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的是社會文化情境中的生活,而書本身也是社會文化關系的產物。我為寫作一些有意思的東西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大大得益于我的閱讀寫作伙伴們組成的小型共同體無私奉獻的時間與幫助。因此,我將再一次感謝琳達‧盧瑟福德(Linda Rutherford)和齊格蒙德‧鮑曼長期以來對我的深切指教。克里斯‧羅杰克(Chris Rojek)和安妮‧吉(Anne
Gee)也繼續使我確信,為Routledge出版社工作,是一份令人愉悅而富有收獲的經歷。以上諸位幫助我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同樣重要。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必然會希望與這部作品的只言片語扯上關系(我猜想,在我表示感謝的這些人士當中,至少有一位會強烈反對本書的議論)。
序
我在早前的兩本書,即《兩種主權》和《市民社會》中,力圖探討歐洲現代性的一些希望與災難。尤其是我試圖談談,現代性的事業為何似乎老是驟然之間聲勢浩蕩,旋即湮沒于無關緊要,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在這份事業的實現似乎已經成為明確可能的時刻。
那些論著其實隱含著這樣的假設︰要撰述現代性,把它當做是…樣引人興致的東西,而不是某種供人生活、體驗、棲居其間的普遍境況( condition),就意味著本人並非不言自明、輕松愜意地處在現代的界限之內。可以說,我已經擺脫了這樣的界限。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必也得在某種東西的界限之內,才能知曉自己在什麼別樣的東西的界限之外。因此可以說,本書關注的是這樣一些境況,它們構築了理據,以便能夠察看現代性。
本書當中,我試圖更為清晰地刻畫,對于自己據以領會現代性的那種境況,我是如何解釋的。我想通過這本書,進一步倡導阿爾文‧古爾德納的準則,將攝影師置回圖像之中。至于這幅圖像是清楚明晰,引人人勝,還是東拉西扯,不成體系,就憑讀者諸君定奪了。
因此,本書關注的是,在有關現代性乃至後現代性本身的討論當中,一些解釋上的利害關鍵與可能條件。不過,我希望本書不僅僅具有自傳性的意義(我希望它不僅僅討論一位孤獨的攝影師)。不管怎麼說,我是一位社會學家,我力求做些被稱作社會學的東西。而作為一名不錯的社會學家,我認定自己與芸芸眾生一起,居處在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情境之中。我並不是一個孑然自處的魯濱孫式人物,像他那樣與世隔絕。要理解你與我,首先就是要理解合力之下使我們成為我們之所是的那些關系。所以說,本書探討的是社會文化世界,而並非純屬個人事件的探討。
因此,《後現代性下的生命與多重時間》通過這些方式,展現出努力超出《兩種主權》與((市民社會》中勾勒的疆域而思考。所謂“超出……而思考”,有一部分也意味著我現在對于後現代性的諸般可能與蘊涵,已經遠不像早前幾本書中那樣滿懷熱誠(即使在早前,對于有關後現代性的一些重大主張.我也總是挑剔質疑,妨礙著那份熱誠)。
話說回來,《後現代性下的生命與多重時間》與另兩部著作還是有些共同之處的。尤其是和其他努力相仿,《後現代性下的生命與多重時間》顯然也是一部解釋之作。在許多方面,它還是一部思辨之作。本書又一次不打算自詡要給出正確答案,也不打算妄言掌握著揭啟終極真理的鑰匙。我甚至不打算偽稱它提出來的必然都是迫切相干的問題,當然,我還是希望它引出的問題都有意思,也有益處。本書無非是這樣一份試論(essay),想要搞明白,讀著後現代、寫著後現代的那些人(就像你和我),在看這個世界的時候,為何與其他人在某些方面截然不同。
那些論著其實隱含著這樣的假設︰要撰述現代性,把它當做是…樣引人興致的東西,而不是某種供人生活、體驗、棲居其間的普遍境況( condition),就意味著本人並非不言自明、輕松愜意地處在現代的界限之內。可以說,我已經擺脫了這樣的界限。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必也得在某種東西的界限之內,才能知曉自己在什麼別樣的東西的界限之外。因此可以說,本書關注的是這樣一些境況,它們構築了理據,以便能夠察看現代性。
本書當中,我試圖更為清晰地刻畫,對于自己據以領會現代性的那種境況,我是如何解釋的。我想通過這本書,進一步倡導阿爾文‧古爾德納的準則,將攝影師置回圖像之中。至于這幅圖像是清楚明晰,引人人勝,還是東拉西扯,不成體系,就憑讀者諸君定奪了。
因此,本書關注的是,在有關現代性乃至後現代性本身的討論當中,一些解釋上的利害關鍵與可能條件。不過,我希望本書不僅僅具有自傳性的意義(我希望它不僅僅討論一位孤獨的攝影師)。不管怎麼說,我是一位社會學家,我力求做些被稱作社會學的東西。而作為一名不錯的社會學家,我認定自己與芸芸眾生一起,居處在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情境之中。我並不是一個孑然自處的魯濱孫式人物,像他那樣與世隔絕。要理解你與我,首先就是要理解合力之下使我們成為我們之所是的那些關系。所以說,本書探討的是社會文化世界,而並非純屬個人事件的探討。
因此,《後現代性下的生命與多重時間》通過這些方式,展現出努力超出《兩種主權》與((市民社會》中勾勒的疆域而思考。所謂“超出……而思考”,有一部分也意味著我現在對于後現代性的諸般可能與蘊涵,已經遠不像早前幾本書中那樣滿懷熱誠(即使在早前,對于有關後現代性的一些重大主張.我也總是挑剔質疑,妨礙著那份熱誠)。
話說回來,《後現代性下的生命與多重時間》與另兩部著作還是有些共同之處的。尤其是和其他努力相仿,《後現代性下的生命與多重時間》顯然也是一部解釋之作。在許多方面,它還是一部思辨之作。本書又一次不打算自詡要給出正確答案,也不打算妄言掌握著揭啟終極真理的鑰匙。我甚至不打算偽稱它提出來的必然都是迫切相干的問題,當然,我還是希望它引出的問題都有意思,也有益處。本書無非是這樣一份試論(essay),想要搞明白,讀著後現代、寫著後現代的那些人(就像你和我),在看這個世界的時候,為何與其他人在某些方面截然不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