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論述了清詞如何脫離明詞窠臼,通過不斷構建新的詞學理論、詞人群體的創作實踐和交流,逐漸形成多個特色鮮明的清詞流派,從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並對清詞在中國詞史中的地位作了客觀的評價,指出清詞超越元明,有所開拓、創新,詞人以及詞作的數量均為歷史最高,頗有中興之勢。
目錄
總序
第一輯 反思與總說
二十世紀清詞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清詞在詞史上的新創與發展
第二輯 傳承與批判
清代詞評中的明詞觀
明人詞譜及其在清初的反思
馬洪的歷史命運與朱彝尊的尊體策略
楊慎詞學與《草堂詩余》
第三輯 復興與深化
雲間詞派的復古與清初的詞學復興
清初詞壇的“詞史”意識
王士稹揚州詞事與清初詞壇風會
孫默的詞學活動與《國朝名家詩余》
《今詞初集》與清初詞壇建構
第四輯 轉關與進境
浙西別調與白石新聲
張惠言的詞學觀與儒家闡釋傳統
張惠言的賦學與詞學
周濟的推尊詞體與開示門徑
詩界革命︰詞體的“缺席”與“在場”
後記
第一輯 反思與總說
二十世紀清詞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清詞在詞史上的新創與發展
第二輯 傳承與批判
清代詞評中的明詞觀
明人詞譜及其在清初的反思
馬洪的歷史命運與朱彝尊的尊體策略
楊慎詞學與《草堂詩余》
第三輯 復興與深化
雲間詞派的復古與清初的詞學復興
清初詞壇的“詞史”意識
王士稹揚州詞事與清初詞壇風會
孫默的詞學活動與《國朝名家詩余》
《今詞初集》與清初詞壇建構
第四輯 轉關與進境
浙西別調與白石新聲
張惠言的詞學觀與儒家闡釋傳統
張惠言的賦學與詞學
周濟的推尊詞體與開示門徑
詩界革命︰詞體的“缺席”與“在場”
後記
序
詞興起于唐五代,大盛于兩宋,衰微于元明,而叉復振起于清代。清詞接武兩宋,踵事增華,不僅有繼承,而且有發展,成為詞史上的叉一座高峰。傳統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觀點認為,“唐之詩,宋之詞”,“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自序》)。由此,不少學者遂持“宋後無詞”的片面看法,對金元明清詞非貶抑則忽略,以致造成了詞史研究的許多斷層。但是,清詞確實上繼兩宋之盛,體現出了全新的時代特色。
首先,較之宋詞,清詞的境界更為開闊。從明清易代天翻地覆的大變化,直至清王朝被撼動以至被推翻,一切重大的政治社會事件無不在清代詞人筆下有著豐富而生動的表現。尤其是嘉道以降,外侮頻仍,鴉片戰爭的烽火和八國聯軍的刀槍,都深深震撼了詞人們的心靈,使他們的詞作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感愴。可以說,只有到了清代,才徹底破除了“詩莊詞媚”之類的舊說,幾乎無事不可以入詞,從而使詞成為一種在描寫對象上幾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完整意義上的抒情詩體。其次,清代著名的詞家,如朱彝尊、張惠言、周濟、譚獻、王鵬運、朱祖謀、王國維等,多為學人,其以治經之法治詞,不僅對詞集的流播校輯貢獻甚大,而且沖擊以至打破了“詞為小道”的傳統觀念,于詩人之詞、詞人之詞外,更增人學人之詞一派,從而拓寬了詞之疆域。第三,清代詞派紛呈,迥異前代。自明末陳子龍創立雲間詞派,流風所及,主宰順治一朝。康熙年問,陽羨、浙西二派高標並舉,陳維崧、朱彝尊領袖詞壇,使得“嘉慶以前,為二家牢籠者十居八九”(潭獻《篋中∣司》二),i而浙派影響尤大。嘉道問,張惠言兄弟《;司選》出,創立常州詞派,經過周濟、譚獻為之揄揚,每變愈上,不僅在清代中後期佔統治地位,降及近現代詞壇,亦每見其流風余韻。而屬于上述流派又加以變異者,或不屬特定流派而自出機杼者,亦復不少第四、創作的興盛引起了理論的繁榮。清代的詞論發展達到F宋以來的最高水平,從一個方面開拓了抒情詩的理論,同時也就提高和發展了其創作,比起前代詞論實不可同日而語。