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病因學說與病機學說,是學習中醫過程中必備的理論基礎。本書則向你闡述了這些學說的有關辨證知識。
為了讓讀者可以靈活地掌握“整體觀”的思維邏輯,本書在每個學說的重點內容中補充了許多實例說明,這些實例說明可以加強讀者的臨床經驗,期望讀者能從這些臨床經驗中。充分領悟中醫基礎理論的真正意義。
目錄
第1章 陰陽學說
第1節 陰陽的對立制約
第2節 陰陽的互根互用
第3節 陰陽的消長平衡
第4節 陰陽的相互轉化
第5節 陰陽失調的類型
一、“陽偏勝”
二、“陰偏勝”
三、病證同癥狀不同的解釋
四、對疑難雜證的解釋
五、虛熱轉為兼有實熱與虛熱的病證
六、實熱轉為兼有實熱與虛熱的病證
七、虛寒轉為兼有實寒和虛寒的病證
八、虛寒轉為兼有實寒和虛寒的病證
第6節 陰盛格陽、陽盛格陰
第7節 陰陽俱衰
第8節 亡陰與亡陽
第9節 實例說明
第2章 五行學說
第1節 木、火、土、金、水的特性
第2節 五行學說的相生與相克
第3節 五行學說的相乘與相侮
第4節 五行學說的五髒傳變
第3章 氣血津液失常
第1節 氣的失常
第2節 血的失常
第3節 津液的失常
第4節 氣與血的功能失調
第4章 病因學說
第1節 六淫的特點
一、風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
二、寒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
三、璁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
四、濕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
五、燥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
六、火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
第2節 七情的特點
第3節 飲食與勞逸的特點
第4節 痰飲和淤血的特點
一、痰飲
二、淤血
第5章 藏象學說、病機學說
第1節 肝髒
一、肝髒的生理特點
二、肝髒與其他髒腑之間的關系
三、肝髒常見的病證
第2節 心髒
一、心髒的生理特點
二、心髒與其他髒腑之間的關系
三、心髒常見的病證
第3節 脾髒
一、脾髒的生理特點
二、脾髒與其他髒腑之間的關系
三、脾髒常見的病證
第4節 肺髒
一、肺髒的生理特點
二、肺髒與其他髒腑之間的關系
三、肺髒常見的病證
第5節 腎髒
一、腎髒的生理特點
二、腎髒與其他髒腑之間的關系
三、腎髒常見的病證
第6節 六腑的生理特點
第6章 內生五邪
第1節 內風(風氣內動、肝風內動)
第2節 內寒(寒從中生)
第3節 內濕(濕濁內生)
第4節 內燥(津傷化燥)
第5節 內火(火熱內生)
第1節 陰陽的對立制約
第2節 陰陽的互根互用
第3節 陰陽的消長平衡
第4節 陰陽的相互轉化
第5節 陰陽失調的類型
一、“陽偏勝”
二、“陰偏勝”
三、病證同癥狀不同的解釋
四、對疑難雜證的解釋
五、虛熱轉為兼有實熱與虛熱的病證
六、實熱轉為兼有實熱與虛熱的病證
七、虛寒轉為兼有實寒和虛寒的病證
八、虛寒轉為兼有實寒和虛寒的病證
第6節 陰盛格陽、陽盛格陰
第7節 陰陽俱衰
第8節 亡陰與亡陽
第9節 實例說明
第2章 五行學說
第1節 木、火、土、金、水的特性
第2節 五行學說的相生與相克
第3節 五行學說的相乘與相侮
第4節 五行學說的五髒傳變
第3章 氣血津液失常
第1節 氣的失常
第2節 血的失常
第3節 津液的失常
第4節 氣與血的功能失調
第4章 病因學說
第1節 六淫的特點
一、風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
二、寒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
三、璁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
四、濕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
五、燥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
六、火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
第2節 七情的特點
第3節 飲食與勞逸的特點
第4節 痰飲和淤血的特點
一、痰飲
二、淤血
第5章 藏象學說、病機學說
第1節 肝髒
一、肝髒的生理特點
二、肝髒與其他髒腑之間的關系
三、肝髒常見的病證
第2節 心髒
一、心髒的生理特點
二、心髒與其他髒腑之間的關系
