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史叢論

易學史叢論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潘雨廷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2545849
  • ISBN13:9787532545841
  • 裝訂:平裝 / 45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作者為當代著名易學家。早年就讀于上海聖約翰大學教育系,後師從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馬一浮、楊踐形、薛學潛等研究中西學術,專心致志于學問數十載,融會貫通,自成一家,在海內外有相當的影響。

《易學史叢論》收入了從上古至清的易學史論文,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易學史發微》合觀,已然勾勒出中華易學史的整體面貌。


潘雨廷,著名道教學者,易學專家,上海人,1925年3月26日生,別號觀玩客。1949年畢業于聖約翰大學教育系。後師從周孝懷、熊十力等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文化,70年代初,開始從事道教文化研究,對道教史學及易學有很深造詣。1978年受聘入華東師範大學講授易學,任古籍研究所教授和哲學研究室主任,1985年後擔任上海市道教協會副會長,1987年任該輿協會道教文化研究室主任,1988年兼任《上海道教》主編,並擔任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宗教學會理事。1991年12月24日在上海逝世。一生撰寫了大量道教史和道教文化等方面的論著。治易40年,既繼承了傳統的象數理論,又發展了象數學義理,代表著有《周易終始》、《周易集解》、《易學史論文集》、《周易參同契考證》等。
 

目錄

易學史自序
三古的易學
一、上古易的時代背景
二、中古易的時代背景
三、下古易的時代背景
上古三代易簡論
一、伏羲易——畜牧時代所認識的文化
二、神農易——農業社會開始
三、黃旁易——建立農業社會的上層建築
四、堯舜易——確立父系社會
附︰《皇極經世》所排列由堯至周召共和的時間表
五、夏商易——確立家天下
西周與東周的易學
一、易之興也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二、先周殷墟數字卦及天干地去表
三、武王周公開國時的易學情況
四、穆王前後的象數
五、時聖孔子不佔而已矣
卦爻辭的原始意義
十翼的形成
易學與史學學
東周的起訖與分期
《春秋》及三傳
綜論五霸
《周禮‧春官》人之九
《管子》“戲作造六�以迎陰陽
易學與《月令》之關系
易學與《夏小正》
論三公三孤
論以歲星紀年
鄒衍與易學
荀子與易學
子弘子庸之楚易
周丑之燕易
孫虞之齊易
汲冢之易學
汲冢竹簡之時間
易學與《呂氏春秋》之關系
易學與《尚書大傳》
秦戰國時秦的學派
西漢的易學傳承及其內容
論《史記》的思想結構
東漢的易學與經學
綜論鄭氏易、荀氏易與虞氏易
魏晉南北朝的三玄易
……
王陽明之易
分裂的清易
附錄一 易學史大綱
敘論
提要
附錄二 論朱熹以易學為核心的思想結構
後記
 

《周易》一書,內容叢雜,以易學名之,略能得其實。自漢以來,先據《漢書‧藝文志》及《隋書‧經籍志》言之,已見易理有其整體而散可深入各科。凡七略、四部以及道藏、佛藏中,莫不有易理之旨。得其旨者,乃謂易理確可兼及各科。時至今日,又謂易理宜通于西方各種學科,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或未得其旨者,勢必非之。暫不論其是非,唯未見易學之旨者,每有固執己見之失,于歷代易著中不乏其人。凡有所執者,皆執後世之思想,以當易理之思想。乃後世之思想層出不窮,宜易理之思想亦層出不窮。年代愈久,思想愈叢雜。自漢迄今,易著不下三四千種,不計佚失之書目,亦超過二千余種。觀其數量,在古籍中無出其右者。進而究其內容,既多創見,亦多相似,而其大別即上述二者。其一、貴能說明易學之旨,得其旨而用之,恰當著者之時代背景。此類易著殊有價值,讀之可見吾國思想文化發展之跡,且對全人類思想文化有促進作用。雖今日讀之,仍能有所啟發。其二、根本未喻易學之理,乃以意妄測,重重附會,有執于歷代以誤傳誤之說而增益之,既無補于闡明客觀存在之史跡,反有以阻礙人類思想文化之發展。在大量易著中,後者約佔十之六七。雖然,二者未可截然分割。屬于後者之文獻中,亦可能發現有與于易旨之言論。屬于前者之文獻中,亦難免有失實失言處。要而言之,必須了解易學之原,始可見其旨。得其旨而繼承之,自然可明其發展。當歷史之轉變時期,亦即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變化深人之時,皆可見易旨之變。此決非一書一人之力,時代思潮有以致之。故實非以易學附會之,乃易學本有其理,以待歷代有識者所取則而發揮。雖然,有違乎時代之認識,亦多滲入易學,宜易學叢雜而難辨是非。迄今尚未見客觀介紹易旨發展之易學史,或非偶然。

清乾嘉學派治易,要在恢復漢之經學易。詳究清之漢易,其內容實僅及東漢。唯鄭玄(127-200)、荀爽(128-190)、虞翻(170—239)三家之易尚存其整體,確可代表經學易,然易學不僅如是。清人嚴分漢易、宋易,未得易學之質。自廢除讀經後,易學始能脫離經學而存在。經學已成為歷史陳跡,既不可忽視它在二千年來吾國歷史上已起之作用,然而若清末之爭論今古文決不可不廢。唯易書未經秦火,不應當參與今古文之爭,其理更不應隨經學而廢,在古為今用之現實意義中,當有巨大作用。若易學能上出于漢之經學易者,宜詳玩《古史辨》學派之各篇論文。此派基本能明辨古史,以見三聖作易之誤,其考據之功未可沒。然執之而未察認識之提高,時代之進步,及近年來考古所得之史實,凡治古史者何可視而不見。他日于考古再有所得,當然更將有所充實,故對傳統文獻之整理研究尤宜慎重。以今日言,已得早期易學之具體資料,有大影響者二。其一、發現殷周之際數字卦,以當卦象之原。其二、漢初馬王堆出土帛書《周易》,除晉代發現汲冢本之記錄外,此為今日所見最早之原文,內已具四百五十節《周易》全文。當漢初在長沙地區尚未分二篇,此為不可或疑之史實。若數字卦前之易學情況仍須憑推理。善于推理者,莫貴于戰國時《系辭下‧伏羲章》作者及宋初陳摶排列成先天圖。不辨推理與史實,此易學之史跡所以二千年來始終混淆不清。今于卦象部分,分推理與史實為二,始可稱史。更由馬王堆本《周易》以認識易傳,可與傳統觀點殊多不同。何者成于西漢,非但與孔子無關,與戰國時之易學亦無關。何者成于戰國,然仍與孔子無關,且決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以鄭學之徒所數之十翼論,雖最後完成于西漢,實有得乎易學之旨。然十翼之實,未必同于《漢志》所謂“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奈漢末以來之大勢,誤執十翼為孔子之言。且對其精邃之內容,又礙于聖人之言,不敢作正面深人之分析研究。況尚多十翼以外之易傳,歷代皆嚴斥之,是皆經學易之失。故以今日之考古所得,更讀《漢志》所謂“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之言,視之為劃三古之時代仍可取,以見易旨之發展。而“三聖”與易學之關系,必宜徹底改觀。伏羲易者,可當數字卦前之情況。文王易者,數字卦當之。孔子易者,約當其時于三晉地區編成四百五十節之《周易》。孔子本人確已知學易,“人太廟每事問”中,當有問易之事。幸有近年來之考古所得,且除上述二者外,其他古物尚多,乃初步具備敘述易學史之客觀條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