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初出茅廬》、《術業專攻》、《醫學心鑒》、《醫律探源》、《百年樹人》、《醫通四海》、《媒體報道》、《深深的記憶》和《二次創業待未來》九個部分。九部分內容既獨立成篇,又相互聯系,全面反映了程教授的學術思想和成長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醫學的學術水平和發展。
程昭寰,男,1944年8月23日生,江西省星子縣人。
1959年初中畢業後隨父學醫,1962年出師。1964年到江西中醫學院進修深造。1966年在縣人民醫院任中醫師。1978年9月考入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班,成為我國第一屆中醫研究生,師從岳美中、董建華、方藥中、劉渡舟等。1981年獲醫學碩士學位,同年分配至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歷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行政處處長,中醫古籍出版社副社長,國家體委訓練局醫院院長,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痛證協作組組長。現兼任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常務理事,運動營養分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亞健康分會常務理事等。曾擔任國家科技部973“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課題組成員,國家重點奧運科技課題“中醫藥消除運動性疲勞的應用研究”時相藥法分課題組組長。
他一直從事中醫工作,曾做過鄉村“土郎中”,為農民開藥方,深得百姓好評。曾到美國、加拿大慰問華僑並講!學,曾到英國、日本進行學術交流。
他在學術上堅持“首先要繼承,在繼承中創新”。1981年在成都全國中醫藥學術會議上,提出“尊重中醫自身發展規律發展中醫”,並將中醫自身發展“三要素”(辨證思維、研究方法、基礎理論體系)發表在《光明日報》上,全文發表于《上海中醫藥雜志》。提議並組織編寫了《中國歷代名醫學術經驗薈萃叢書》(共24分冊),單獨撰寫《衷中參西的張錫純》,合寫《外科名醫王惟德與高秉鈞》分冊。
他著眼基層,堅持普及中醫學,共同主編了《基層中醫臨證必讀大系》 (共18分冊),他負責主編《內科》、《傷寒》分冊。
積極倡導“中醫腦科學”,共同主編《實用中醫腦病學》,主編《中醫腦病現代研究進展》、《腦健康》,提出構建腦髓理論的科學體系,強調大腦決定健康,健康需要健腦,提出了不同時期不同健腦原則,並對各種疑難腦病進行條分縷析的闡述,對腦病的現代研究進行了總結,並從理論到臨床、從治療到預防,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提出方根理論,強調氣味配伍。主編《氣味配伍理論及應用》,強化氣味配伍理論的實用性,剖析方根理論及氣味四維配伍思維的科學性。把生命節律理論、運動醫學和中醫藥學有機地結合,提出時相藥法理論,推動奧運科技——抗運動性疲勞的應用研究,並研究出溫陽激活顆粒與滋陰修養膠囊于早晚應用,在國家運動隊內取得了很好療效。
詮釋《傷寒論》,著成《傷寒心悟》;撰寫《肝病證治概要》、《。腎病證治概要》等專著。《論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一文得到了很多老中醫的贊譽,此外,發表百余篇論文。
所著《腎病證治概要》榮獲全國科技優秀圖書獎,《實用中醫腦病學》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進步三等獎及全國優秀圖書獎,《中醫腦病現代研究進展》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著作三等獎,中國中醫研究院頒發銅牌。
“桑榆揮毫抒壯志,六旬揚帆立潮頭”,“不為浮名遮望眼,但喜庭前杏林稠”,這是他的座右銘,他願苦中求樂,以苦作舟,為中醫藥學事業的發展再立新功。
目錄
上部 論文集
壹 初出茅廬—雛醫篇
一半夏厚樸湯治驗一例
二治療乙型腦炎5例報告
三熱性病辨證論治規律
四治療風濕性心髒病的一點體會
五漫談治痹十六法
六略論胃陰和養胃陰
七“肝主疏泄”在臨床的應用
八談談仲景的辨病與辨證
九略論吳又可“雜氣說”及其證治規律
十補腎活血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體會
十一談《金匱》的瓜蔞瞿麥丸證
十二弦脈芻議
十三略論《醫林改錯》活血化瘀法的運用規律
十四《溫病條辨》化濕法的運用
十五甘露消毒丹新用
十六臨證用經方 理法不可亂
十七論中醫學優勢
十八談談中醫病歷書寫的基本格局
貳 術業專攻—精進篇
第一章 肝病證治概要
第二章 腎病證治概要
第三章 傷寒心悟
第四章 《基層中醫臨證必讀大系》示文
第五章 歷代名醫學術經驗的繼承與發揚
參 醫律探源—心悟篇
第一章 證候學
第二章 藏象學說
第三章 論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若干問題及對策
第四章 論中醫自身發展規律
第五章 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第六章 論中醫腦科學的研究
肆 醫學心鑒—創新篇
第一章 奠基腦科學
第二章 時相藥法的理論、實驗、臨床研究
第三章 方劑氣味配伍理論研究
第四章 痛證病機及止痛研究
第五章 針藥同治自閉癥啟示錄
第六章 南康醫學芻議
伍 百年樹人—科普篇
第一章 腦健康
第二章 合理養腦祛除疲勞
第三章 養腦用法舉例
第四章 癌癥預防
下部 紀念集
陸 醫通四海—外事篇
柒 媒體報道—飲譽篇
捌 深深的記憶—懷念篇
