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力圖對已有的教材有所突破,其創新之處在于︰一是緊緊扣住古代文學批評與儒道釋文化的關系,在古代文化的思想背景和精神源流中,把握並闡釋文學批評的演進脈絡和理論精粹,二是注重從批評文體即言說方式的角度,重新清理中國文學批評史,不僅注重中國文學批評『說什麼』,而且關注其『怎麼說』,每一章除了基礎知識的講述之外,新增了三個板塊——問題研討導學訓練和拓展指南,旨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對學生進行初步卻是系統的術訓練,幫助學生提高理論思辨和學術研究能力,並且為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和研究提供相關學術史背景和最新學術進展的文獻目錄。
李建中,文學博士。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學術帶頭人,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和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和教學,出版專著十余部,發表論文百余篇,主編教材五種,學術著述多次獲國家教育部及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目錄
《高等院校中文專業創新性學習系列教材》總序
導論
一、中國文學批評的文化背景
二、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特征
三、中國文學批評的文體形態
第一章 先秦文學批評
第一節 儒道文化的創生與詩騷傳統的形成
第二節 先秦文學批評的理論成就和時代特征
第三節 孔子、孟子和苟子的文學批評
第四節 《老子》、《莊子》和《周易》中的文學批評思想
[導學訓練]
一、學習建議
二、關鍵詞釋義
三、思考題
四、可供進一步研討的學術選題
[研討平台]
一、詩言志
二、興觀群怨
三、以意逆志
四、言意之辯
[拓展指南]
一、先秦文學批評重要研究資料簡介
二、其他重要研究資料索引
第二章 兩漢文學批評
第一節 經學時代的文化一統
第二節 兩漢的《詩經》批評和《楚辭》批評
第三節 《淮南子》和司馬遷的文學批評
第四節 班固、王充和王逸的文學批評
[導學訓練]
一、學習建議
二、關鍵詞釋義
三、思考題
四、可供進一步研討的學術選題
[研討平台]
一、發憤著書說
二、詩歌教化說
三、詩無達詁說
[拓展指南]
一、兩漢文學批評重要研究資料簡介
二、其他重要研究資料索引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
第一節 玄學興盛與佛學東漸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的突出成就
第三節 曹丕《典論‧論文》和陸機《文賦》
第四節 劉勰《文心雕龍》和鐘嶸《詩品》
[導學訓練]
一、學習建議
二、關鍵詞釋義
三、思考題
四、可供進一步研討的學術選題
[研討平台]
一、文氣
二、應感
三、風骨
四、滋味
……
第四章 隋唐文學批評
第五章 宋金元文學批評
第六章 明代文學批評
第七章 清代文學批評
第八章 近代文學批評
後記
導論
一、中國文學批評的文化背景
二、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特征
三、中國文學批評的文體形態
第一章 先秦文學批評
第一節 儒道文化的創生與詩騷傳統的形成
第二節 先秦文學批評的理論成就和時代特征
第三節 孔子、孟子和苟子的文學批評
第四節 《老子》、《莊子》和《周易》中的文學批評思想
[導學訓練]
一、學習建議
二、關鍵詞釋義
三、思考題
四、可供進一步研討的學術選題
[研討平台]
一、詩言志
二、興觀群怨
三、以意逆志
四、言意之辯
[拓展指南]
一、先秦文學批評重要研究資料簡介
二、其他重要研究資料索引
第二章 兩漢文學批評
第一節 經學時代的文化一統
第二節 兩漢的《詩經》批評和《楚辭》批評
第三節 《淮南子》和司馬遷的文學批評
第四節 班固、王充和王逸的文學批評
[導學訓練]
一、學習建議
二、關鍵詞釋義
三、思考題
四、可供進一步研討的學術選題
[研討平台]
一、發憤著書說
二、詩歌教化說
三、詩無達詁說
[拓展指南]
一、兩漢文學批評重要研究資料簡介
二、其他重要研究資料索引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
第一節 玄學興盛與佛學東漸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的突出成就
第三節 曹丕《典論‧論文》和陸機《文賦》
第四節 劉勰《文心雕龍》和鐘嶸《詩品》
[導學訓練]
一、學習建議
二、關鍵詞釋義
三、思考題
四、可供進一步研討的學術選題
[研討平台]
一、文氣
二、應感
三、風骨
四、滋味
……
第四章 隋唐文學批評
第五章 宋金元文學批評
第六章 明代文學批評
第七章 清代文學批評
第八章 近代文學批評
後記
序
一
這套系列教材的醞釀已有七個年頭兒了。2002年我受命擔任武漢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分管本科教學工作。正值新世紀之初,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高等教育也隨之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新的形勢,如何更好地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這已是擺在我們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得不思考、不能不應對的當務之急。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為了適應人才觀和教育理念的發展變化,我與時任系主任的龍泉明教授策劃,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試點,從修訂培養方案入手,全方位地開展本科教學改革。舉措之一,就是大刀闊斧地調整課程體系,壓縮通史性、概論性課程,增加原典研讀課程和實踐性課程,旨在強化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與此相應,計劃編寫配套的教材。起初,為了加大原典閱讀的力度,配合新培養方案增設的語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課程,我們首先組編了《高等學校語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教材》,2003年正式出版。與此同時,也醞釀編寫一套適應新需要、具有新理念的基礎課教材。從那時起便開始思考、調研、與同仁切磋。經過幾年的準備,2006年開始系統謀劃和全面設計,2007年正式組建了編委會,啟動了編寫工作。經過眾多同仁的不懈努力,今天終于有了結果,令人欣慰。
