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風貌(修訂本)

唐詩風貌(修訂本)
定價:132
NT $ 115
  • 作者:余恕誠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11-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72798
  • ISBN13:9787101072792
  • 裝訂:平裝 / 20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唐詩研究一直是古代文學研究的大熱門。千餘年來,著述如林,佳構間出。要想在這樣一個領域作出成績,必須絕去浮躁,在長期潛心研究中確有創獲,並具有自己的特色。這本書對唐詩總體風貌及各個時期、各個重要詩人與詩派、各種體裁風貌的準確把握和細致辨析,固然很見功力,但著者的主要著眼點和用力處,卻不止是對唐詩風貌的描述,而是對風貌成因的深入探討。書中特別注意在詩歌風貌與社會生活之間,尋找中介,聯系特定文化背景、詩人生活與創作心態,探討某種詩歌風貌形成的基因,而且這種探討,常能發人之所未發。比如初唐詩歌經歷近一個世紀的緩慢演進方出現盛唐詩歌高潮的原因,前人與時賢已從多方面進行過分析探討,仿佛已再難深入挖掘。
 

目錄

序 劉學鍇
弁言
第一章 唐詩對時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現的生活美與精神美
一、唐詩對時代反映的廣度與深度
二、唐詩所表現的生活美與精神美
第二章 地域、民族和唐詩剛健的特質
一、地域
二、民族
三、唐詩剛健的特質
第三章 初唐詩壇的建設與期待
一、宮廷詩在初唐詩壇的地位
二、宮廷內外詩歌在發展中的互補
三、風骨離不開性情——初唐詩壇的期待
四、大潮涌起——伴隨盛唐的各種社會條件對性情的催發
第四章 盛唐氣象
一、盛唐詩歌風貌的主要特征
二、雄壯渾厚與感激怨懟
三、盛唐後期詩歌與前期詩歌在藝術風貌上的共同點
第五章 中唐韓白詩風的差異與進士集團的思想分野
一、中唐詩歌之變
二、科舉、文學、政治的三位一體
三、韓詩——通之于儒學政教的雄桀瑰偉
四、白詩——俊才達士的通脫自在
五、以韓白為坐標看中唐詩壇的分野
第六章 晚唐綺艷詩歌與窮士詩歌
一、晚唐詩歌之變與詩人群體的劃分
二、晚唐窮士詩人的歌唱
三、心靈世界與綺艷題材的開拓
第七章 政治對李杜詩歌創作的正面推動作用
一、唐前期的政治與李杜的理想
二、進入朝廷——大詩人的高層政治體驗
三、後期——佗傺去國更不可沒有政治的撥動
四、從給予創作的推動作用看詩歌高潮期的時代政治特征
第八章 唐代山水田園詩
一、唐代山水田園詩創作的社會生活基礎
二、王孟韋柳山水田園詩的一般情況
三、王孟山水田園詩的風貌特征
第九章 唐代邊塞詩
一、唐代邊塞詩的一般情況
二、戰士之歌和軍幕文士之歌
第十章 唐代敘事詩與敘情長篇
一、敘事詩
二、敘情長篇
第十一章 幾種主要詩體的藝術風貌
一、唐詩的分體
二、古體詩
三、近體詩
附錄 文體交融與唐代詩文的變化革新
一、詩格之變與文格之變
二、中唐詩文互動的新形勢與“以文為詩”
三、既是變局又是開局
參考文獻
後記
 

我從未為人寫過書序,這是第一篇而且極可能是唯一的一篇。按照請名人作序以增書的身價的傳統風氣和時尚,我自然不是作序的合適人選,但恕誠卻執意要我來寫。我想,這純粹是一種紀念,一種對我們之間三十餘年共事相知情誼永遠不能忘卻的紀念。

我和恕誠相識于1963年。70年代中期以來,又長期合作進行李商隱詩文的整理研究,迄今已有二十餘年。從80年代初開始,恕誠將相當一部分精力投向對唐詩風貌及其成因的潛心研究,有計劃地撰寫了十多篇很有分量和創見的系列論文,其中發表在《文學遺產》的就有六篇。這本《唐詩風貌》就是在上述論文基礎上拓展、加深、提煉而成的專著。恕誠的每一篇論文,我差不多都是它的第一讀者。在切磋討論中不但學術上獲益良多,而且更增進了對他人品、文品的了解與推服。書中不少章節,寫在十多年前,但時至今日,當年初讀恕誠文稿時那種先得我心的欣喜,那種新意突現對自己的啟發,猶歷歷在目寓心。當“緣分”一詞已經被用得近乎熟濫的時候,我倒覺得,我和恕誠之間三十餘年合作共事的親密情誼,確實是稱得上有緣甚至投緣的。從這方面說,我義是當仁不讓的為他的書作序的最合適的人選。