玖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二度創業篇
跋
壹 初出茅廬—雛醫篇
一半夏厚樸湯治驗一例
二治療乙型腦炎5例報告
三熱性病辨證論治規律
四治療風濕性心髒病的一點體會
五漫談治痹十六法
六略論胃陰和養胃陰
七“肝主疏泄”在臨床的應用
八談談仲景的辨病與辨證
九略論吳又可“雜氣說”及其證治規律
十補腎活血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體會
十一談《金匱》的瓜蔞瞿麥丸證
十二弦脈芻議
十三略論《醫林改錯》活血化瘀法的運用規律
十四《溫病條辨》化濕法的運用
十五甘露消毒丹新用
十六臨證用經方 理法不可亂
十七論中醫學優勢
十八談談中醫病歷書寫的基本格局
貳 術業專攻—精進篇
第一章 肝病證治概要
第二章 腎病證治概要
第三章 傷寒心悟
第四章 《基層中醫臨證必讀大系》示文
第五章 歷代名醫學術經驗的繼承與發揚
參 醫律探源—心悟篇
第一章 證候學
第二章 藏象學說
第三章 論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若干問題及對策
第四章 論中醫自身發展規律
第五章 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第六章 論中醫腦科學的研究
肆 醫學心鑒—創新篇
第一章 奠基腦科學
第二章 時相藥法的理論、實驗、臨床研究
第三章 方劑氣味配伍理論研究
第四章 痛證病機及止痛研究
第五章 針藥同治自閉癥啟示錄
第六章 南康醫學芻議
伍 百年樹人—科普篇
第一章 腦健康
第二章 合理養腦祛除疲勞
第三章 養腦用法舉例
第四章 癌癥預防
下部 紀念集
陸 醫通四海—外事篇
柒 媒體報道—飲譽篇
捌 深深的記憶—懷念篇
玖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二度創業篇
跋
序
昭寰教授從醫50余年,他帶教的博士生、碩士生及門人將其部分著作匯集成冊,名日《醫學心鑒》,讀後受益良多。他委托我寫個序,我對其出版首先表示祝賀。
繼承和創新是任何學科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石。務本才會本立而道生,這就是說繼承是基礎;道生而謀發展,這就必須創新,創新是學科發展的靈魂。昭寰教授在把握繼承和創新的關系上,可謂恰到好處。既重視務本,又立志創新。
以繼承而言,他著的《傷寒心悟》比較客觀地對《傷寒論》397條通條進行了“心悟”,見解獨到,發千人之所未發。如《衷中參西的張錫純》、《腎病證治概要》、《肝病證治概要》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以創新而論,他擔任主編的《方劑氣味配伍理論及應用》中提出“方劑氣味配伍理論的哲學思考”,如多維系統的制方思維,既有創造性又實用;他負責國家科技部“中醫藥消除運動性疲勞的應用研究”的項目,他與課題組成員把中醫的時藏理論與現代生物鐘節律理論結合起來,創新地研制出朝服溫陽激活顆粒,晚服滋陰修養膠囊消除運動性疲勞的方法,是很有創新意義的。
東西方文化差異必然導致中西醫學在思維科學上的差異,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中西文化的進一步合壁,中西醫學的差異也必然消除。正如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復雜性科學的創始人之一的普裹高律在他的《從存在到渲華》中寫道︰“這個異于尋常的發展(指現代科學的一些新進展)帶來了西方科學的基本概念,與中國古典的自然觀更緊切的結合與融匯。我相信我們已經走向一個新的結合,一個新的歸納,它將把強調實驗及定量表述的西方傳統和以‘自發的自組織世界’這一觀點為中心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我深信︰中西醫學的本質融合將成為必然。
我願中醫藥學取得長足發展,故樂而為之序。
繼承和創新是任何學科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石。務本才會本立而道生,這就是說繼承是基礎;道生而謀發展,這就必須創新,創新是學科發展的靈魂。昭寰教授在把握繼承和創新的關系上,可謂恰到好處。既重視務本,又立志創新。
以繼承而言,他著的《傷寒心悟》比較客觀地對《傷寒論》397條通條進行了“心悟”,見解獨到,發千人之所未發。如《衷中參西的張錫純》、《腎病證治概要》、《肝病證治概要》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以創新而論,他擔任主編的《方劑氣味配伍理論及應用》中提出“方劑氣味配伍理論的哲學思考”,如多維系統的制方思維,既有創造性又實用;他負責國家科技部“中醫藥消除運動性疲勞的應用研究”的項目,他與課題組成員把中醫的時藏理論與現代生物鐘節律理論結合起來,創新地研制出朝服溫陽激活顆粒,晚服滋陰修養膠囊消除運動性疲勞的方法,是很有創新意義的。
東西方文化差異必然導致中西醫學在思維科學上的差異,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中西文化的進一步合壁,中西醫學的差異也必然消除。正如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復雜性科學的創始人之一的普裹高律在他的《從存在到渲華》中寫道︰“這個異于尋常的發展(指現代科學的一些新進展)帶來了西方科學的基本概念,與中國古典的自然觀更緊切的結合與融匯。我相信我們已經走向一個新的結合,一個新的歸納,它將把強調實驗及定量表述的西方傳統和以‘自發的自組織世界’這一觀點為中心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我深信︰中西醫學的本質融合將成為必然。
我願中醫藥學取得長足發展,故樂而為之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