這套教材是針對現行一些教材存在的問題,根據當今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國際化人才而設計編寫的。旨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創新性學習,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強化不斷探索的意識,增添勇于質疑的膽略,培育大膽創新的精神。這也是我們把這套教材命名為“創新性學習系列教材”的用意。全套教材共有12種,基本上涵蓋了中文類本科專業的基礎課和主干課。
客觀地說,現有本科基礎課教材已是鋪天蓋地,其中也不乏特色鮮明、質量上乘之作,但從總體上看,適應新時代新需求的優質教材品種不多,相當多的教材由于時代和條件的限制或受過去教育理念的影響,相對子當今人才培蕎的新需求而言,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薄弱點。很多同仁感剄不少教材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是︰
1.重知識傳授而輕思維啟迪和素質能力培育,主要著眼于將基本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恰恰順應了學生從中學沿襲下來的應試性學習的習憤,容易導致學生只是重視背記教材上的知識要點,僅僅滿足于對一些知識的記憶,而缺乏能動思考、深入探究和自我訓練,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內化為素質和能力。
2.習慣于“定于一”,兼收並蓄不夠,吸帔新成果不多,較少捷供啟發學生思考和迸行恩想踫撞的不同學術視角、觀點、立場和方法的內容,啟發性、研討性、學術性不足,不利于培蕎學生的思辨意識、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3.內容封閉,功能單一,較少對學生課外自主研習、實踐訓練、拓展提高給予足夠的引導,更未能對具有較大的學術潛能、更多的學識追求以及創新意識的使用著提供必要的幫助。即使學生有進一步闊讀、訓練、思考、探索的願望,在學習了教枯之後仍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教材的有效使用對象也僅隈于較為固定、單一、一般的層次。
顯然這些問題與當代人才培耒的需要是不相適應的。社會的發展呼喚知識基礎好、綜含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富于創新精神的人才,而不需要只會死記硬背的書呆子。囡此,著眼時代需要,轉變教育理念,吸收新的教學成果、學術成果和現有教材的經驗,進行教材編寫的新探索,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二
我們這套教材正是針對上述問題,根掂時代的需要所做的一種新嘗試︰在重 知識傳授的同時,更加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拓展,強化學生訓練,指導學生探究,激發學生創新,著力將傳授知識與提高素質、培養能力、啟發智慧融為一體,充分發揮教材的綜合功能。
正是從上述理念出發,速套教材的編寫主要致力于體現如下特色︰
1.注重基礎與拓展的有機結合。即在濃縮現行教材重要的基本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增加拓展性的內容,給學生提供遴一步拓展授高的空間、路徑和條件。
2.體現將知識傳授與素質提高、能力培養、智慧啟迪融為一體的理念。苧教材中增加探究性內容和訓練性環節;以促使學生發揮能動性和主動性,墩發學生積極思考,深入鑽研,注重訓練,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從而使學生哀得能力的鍛煉、知識的積累、素質的捷高、情感的燻陶和思想的升華。
3.貫徹課內外一體的精神,將課堂內外整體設計,注重課內和課外學習妁有機(彳金亍 xian)接,加強對學生課外學習和訓練的指導。除了捷供課堂教學所需寡的內容之外,還增加了指導學生課外白主學習、自我研討和自我訓練的內容,將教學延伸至課外,實現課內課外的有機結合和優勢互補,幫助學生有炭地刺用課余時間。
4.引導學生改變被動學習、簡單記憶的慣性,培養學生迸行自主學習、剖新性學習的能力和習慣。盡量多給學生一些啟發,少給一點成說,把較多的空閩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研讀,自己咀嚼,自己品味,自已感悟,自我訓練。努力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的師生有機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
5.強化文本研讀。即濃縮概論性、通史性內容,加大經典原著閱讀闡釋比重,促使學生扎扎實實地讀原典,粑學習落剄實處,從而夯實專業基礎,汲取各方面的營養,獲得全面捷高。
6.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系統。除了紙質教材之外,我們還將研制與之配套的輔助性多媒體教學資源,如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電子大獻庫、專題資料數據庫、習題與訓練項目庫、自我檢測系統、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師生互動學習平台等,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方便適用、全方位的學習敢務。
此外,本套教材也與我們已經編輯出版的《高等學校語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教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