理論既是創作成果的總結,又推動首創作的進一步發展,二者互相促進,清問才高潮迭起。第五,清代詞人之眾、作品之多,亦達到空前的程度。據已出諸總集統計,唐代汁有詞人170余人,詞作2500余苗(據張璋等《全唐五代詞》統計。按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詞》較此為多,但諸家標準不一,也無法統一);宋代計有詞人1430余人,詞作20860余首(據唐圭璋《全宋詞》、孔凡禮《全宋詞補輯》統計);金代計有詞人70余人,詞作3570余首;元代計有詞人210人,詞作3720余首(金元工代據唐圭璋《全金元詞》統計)︰明代汁有詞人1860余人,詞作25000余首(據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以及周明初等《全明詞補編》統計)。而清代僅順治、康熙兩朝間人,已達2500余家,詞作60000余首(據《全清詞‧順康卷》、《全清詞‧順康卷補編》統計)。準此而論,清代詞人當在1萬以上,詞作當在25萬首以上。當然,數量並不等于質,多並不等于好,但數量必然表現出-定的質量,也是事實。第六,清間往往對前人已經開創的境界,加以深化,即在摹擬中求發展,不僅追求風格的多樣化,更進一步追求多種風格的熔鑄,從而創造了更廣泛深微的藝術境界。
以上所舉,或有不夠全面之處,但清詞的價值已大略可見。前輩學人多有倡言清詞中興論者,如沈曾植《強村校詞圖序》雲︰“詞莫盛于宋,而宋人以詞為小道,名之日詩余及我朝而其道大昌。”徐珂《清代詞學概論》雲︰“詞之學剝于明.至清麗復之。直接南北兩宋,可謂盛矣。”葉恭綽《清代詞學之撮影》更具體分析了清詞能上接兩宋的原因.一在托體尊.二在審律嚴,並宣稱︰“我看清代文學多不能超越前代的。如曲不及明.更不及元︰又詩也不及明朝,獨詞較好。可知l清人對于詞的研究深切了。由此看來,清詞立在重要的地位,定無可疑的。”這些都並非無的放矢之言。
學術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觀念的更新和資料的發現。從觀念來看,有必要特別提出經典化的問題。有一個明顯的事實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即唐宋詞在詞學大盛的清代,已經經過了非常充分的經典化,取向或許有不同,但流別卻非常清楚,清人所建構的比較完整的價值體系,已經成為現在讀者接受唐宋間的一座重要橋梁,王國維渚人所提出的觀念,也正是在清代學術的大背景中展現出來的c然而,這一經典化過程,“五四”以後,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卻處于中斷的狀態。盡管比較傳統的詞學研究者如上述沈曾植等人已經對清詞的價值有過論定,可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觀念的強勢影響下,真正進人接受領域中的清詞,與其龐大的創作隊伍相比,完全不成比例,這就導致人們對清詞的整體風貌認識不清,新的經典也因而無法產生。與此密切相關的是資料的問題。清閑在詞的文學經典化的過程中基本上處于“缺席”,這種情況的造成︰也和清詞資料的零散、缺乏整理有關。工者事實上互為因果︰對資料的掌握不是使得觀念的更新缺少動力,而觀念上的一成不變,也忽略了對資料的全面搜集。
……
首先,較之宋詞,清詞的境界更為開闊。從明清易代天翻地覆的大變化,直至清王朝被撼動以至被推翻,一切重大的政治社會事件無不在清代詞人筆下有著豐富而生動的表現。尤其是嘉道以降,外侮頻仍,鴉片戰爭的烽火和八國聯軍的刀槍,都深深震撼了詞人們的心靈,使他們的詞作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感愴。可以說,只有到了清代,才徹底破除了“詩莊詞媚”之類的舊說,幾乎無事不可以入詞,從而使詞成為一種在描寫對象上幾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完整意義上的抒情詩體。其次,清代著名的詞家,如朱彝尊、張惠言、周濟、譚獻、王鵬運、朱祖謀、王國維等,多為學人,其以治經之法治詞,不僅對詞集的流播校輯貢獻甚大,而且沖擊以至打破了“詞為小道”的傳統觀念,于詩人之詞、詞人之詞外,更增人學人之詞一派,從而拓寬了詞之疆域。