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花樣︰進寶齋伊德元剪紙

消逝的花樣︰進寶齋伊德元剪紙
定價:468
NT $ 407
  • 作者:馮驥才/主/編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9-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68014
  • ISBN13:9787101068016
  • 裝訂:平裝 / 263頁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此前我見過的剪紙大都樸實厚重,極具鄉土味兒,頭一次見到這種剪紙,很小的尺寸,清新靈透;尤其陽刻的線條,簡潔又精細,婉轉自如,充溢著流暢的美。于是,這小小的剪紙車間常常吸引我伸頭探腦地去看,直到後來才知道,這就是曾經馳名于津門的進寶齋的花樣。

本書將所搜集到的進寶齋花樣(伊德元剪紙)選精摘萃,分類編集,同時配以當時津城婦女舊影以及各類繡件的實物圖片,將遺存的繡品與當年的剪紙花樣相互對照起來,以呈現出歷史的面貌,並使本書具有生動的歷史感。

本書還輯錄幾篇史料性文章,都是“進寶齋時代”的親身經歷者的歷史寫實。作者皆為八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其資料價值十分珍貴與難得。
 

目錄

執意的打撈(代序)
壹 憶進寶齋的花樣
貳 老城里的特種手工藝
參 圖版
01 清末民初天津婦女的裝束
02 清末民初天津婦女服裝各繡花部位圖示
03 繡品與繡樣
04 工具
05 從剪紙到繡花的工序
肆 追尋飛去的大鳥
附錄 津門剪紙舊聞
後記
 

對進寶齋花樣的興趣,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初。那時,我所從事的摹制古畫的工作被視作“舊文化”而遭到制止,—度到一家工藝廠做美術設計。那家工廠里都是60年代“公私合營”中兼並進來的各類手工作坊。一些小作坊到了工廠里就成了一個個小小的生產車間,其中位于南樓二層上的“剪紙車間”引起我的興趣。一間方方正正的小屋里,四五個人,多是中年婦女,圍在一張桌案上操作。我們通常說的剪紙並不是全用剪刀來剪,也使刀來刻。這里的剪紙就是一種刻紙。薄薄一疊紙固定在一個小蠟盤上,任由手中細長的尖頭小刀轉來轉去,花兒、草兒、蟲兒、人兒隨即就神氣活現被雕刻出來。此前我見過的剪紙大都樸實厚重,極具鄉土味兒,頭一次見到這種剪紙,很小的尺寸,清新靈透;尤其陽刻的線條,簡潔又精細,婉轉自如,充溢著流暢的美。于是,這小小的剪紙車間常常吸引我伸頭探腦地去看。直到後來才知道,這就是曾經馳名于津門的進寶齋的花樣(一稱伊德元剪紙)。然而,我在這工廠里只工作了幾個月。由于打球膝部受傷,繼而又埋頭寫小說,便離開這家工廠,遂與美妙又神奇的伊德元剪紙分手作別,手里卻沒留下一張這種剪紙。

80年代,一位與我同樣熱愛津門民間藝術的摯友崔錦先生,送給我一本小書。書不重要,重要的是夾在書頁中的十幾張剪紙。崔錦鄭重地告訴我︰“這是進寶齋伊德元刻的。”崔錦是書畫鑒賞名家。無論從他說話的口氣里,還是在那些夾在書頁中平整而發黃的剪紙上,都叫我感受到一種古老的文化氣息。一時,我還想去十多年前工作過的那個工廠,尋訪一下當年進寶齋中出名的剪紙藝人伊德元,捕捉這_過往的民間藝術的蹤影。然而,我那時身在文壇熱辣辣的漩渦里。80年代是文學的時代。我被數不清的文壇的事件包括我自己擾起的事件纏繞其中,以致拿不出一點時間去顧及這種剪紙了。但伊氏手中種種剪刻的形象與圖案,卻如同小精靈般留在我的心里。

