上海的法國文化地圖

上海的法國文化地圖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馬學強 曹勝梅
  • 出版日期:2010-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5204921
  • ISBN13:9787545204926
  • 裝訂:平裝 / 181頁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上海的外國文化地圖》叢書記錄從上海開埠到今,世界各國文化在上海發生、發展,以及與中國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精彩場面,展現上海作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獨特魅力。

《上海的外國文化地圖》叢書,主要面向來滬參觀的海內外人士,全書通過輕松的筆觸,以講故事的生動方式,將世界各國文化在上海這個東方國際化都市所呈現的獨特魅力娓娓道來︰歷史發展的脈絡是經線,人物、故事、社會生活、地標景觀等是緯線,經緯交織,明珠璀璨,立體展現出上海作為國際化都市海納百川的巨大包容性。

國際友人、海外旅游者來到上海,一定想知道自己和這座城市有著怎樣的淵源。了解上海,融入上海——從打開《上海的外國文化地圖》開始!

本書帶你尋訪之後,會讓你覺得,上海,其實離你並不遙遠。

以地圖為引導,人物、故事、文化地標、名宅勝跡、人文習尚,璀璨斑讕,目不暇接。

本書是《上海的外國文化地圖》叢書中的《上海的法國文化地圖》。
 

目錄

出版說明 一套連接上海與世界的書 何承偉
總序 中國文化在交融和激蕩中升華 熊月之
前言 上海的法國記憶
一 法國在上海設立的“法國區”
1、法國人的到來
十四個月零十六天的舫程
法國首任駐滬領事
第一座領事館
法租界的開闢
三座天主堂的落成
2、圖說法租界
幾幅不同時期的老圖片
地圖中的變遷
3、營造東方巴黎
公董局:法國人創建的市政機構
洋涇 南岸的洋“總督”
法國人的管理
“法國區”的烙印
二 在上海的那些法國人
1、傳教士們
留長辮穿長袍的法國神父
科學家、藝術教育啟蒙者、理財師及其他
2、經銷奢侈品的法國商人
“我的顧客是皇帝”
上海的法國大絲綢商
南京路獨此一家
著名的法商企業
3、醉心藝術的那群人
交響樂團的靈魂
領事的業余愛好
上海的輕歌劇與歌劇
法國電影在上海
三 法蘭西吹來的歐陸之風
1、衣食住行
副領事的求助信
法國郵輪上的菜單
低調的奢華
乘火車來上海
意想不到的旅行
2、社交休閑
法國人的舞會
狩獵活動
避(日者)
法國總會——僑民的社交中心
兩處重要的游樂場所:跑狗場與回力球場
乘坐郵輪去旅行
3、禮儀風俗、節日慶典
天主教的儀式
法國國慶日
顧家宅公園內的活動
四 當代上海與法國的聯系
1、中法建交與法國駐滬領館的設立
毛澤東主席在上海會見法國前總理埃加‧富爾
中法建交
巴黎—上海航紅通航
法國駐滬總領事館開館
2、友好往來
上海市與馬賽市結為友好城市
上海市與法國羅納—阿爾卑斯大區的交流
新的連結
五 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1、1922年霞飛將軍訪滬
《申報》記載的行程
2、歲月留痕
繪制上海的法國文化地圖
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
人文遺產與經典建築
3、相約2010年:上海世博會
上海獲得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主辦權
巴黎的經驗
上海世博會法國館
六 附錄
1、大事年表
2、1930年代法租界路名指示錄
3、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中國文化在交融和激蕩中升華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近現代史專家 熊月之

近代上海之所以號稱“東方巴黎”之所以被稱為“十里洋場”,都是因為這里受外國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影響濃重,域市建築有濃郁的西洋風格,特別是居住著數量可觀的外國人。

外國人來滬,最早始于明代,總量以當代為最多

外國人來到上海,可以追溯到明代。1608年(萬歷三十六年).意大刊傳教 士郭居靜受徐光啟邀請,來過上海,建立教堂,發展信徒,拓展傳教事業。明末清初,意大利傳教士潘國光在上海居住過28年,建立教堂,收徒傳教,影響相當廣遠。1832年(遭光三十二年),英國商人林德賽和德國傳教士郭實臘,受東印度公司派遣,到中國沿海考察,也到過上海,但沒有長留。