第三,清代詞派紛呈,迥異前代。自明末陳子龍創立雲間詞派,流風所及,主宰順治一朝。康熙年問,陽羨、浙西二派高標並舉,陳維崧、朱彝尊領袖詞壇,使得“嘉慶以前,為二家牢籠者十居八九”(潭獻《篋中∣司》二),i而浙派影響尤大。嘉道問,張惠言兄弟《;司選》出,創立常州詞派,經過周濟、譚獻為之揄揚,每變愈上,不僅在清代中後期佔統治地位,降及近現代詞壇,亦每見其流風余韻。而屬于上述流派又加以變異者,或不屬特定流派而自出機杼者,亦復不少第四、創作的興盛引起了理論的繁榮。清代的詞論發展達到F宋以來的最高水平,從一個方面開拓了抒情詩的理論,同時也就提高和發展了其創作,比起前代詞論實不可同日而語。理論既是創作成果的總結,又推動首創作的進一步發展,二者互相促進,清問才高潮迭起。第五,清代詞人之眾、作品之多,亦達到空前的程度。據已出諸總集統計,唐代汁有詞人170余人,詞作2500余苗(據張璋等《全唐五代詞》統計。按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詞》較此為多,但諸家標準不一,也無法統一);宋代計有詞人1430余人,詞作20860余首(據唐圭璋《全宋詞》、孔凡禮《全宋詞補輯》統計);金代計有詞人70余人,詞作3570余首;元代計有詞人210人,詞作3720余首(金元工代據唐圭璋《全金元詞》統計)︰明代汁有詞人1860余人,詞作25000余首(據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以及周明初等《全明詞補編》統計)。而清代僅順治、康熙兩朝間人,已達2500余家,詞作60000余首(據《全清詞‧順康卷》、《全清詞‧順康卷補編》統計)。準此而論,清代詞人當在1萬以上,詞作當在25萬首以上。當然,數量並不等于質,多並不等于好,但數量必然表現出-定的質量,也是事實。第六,清間往往對前人已經開創的境界,加以深化,即在摹擬中求發展,不僅追求風格的多樣化,更進一步追求多種風格的熔鑄,從而創造了更廣泛深微的藝術境界。
以上所舉,或有不夠全面之處,但清詞的價值已大略可見。前輩學人多有倡言清詞中興論者,如沈曾植《強村校詞圖序》雲︰“詞莫盛于宋,而宋人以詞為小道,名之日詩余及我朝而其道大昌。”徐珂《清代詞學概論》雲︰“詞之學剝于明.至清麗復之。直接南北兩宋,可謂盛矣。”葉恭綽《清代詞學之撮影》更具體分析了清詞能上接兩宋的原因.一在托體尊.二在審律嚴,並宣稱︰“我看清代文學多不能超越前代的。如曲不及明.更不及元︰又詩也不及明朝,獨詞較好。可知l清人對于詞的研究深切了。由此看來,清詞立在重要的地位,定無可疑的。”這些都並非無的放矢之言。
學術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觀念的更新和資料的發現。從觀念來看,有必要特別提出經典化的問題。有一個明顯的事實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即唐宋詞在詞學大盛的清代,已經經過了非常充分的經典化,取向或許有不同,但流別卻非常清楚,清人所建構的比較完整的價值體系,已經成為現在讀者接受唐宋間的一座重要橋梁,王國維渚人所提出的觀念,也正是在清代學術的大背景中展現出來的c然而,這一經典化過程,“五四”以後,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卻處于中斷的狀態。盡管比較傳統的詞學研究者如上述沈曾植等人已經對清詞的價值有過論定,可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觀念的強勢影響下,真正進人接受領域中的清詞,與其龐大的創作隊伍相比,完全不成比例,這就導致人們對清詞的整體風貌認識不清,新的經典也因而無法產生。與此密切相關的是資料的問題。清閑在詞的文學經典化的過程中基本上處于“缺席”,這種情況的造成︰也和清詞資料的零散、缺乏整理有關。工者事實上互為因果︰對資料的掌握不是使得觀念的更新缺少動力,而觀念上的一成不變,也忽略了對資料的全面搜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