三、心髒常見的病證
第3節 脾髒
一、脾髒的生理特點
二、脾髒與其他髒腑之間的關系
三、脾髒常見的病證
第4節 肺髒
一、肺髒的生理特點
二、肺髒與其他髒腑之間的關系
三、肺髒常見的病證
第5節 腎髒
一、腎髒的生理特點
二、腎髒與其他髒腑之間的關系
三、腎髒常見的病證
第6節 六腑的生理特點
第6章 內生五邪
第1節 內風(風氣內動、肝風內動)
第2節 內寒(寒從中生)
第3節 內濕(濕濁內生)
第4節 內燥(津傷化燥)
第5節 內火(火熱內生)
序
“整體觀”是中醫的最大特色。所謂“整體觀”是指在診治疾病時,必須考慮到人體髒腑與氣血之間可能存在的互相影響,找出真正的病因,同時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治療,才能真正達到“正本清源”根治疾病的目的。
比如說,對于頭痛的患者,現代醫學只能針對“頭痛”的癥狀,無論任何體質的人都是通過服用止痛藥的手段來治療,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收到顯著的療效,但通常不能治本,因而病情反反復復。
如果以中醫來治療“頭痛”,則必須在“頭痛”的癥狀之外,同時參照患者其他癥狀,然後根據不同的癥狀表現與脈象的變化來治療。換句話說,即使同樣患有頭痛,在中醫的觀點中,每個患者的病因都不會完全一樣,有些人可能是因為淤血所引起,有些人則可能是因為氣虛,或是貧血,或是肝火太過于熾盛等不同因素而引起頭痛。
中醫的“整體觀”就是根據不同體質所產生不同的病因來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這種思維邏輯,最初的起源就是陰陽學說。
那麼,陰陽學說到底是何方神聖?
陰陽學說來源于古代的哲學思想,要將哲學思想運用在中醫的邏輯思維上,顯然會令人感覺十分抽象而不容易捉摸,因此導致許多人即使熟背了陰陽學說卻仍然不會運用,在學習中醫的第一個台階上就摔了一跤。
舉例來說,我們想要在—片廣闊的土地上蓋房子,首先必須尋找地基穩固的範圍,選好了正確的範圍之後,還必須在這範圍打下地基,等到地基打好了,才能在上面建房子。陰陽學說的本身並不是房子,而是用來圈選範圍的標準。凡是在陰陽學說的範疇里所立下的根基,才能真正建立起穩固的房子,而五行學說就是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上建成的“房子”。
在數千年前︰古人已經可以通過觀察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的直觀形象來解釋五髒之間的生理功能與病理癥狀,這就是五行學說的起源。雖然它的理論顯得有些幼稚,但是,五行學說只是在中醫學發展的過程中最為粗淺的階段。因為在臨床上有許多疾病的發展規律,並不完全按照五行的生克乘侮的規律來傳變。這種現象說明五行學說的理論並不十分完整,但這並不妨礙五行學說在中醫基礎理論中所具有的重要性。
五行學說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擴大了我們的思維邏輯,使我們從陰陽學說模糊抽象的觀念跨越到認識人體五髒之間的生理功能。在這種形象思維上,古人又持續發展出藏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等不同領域的理論,並且以此延續了中醫數干年以來診治疾病的“整體觀”,這種“整體觀”,即使在目前昌盛的現代醫學中尚未成形。由此可見,五行學說的理論在中醫發展的過程中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總之,我們可以理解,古人最初在治療疾病時,對于不同病證的患者必須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然後,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來累積的經驗,並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與實踐,最終才形成中醫理論。換句話說,中醫醫術的形成,必須先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並且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才能將理論與經驗互相結合而靈活地掌握中醫“整體觀”的思維邏輯。
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病因學說與病機學說,是學習中醫過程中必備的理論基礎,如果初學者缺乏這些基礎理論,就好像在土地上隨意蓋房子而沒有一定的標準,有時候這里挖點土,有時候在那里鑽一個洞,這樣的地基不會牢固,房子不但起不高,而隨時都可能傾倒。這也就是為何有許多人學了一輩子中醫,最後仍然像是原地打轉一般的緣故。