直到本世紀初,我投入民間文化的全面搶救,進寶齋剪紙才站到我的面前。可是再去打听那個工廠的剪紙車間,卻早已解散。伊德元先生也早在1971年就辭世了。待知此情,大有人亡歌息和人去樓空之感,尤其是那家工廠競沒有留存一件伊德元的剪紙。歷史有時有情,有時絕情,有時匆匆離去,不留下一點點可以讓人依戀的憑借。

然而,我寫過這樣一句話︰“什麼是緣份?就是在你苦苦尋找它時,它一定也苦苦尋找你。”

一天,一個年輕的朋友送我一包剪紙。沒想到居然是進寶齋的作品,竟有數百幅之多!這位朋友是有心人,曾為收集進寶齋伊德元剪紙下過很大功夫。不單各類花樣一應俱全,有些稱得上是伊氏的精品力作。特別珍貴的是,還有一些進寶齋的藝人們當年的手稿畫樣,以及貼在繡片上尚未動手來繡的剪紙,從中可以看到當年婦女繡花的工藝程序。這些至少百年以上的藏品,有的舊黯發黃,有的歷久彌新。它們的出現,好像是伊氏不甘心消匿于歷史而跑來求助于我們了。

伊德元剪紙源自天津東城內文廟附近一家不大的剪紙鋪,店主王進福,店名叫“進寶齋花樣鋪”。顧名思義,“進寶齋”的剪紙主要不是那種時令風俗之物,雖亦有窗花、吊錢之類,但其強項是專門供給婦女衣裝鞋履繡花的底樣。由于天津是大城市,市井社會強大,婦女對繡花的花樣需求甚巨。昔時的衣花,除去夾纈和藍印之外,再沒有其它印花手段。所以人們從身上的衣裝到日用的織物(如鞋帽、衣裙、巾帶、手帕、肚兜,乃至枕頂、瓶口、鞭掖、扇套、腰串、荷包、門簾、軸水等)上邊的花飾,全部依靠手繡。千姿萬態的花樣就全依仗著剪紙藝人的不斷翻新了。

伊德元,河北保定淶水人。早年入進寶齋隨師學藝,學成後兌下師傅的店鋪,店名依然沿用進寶齋。風格技藝上師承老店古風,也有個人的創造。

由于進寶齋的剪紙主要供繡花使用,所以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民俗剪紙。無論在材料、構圖、結構、選材、造型還是刀法,都要適合于衣物的裝飾與刺繡工藝。首先是多用素白的宣紙,以便貼在有色的衣料上,只有用在淺色衣料的花樣才用有色剪紙,這樣易于分辨,便于刺繡;其次這種剪紙必須與繡品是1:1原大,所以尺寸很小,有的小如花生,但十分精致,當今看來,張張都是藝術品。在題材上,除去象征多子多福的胖娃娃,很少有歷史故事和神話人物,一般多是惹人喜愛的花鳥魚蟲和吉祥圖案。在構圖上,講究有姿有態,疏密有致,以求近看精美,遠看明快,這也都是服飾的需要。天津是大都市,服飾圖案崇尚雅致,這種城市審美便是伊德元地域風格的成因。伊德元本人天性靈巧,頗多情趣,他剪刻的形象清新靈透,意趣盈然,頗受市井大眾尤其是婦女的喜愛。在刀法上,為方便刺繡,從不使用各地剪紙常用的“鋸齒”和“月牙”紋,而是自創一種十分細小的鏤空的紋孔,用來刻畫形象生動的細節。伊德元還善于使用連結各部分的“陽線”,獨出心裁地把這種功能性的線條,變成優美流暢、婉轉自如的裝飾性的曲線,使畫面具有特殊的、生動的美感,繡在衣服上便分外優美和爽眼。伊氏的剪紙具有天津這種大城市的氣質,崇尚豐富又追求雅致,特色十分鮮明,市井中人親切地稱之為“伊德元剪紙”。他的繡樣還傳入京城,對老北京扎花產生深遠影響。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