唐詩研究一直是古代文學研究的大熱門。千餘年來,著述如林,佳構間出。要想在這樣一個領域作出成績,必須絕去浮躁,在長期潛心研究中確有創獲,並具有自己的特色。這本書對唐詩總體風貌及各個時期、各個重要詩人與詩派、各種體裁風貌的準確把握和細致辨析,固然很見功力,但著者的主要著眼點和用力處,卻不止是對唐詩風貌的描述,而是對風貌成因的深入探討。書中特別注意在詩歌風貌與社會生活之間,尋找中介,聯系特定文化背景、詩人生活-創作心態,探討某種詩歌風貌形成的基因,而且這種探討,常能發人之所未發。比如初唐詩歌經歷近一個世紀的緩慢演進方出現盛唐詩歌高潮的原因,前人與時賢已從多方面進行過分析探討,仿佛已再難深入挖掘。本書第三章《初唐詩壇的建設與期待》卻揭示出關鍵的原因是在初唐思想文化背景下’詩人的性情還末充分發展,因而縱使四杰、陳子昂已提出風骨興奇並有所建設,但仍必須等到開元之世,從各方面為詩人性情的健康發展與高揚提供最佳思想文化土壤與氣候,方能出現大潮涌起、群星燦爛的局面,這不仉從創作主體心態個性的變化方面揭示出由初入盛的根本原因,而且實際上揭示了盛唐氣象內涵的一個本質方面。義如政治塒李、杜詩歌創作的影響,建國以來許多有影響的論著,往往從一時一地著眼,過多強調它的負面影響,本書第七章則密切結合李、杜的創作歷程,指出進入朝廷的高層政治體驗對其政治心理的變化發展和詩歌創作所起的深刻長遠的正面推動作用,並從此引發出“塒中國詩歌而言,政治之滲入與否,跟詩歌是否達到高層次常相聯系”這樣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結論。這對一個時期以來,古典文學研究巾淡化政治塒作家作品的影響是一種糾正補偏。再如唐代邊塞詩,過去多從所反映的內容及所采用的形式作一般的分析,本書第九章則注意到王昌齡、李門等人以一般征人口吻寫出的邊塞詩與岑參、高適等軍幕文士所創作的以自我抒懷為主的邊塞詩的不同,進而以此為切人點,揭示出軍幕文十與代征人抒懷的詩人在生活體驗和創作心理基因上的區別,並分析了兩類邊塞詩的各自的優長與不足。此章內容80年代中期以淪文形式發表,對後來一些學者研究唐代幕府與文學的關系起過帶動作用。中唐韓、H兩大詩派,風貌殊異,如僅作一般描述或單純從各自的藝術追求動機著眼分析其原因,都不免表面,“通俗詩一庸俗詩(軟體詩)一硬體詩”的演進過程更屬違反實際狀況的臆想。本書第五章則從中庸進十集團內部不同政治、思想作風的兩大類詩人入手,考察韓、白分別代表了通之于儒學政教的雄桀瑰偉與具有俊才達十的通脫自在的兩種類型人物的小同思想經歷與心態,從而揭示了兩派詩歌風貌殊異的根源,並以此為坐標給整個中唐詩壇劃出了主要分野。唐詩各種體制的風貌,本書第十一章有細致辨析,義在第十章中別立“敘情長篇”一節,集中討論李、杜、韓等大詩人所創作的一大批以敘述為主要表現手段而旨在抒寫豐富復雜、汪洋浩瀚的感情波瀾的碧海掣鯨之作,不僅在唐詩分體風貌研究上是一種更細致深入的創闢,而且對這類長篇巨制出現的特定文化背景和詩人的創作心理動因也作了深刻的論述。

作者認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潮起潮落,從根本上看,是受民族精神變遷支配,詩史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環是必須深入探尋各個時期的民族性情特征。這個基本觀點,不僅體現于上舉各章的專題分論中,而且集中體現在頭兩章帶有總論性質的論述中。論唐詩對時代反映的深度、廣度及其所表現的生活美,特別注重有唐一代十人的精神風貌、胸襟氣質。而對唐詩的整體剛健特質作追本溯源之論,義特別目于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這一漫長的民族大融合過程所帶來的胡漢諸民族精神文化的摩蕩和融合及雄強之氣的注入,從而對唐詩陽剛之美在氣象、內質、情態方面的突出表現作出有力的說明。

恕誠為人,既恕而誠。他給人的突出印象也往往是其嚴謹謙遜、樸質淳厚的一面。但他的文章,卻反映出其內在的靈秀和穎悟。書中經常有經過深思熟慮而發的精闢新警之論和由具體論述生發升華的帶普遍性的結論,更有許多對具體作品的深刻獨到感悟和文采紛披的詩意表述,後一方面在本書的首章中表現得尤為淋灕盡致。

我不敢自詡為恕誠學術上的真知音,但我相信,這本對唐詩風貌作文化學、文藝心理學闡釋的專著會隨著時間的前進而顯示H{它的獨特價值。

劉學鍇
1997年8月22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