為了讓讀者可以靈活地掌握“整體觀”的思維邏輯,本書在每個學說的重點內容中補充了許多實例說明,這些實例說明可以加強讀者的臨床經驗,期望讀者能從這些臨床經驗中,充分領悟中醫基礎理論的真正意義。
比如說,對于頭痛的患者,現代醫學只能針對“頭痛”的癥狀,無論任何體質的人都是通過服用止痛藥的手段來治療,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收到顯著的療效,但通常不能治本,因而病情反反復復。
如果以中醫來治療“頭痛”,則必須在“頭痛”的癥狀之外,同時參照患者其他癥狀,然後根據不同的癥狀表現與脈象的變化來治療。換句話說,即使同樣患有頭痛,在中醫的觀點中,每個患者的病因都不會完全一樣,有些人可能是因為淤血所引起,有些人則可能是因為氣虛,或是貧血,或是肝火太過于熾盛等不同因素而引起頭痛。
中醫的“整體觀”就是根據不同體質所產生不同的病因來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這種思維邏輯,最初的起源就是陰陽學說。
那麼,陰陽學說到底是何方神聖?
陰陽學說來源于古代的哲學思想,要將哲學思想運用在中醫的邏輯思維上,顯然會令人感覺十分抽象而不容易捉摸,因此導致許多人即使熟背了陰陽學說卻仍然不會運用,在學習中醫的第一個台階上就摔了一跤。
舉例來說,我們想要在—片廣闊的土地上蓋房子,首先必須尋找地基穩固的範圍,選好了正確的範圍之後,還必須在這範圍打下地基,等到地基打好了,才能在上面建房子。陰陽學說的本身並不是房子,而是用來圈選範圍的標準。凡是在陰陽學說的範疇里所立下的根基,才能真正建立起穩固的房子,而五行學說就是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上建成的“房子”。
在數千年前︰古人已經可以通過觀察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的直觀形象來解釋五髒之間的生理功能與病理癥狀,這就是五行學說的起源。雖然它的理論顯得有些幼稚,但是,五行學說只是在中醫學發展的過程中最為粗淺的階段。因為在臨床上有許多疾病的發展規律,並不完全按照五行的生克乘侮的規律來傳變。這種現象說明五行學說的理論並不十分完整,但這並不妨礙五行學說在中醫基礎理論中所具有的重要性。
五行學說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擴大了我們的思維邏輯,使我們從陰陽學說模糊抽象的觀念跨越到認識人體五髒之間的生理功能。在這種形象思維上,古人又持續發展出藏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等不同領域的理論,並且以此延續了中醫數干年以來診治疾病的“整體觀”,這種“整體觀”,即使在目前昌盛的現代醫學中尚未成形。由此可見,五行學說的理論在中醫發展的過程中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總之,我們可以理解,古人最初在治療疾病時,對于不同病證的患者必須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然後,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來累積的經驗,並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與實踐,最終才形成中醫理論。換句話說,中醫醫術的形成,必須先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並且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才能將理論與經驗互相結合而靈活地掌握中醫“整體觀”的思維邏輯。
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病因學說與病機學說,是學習中醫過程中必備的理論基礎,如果初學者缺乏這些基礎理論,就好像在土地上隨意蓋房子而沒有一定的標準,有時候這里挖點土,有時候在那里鑽一個洞,這樣的地基不會牢固,房子不但起不高,而隨時都可能傾倒。這也就是為何有許多人學了一輩子中醫,最後仍然像是原地打轉一般的緣故。
為了讓讀者可以靈活地掌握“整體觀”的思維邏輯,本書在每個學說的重點內容中補充了許多實例說明,這些實例說明可以加強讀者的臨床經驗,期望讀者能從這些臨床經驗中,充分領悟中醫基礎理論的真正意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