1843年,上海開闢為通商口岸以後,英租界(1845年)、美租界(1848年)、法租界(1849年)相繼闢設,隨後英美租界合並(1863年),外國人來滬漸多,居留的時間也較前為長。1843年上海登記在案的外國人為26人,1846年超過100人,1850年超過2000。1853年以前,上海比較嚴格實行華洋分居,租界發展不快,外僑增長緩慢。1853年,小刀會起義爆發以後,縣城被小刀會佔領,大量華人涌入租界,華洋分居變成華洋混處,租界城市化速度加快,外國人數也逐漸增多。1860年,上海外僑超過600人,1865年超過2000人,1895年超過5000人,1905年超過1萬,1915年超過2萬,1925年超過3萬,1931年超過6萬人,此後幾年保持在六七萬之間。1937年八一三事變以後,大批日本人涌來,上海外僑總數迅速彰,脹,1942年達到高峰,為150931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僑、西方僑民大 批回國,上海外僑數量銳減,到1949年底還有不到3萬人。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上海與外國聯系加強,來滬外國人持續增多,或旅 游,或經商,或就讀。截至2008年,在上海長住的外國人有15.21萬人,其中就業 的近7萬。他們主要來自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德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與英國。到2008年,上海已與53個國家的71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建立友好交流關系。

國籍最多達58個,職業遍布各行業,經商為主

近代上海外僑國籍,最多的時候達58個,包括英、美、法、德、日、俄、印度、葡萄牙意大利、奧地利、丹麥、瑞典、挪威、瑞士、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希臘、波蘭、捷克、羅馬尼亞等。1910年以前,—直是英國人最多,其次是美、法、德、日、葡萄牙等。1915年以後,日本人躍居第一。1942年,在滬日本人達94768,人,超過所有其他外僑的總和。

各國在上海僑民的最高數,除了日本,依次為︰無國籍俄國人,14845 (1936年);美國,9775(1946年);英國,9234人(1935年);法國,3872 (1946年);奧地利,3453(1946年);德國,2538(1942年)︰印度,2389(1935年);葡萄牙2281(1946年);朝鮮,2381(1946年);越南,2350 (1946年);意大利,1048(1945年);波蘭,1042 (1942年);希臘,627(1946年);捷克,581(1946年);西班牙493(1946年);丹麥.468(1942年);瑞士,407(1946年);挪威,387人1942年);荷蘭,201(1946年);瑞典,198 (1946年);烏拉圭,104 (1915年)。

近代外僑在上海,主要分布在公共租界,其次是法租界。1900年公共租界有6774人,法租界有622人,公共租界外國人是法租界10倍以上。1914年以後,法租界大擴展,法租界外國人迅速增多,1935年公共租界有38915人(包括越界築路地區11615人),法租界有18899人。其中,英、美、德、日、葡人主要居住在公共租界,法國人、無國籍俄國人主要居住在法租界,其他外國僑民在兩租界都有居住。大體說來,英、美、日、葡人90%以上居住在公共租界,德國人主要在公共租界。在公共租界,由于蘇州河以南先開發,以北後開發,日本人是稍後才大批涌來的,所以,英美人在蘇州河以南為多,日本人則主要集中在蘇州河以北,即虹口一帶,

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人,在上海職業分布很不相同,比如印度、越南人主要充當公共租界、法租界巡捕,但是,無論什麼時期,均以商人為多。1850年上海外僑共220人,其中洋行老板及其代理人大班最多,有111人,其次是傳教士13人,領事館人員7人,再其次是新聞記者、醫藥師、建築師、木工、面包廚師等。1870年,上海外僑1666人,除了從事航運業和水手計412人、婦女兒童358人之外,商人仍然最多,有226人,其余依次是領事館人員、工程師、佣工小販、工人、警察、自由職業、服務業、手工業、絲茶檢驗人員、銀行家與傳教士。1935年、1946年的統計都表明,外僑中從事商業活動的佔40%以上。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