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第四本隨筆集,以書評為主。題材涉及到文化、音樂、科技等。馬慧元的隨筆常有獨特的見解,令人驚喜,這使她的文章峰巒突起而非一覽無余。同時這些見解全都溶入了行雲流水般的輕麗的文字中,點像莫扎特的音樂,不逆眼逆耳,不拒人於千里之外。總以一種喜滋滋的閑談的方式示人。
本書是中華書局「書人書事」書話集的一種。書話的題材,過去多以談文史、談舊書為主,談音樂、科技一類的書,則肯定是個異數。但也正因為這種有深度又極具個性的「異數」,自會令書話讀者耳目一新。
目錄
一個你不知道的古爾德
用一生來讀歷史——評《西方文明中的音樂》
巴倫博依姆拾屑
不快樂的作家
《鮑斯威爾和他的世界》
《格倫·古爾德:作品演繹者》
PBS:Art 21觀感——一個外行眼中的當代藝術
《文明》和克拉克
懷念老張
計算機科學家的思想
閑話《GEB》
侯世達《我是一個悖論》
侯世達談模式
關於佩特
《消失著的世界》
《黑暗中的玄學家》
《艾舍爾談艾舍爾》
史蒂文斯讀本
《讀書人》拾屑——百年前的文學往事
《關於欲望》
詩人霍爾
紙上倫敦
《漢娜日記》
《紐約客》八十年
閑話霍洛維茨
梭羅和自由
閑話富特文格勒
圖書館
買書幾記
書邊雜寫
用一生來讀歷史——評《西方文明中的音樂》
巴倫博依姆拾屑
不快樂的作家
《鮑斯威爾和他的世界》
《格倫·古爾德:作品演繹者》
PBS:Art 21觀感——一個外行眼中的當代藝術
《文明》和克拉克
懷念老張
計算機科學家的思想
閑話《GEB》
侯世達《我是一個悖論》
侯世達談模式
關於佩特
《消失著的世界》
《黑暗中的玄學家》
《艾舍爾談艾舍爾》
史蒂文斯讀本
《讀書人》拾屑——百年前的文學往事
《關於欲望》
詩人霍爾
紙上倫敦
《漢娜日記》
《紐約客》八十年
閑話霍洛維茨
梭羅和自由
閑話富特文格勒
圖書館
買書幾記
書邊雜寫
序
最早讀到馬慧元的文章,是在網上,大多是談音樂欣賞,談管風琴,談巴赫的。那時她還是讀書網站「閑閑書話」的版主。她的文字有一種很特別的魅力,讓人覺得靈動而有深?,是一個諳熟音樂的人在與朋友閑談,輕松、認真、坦率、無顧忌,有不同意見就直說,不怕傷和氣(有時傷了和氣她也不知道),從不抬高自己(事實是,她把自己放得很低)。後來知道,她的本業是計算機,當時正在美國讀博。她一鼓作氣寫了一批關於計算機原理的帖子,將極為專門的技術問題,和日常生活經驗乃至人的思維方式相聯系,所以也是靈動而又好讀。再後來,就看到她寫買書讀書的文章了,尤其是,看到她淘到那本只有一英寸厚的精致小巧的莎士比亞全集(價格僅一毛),看到她從原文大讀特讀佩特的唯美主義文論和威爾·杜蘭的《世界文明史》?看到她在圖書館的寂寞的角落找出成套19世紀後期創刊的《讀書人》雜志——其中有評馬克·吐溫和托爾斯泰的文章,當時托爾斯泰和馬克·吐溫都還在世┅┅遙隔大洋的我,是怎樣地歆羨這艷福啊!
後來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她幾乎把每篇文章都發給我看。她寫得真是多,也確實寫得好。現在,她的第四本書又要出版了,趁此機會,探討一下她的文章究竟好在哪,不能不是件令人心動的事。而我平生最大的興趣,也就在說文論文,尤其是那種偏於鑒賞的文本剖析。於是興沖沖地把這束早已讀過的文稿,又細細研讀了一番。
要說文章?好,不能不作比較。我們最初總是先有一種感覺,朦朦朧朧,然後才會理出思緒。當感覺還說不清楚的時候,比較,是很重要的:像誰,不像誰,像到什麽程度,在哪里又不像了,這會給我們提供很多思考和探尋的路標。我讀馬慧元的文章——恕我直言,不要嚇一跳——想到的竟是《舊文四篇》。當年我讀剛出版的《舊文四篇》(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還沒有《七綴集》),最感驚訝的,是文中不動聲色地布滿了精警獨到的見解,幾乎每個見解都可寫成專論;但它們不衫不履,就這麽閑閑地擺放在日常的話語中,讓識者自由拾取。我在那本薄薄的書上畫滿了單?、雙線、曲線、曲線加雙線,並興奮難抑地寫下密密麻麻的感言。而現在,在馬慧元的書稿中,最讓人期待而又最令人緊張的,在流暢的閱讀中會忽然停下來反復讀幾遍的,也是散落在文章里的那些充滿思想含量的段落,雖然它們的分布遠不及《舊文四篇》那麽密集,意思也要淺白得多。諸如:
詮釋音樂這個行當顯得很有趣,它集中展示了很多矛盾來考驗你的觀念和辨別力。它既有強大的理性和繁復的手藝,又有神采飛揚的瞬間和從規則中的掙脫。所以,復制靈感這個問題,理性和非理性都無法尋得確定的答案。即使有確定答案,跟演奏指揮者的聽?條件一結合,又生出很多變量。
——《巴倫博依姆拾屑》
┅┅
後來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她幾乎把每篇文章都發給我看。她寫得真是多,也確實寫得好。現在,她的第四本書又要出版了,趁此機會,探討一下她的文章究竟好在哪,不能不是件令人心動的事。而我平生最大的興趣,也就在說文論文,尤其是那種偏於鑒賞的文本剖析。於是興沖沖地把這束早已讀過的文稿,又細細研讀了一番。
要說文章?好,不能不作比較。我們最初總是先有一種感覺,朦朦朧朧,然後才會理出思緒。當感覺還說不清楚的時候,比較,是很重要的:像誰,不像誰,像到什麽程度,在哪里又不像了,這會給我們提供很多思考和探尋的路標。我讀馬慧元的文章——恕我直言,不要嚇一跳——想到的竟是《舊文四篇》。當年我讀剛出版的《舊文四篇》(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還沒有《七綴集》),最感驚訝的,是文中不動聲色地布滿了精警獨到的見解,幾乎每個見解都可寫成專論;但它們不衫不履,就這麽閑閑地擺放在日常的話語中,讓識者自由拾取。我在那本薄薄的書上畫滿了單?、雙線、曲線、曲線加雙線,並興奮難抑地寫下密密麻麻的感言。而現在,在馬慧元的書稿中,最讓人期待而又最令人緊張的,在流暢的閱讀中會忽然停下來反復讀幾遍的,也是散落在文章里的那些充滿思想含量的段落,雖然它們的分布遠不及《舊文四篇》那麽密集,意思也要淺白得多。諸如:
詮釋音樂這個行當顯得很有趣,它集中展示了很多矛盾來考驗你的觀念和辨別力。它既有強大的理性和繁復的手藝,又有神采飛揚的瞬間和從規則中的掙脫。所以,復制靈感這個問題,理性和非理性都無法尋得確定的答案。即使有確定答案,跟演奏指揮者的聽?條件一結合,又生出很多變量。
——《巴倫博依姆拾屑》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