這套系列教材的醞釀已有七個年頭兒了。2002年我受命擔任武漢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分管本科教學工作。正值新世紀之初,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高等教育也隨之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新的形勢,如何更好地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這已是擺在我們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得不思考、不能不應對的當務之急。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為了適應人才觀和教育理念的發展變化,我與時任系主任的龍泉明教授策劃,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試點,從修訂培養方案入手,全方位地開展本科教學改革。舉措之一,就是大刀闊斧地調整課程體系,壓縮通史性、概論性課程,增加原典研讀課程和實踐性課程,旨在強化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與此相應,計劃編寫配套的教材。起初,為了加大原典閱讀的力度,配合新培養方案增設的語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課程,我們首先組編了《高等學校語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教材》,2003年正式出版。與此同時,也醞釀編寫一套適應新需要、具有新理念的基礎課教材。從那時起便開始思考、調研、與同仁切磋。經過幾年的準備,2006年開始系統謀劃和全面設計,2007年正式組建了編委會,啟動了編寫工作。經過眾多同仁的不懈努力,今天終于有了結果,令人欣慰。
這套教材是針對現行一些教材存在的問題,根據當今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國際化人才而設計編寫的。旨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創新性學習,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強化不斷探索的意識,增添勇于質疑的膽略,培育大膽創新的精神。這也是我們把這套教材命名為“創新性學習系列教材”的用意。全套教材共有12種,基本上涵蓋了中文類本科專業的基礎課和主干課。
客觀地說,現有本科基礎課教材已是鋪天蓋地,其中也不乏特色鮮明、質量上乘之作,但從總體上看,適應新時代新需求的優質教材品種不多,相當多的教材由于時代和條件的限制或受過去教育理念的影響,相對子當今人才培蕎的新需求而言,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薄弱點。很多同仁感剄不少教材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是︰
1.重知識傳授而輕思維啟迪和素質能力培育,主要著眼于將基本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恰恰順應了學生從中學沿襲下來的應試性學習的習憤,容易導致學生只是重視背記教材上的知識要點,僅僅滿足于對一些知識的記憶,而缺乏能動思考、深入探究和自我訓練,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內化為素質和能力。
2.習慣于“定于一”,兼收並蓄不夠,吸帔新成果不多,較少捷供啟發學生思考和迸行恩想踫撞的不同學術視角、觀點、立場和方法的內容,啟發性、研討性、學術性不足,不利于培蕎學生的思辨意識、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3.內容封閉,功能單一,較少對學生課外自主研習、實踐訓練、拓展提高給予足夠的引導,更未能對具有較大的學術潛能、更多的學識追求以及創新意識的使用著提供必要的幫助。即使學生有進一步闊讀、訓練、思考、探索的願望,在學習了教枯之後仍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教材的有效使用對象也僅隈于較為固定、單一、一般的層次。
顯然這些問題與當代人才培耒的需要是不相適應的。社會的發展呼喚知識基礎好、綜含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富于創新精神的人才,而不需要只會死記硬背的書呆子。囡此,著眼時代需要,轉變教育理念,吸收新的教學成果、學術成果和現有教材的經驗,進行教材編寫的新探索,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二
我們這套教材正是針對上述問題,根掂時代的需要所做的一種新嘗試︰在重 知識傳授的同時,更加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拓展,強化學生訓練,指導學生探究,激發學生創新,著力將傳授知識與提高素質、培養能力、啟發智慧融為一體,充分發揮教材的綜合功能。
正是從上述理念出發,速套教材的編寫主要致力于體現如下特色︰
1.注重基礎與拓展的有機結合。即在濃縮現行教材重要的基本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增加拓展性的內容,給學生提供遴一步拓展授高的空間、路徑和條件。
2.體現將知識傳授與素質提高、能力培養、智慧啟迪融為一體的理念。苧教材中增加探究性內容和訓練性環節;以促使學生發揮能動性和主動性,墩發學生積極思考,深入鑽研,注重訓練,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從而使學生哀得能力的鍛煉、知識的積累、素質的捷高、情感的燻陶和思想的升華。
3.貫徹課內外一體的精神,將課堂內外整體設計,注重課內和課外學習妁有機(彳金亍 xian)接,加強對學生課外學習和訓練的指導。除了捷供課堂教學所需寡的內容之外,還增加了指導學生課外白主學習、自我研討和自我訓練的內容,將教學延伸至課外,實現課內課外的有機結合和優勢互補,幫助學生有炭地刺用課余時間。
4.引導學生改變被動學習、簡單記憶的慣性,培養學生迸行自主學習、剖新性學習的能力和習慣。盡量多給學生一些啟發,少給一點成說,把較多的空閩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研讀,自己咀嚼,自己品味,自已感悟,自我訓練。努力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的師生有機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
5.強化文本研讀。即濃縮概論性、通史性內容,加大經典原著閱讀闡釋比重,促使學生扎扎實實地讀原典,粑學習落剄實處,從而夯實專業基礎,汲取各方面的營養,獲得全面捷高。
6.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系統。除了紙質教材之外,我們還將研制與之配套的輔助性多媒體教學資源,如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電子大獻庫、專題資料數據庫、習題與訓練項目庫、自我檢測系統、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師生互動學習平台等,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方便適用、全方位的學習敢務。
此外,本套教材也與我們已經編輯出版的《高等學校語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教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