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師培講經學

劉師培講經學
定價:114
NT $ 99
  • 作者:劉師培
  •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643867X
  • ISBN13:9787806438671
  • 裝訂:平裝 / 19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揚州學派接武吳、皖,為清代乾嘉學術重要之流派。儀征劉氏四世治經,顯揚海內,其四世共治《左傳》之學,實為近代學術史上一大奇觀。作為個中翹楚,劉師培之經學可謂集家世治學之大成。本書精選其代表性著作如《經學教科書》、《漢代古文學辨誣》、《兩漢學術發微論》等,體現了劉氏“等經視史”、“平分古今”、“持平漢宋”的經學主張。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號左庵。19歲中舉。1904年秋,到上海與章太炎、蔡元培、謝無量等一起參加反清革命,並加入中國教育學會、光復會、同盟會、國學保存會等進步組織。1907年春節,應章太炎等邀請,劉師培夫婦東渡日本,結識了孫中山、黃興、陶成章等革命黨人,參與了同盟會東京本部的工作,與章太炎等參與發起亞洲和親會,先後發表了《普告漢人》、《悲佃篇》、《辨滿人非中國之臣民》等。1908年11月劉師培夫婦回國。1917年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古文學、《三禮》、《尚書》和訓詁學,兼職北京大學附設國史編纂處。1919年1月,與黃侃、朱希祖、馬敘倫、梁漱溟等成立“國故月刊社”,成為國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結核病逝于北京,年僅36歲。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錢玄同等搜集整理,計74種,稱為《劉申叔先生遺書》。
 

目錄

經學教科書
第一冊
序例
第一課 經學總述
第二課 經字之定義
第三課 古代之《六經》
第四課 西周之《六經》
第五課 孔子定《六經》
第六課 孔子弟子之傳經(上)
第七課 孔子弟子之傳經(下)
第八課 尊崇《六經》之原因
第九課 兩漢《易》學之傳授
第十課 兩漢《尚書》學之傳授
第十一課 兩漢《詩》學之傳授
第十二課 兩漢《春秋》學之傳授
第十三課 兩漢《禮》學之傳授
第十四課 兩漢《論語》之傳授附《孟子》、《學》、《庸》
第十五課 兩漢《孝經》之傳授附《爾雅》
第十六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易》學
第十七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書》學
第十八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詩》學
第十九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學
第二十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禮》學
第二十一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二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二十三課 宋元明之《易》學
第二十四課 宋元明之《書》學
第二十五課 宋元明之《詩》學
第二十六課 宋元明之《春秋》學
第二十七課 宋元明之《禮》學
第二十八課 宋元明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九課 宋元明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三十課 近儒之《易》學
第三十一課 近儒之《書》學
第三十二課 近儒之《詩》學
第三十三課 近儒之《春秋》學
第三十四課 近儒之《禮》學
第三十五課 近儒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三十六課 近儒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二冊
弁言
第一課 《易經》總義
第二課 《易經》卦名
第三課 卦名釋義
第四課 論《易》卦之作用
第五課 釋三《易》
第六課 釋《周易》之旨
第七課 論《易》有三義
第八課 釋《彖》辭
第九課 釋爻辭(上)
第十課 釋爻辭(下)
第十一課 釋《易》象
第十二課 釋《十翼》
第十三課 說筮法
第十四課 說互體(一)
第十五課 說互體(二)
第十六課 說互體(三)
第十七課 說互體(四)
第十八課 說卦變(一)
第十九課 說卦變(二)
第二十課 說卦變(三)
第二十一課 說比例
第二十二課 論《易經》與文字之關系
第二十三課 論《易》學與數學之關系
第二十四課 論《易》學與科學之關系
第二十五課 論《易》學與史學之關系
第二十六課 論《易》學與政治學之關系
第二十七課 論《易》學與社會學之關系
第二十八課 論《易》學與倫理學之關系
第二十九課 論《易經》與哲學之關系(一)
第三十課 論《易經》與哲學之關系(二)
第三十一課 論《易經》與哲學之關系(三)
第三十二課 論《易經》與禮典之關系(上)
第三十三課 論《易經》與禮典之關系(下)
第三十四課 論《易》詞(上)
第三十五課 論《易》詞(下)
第三十六課 釋《易》韻
漢代古文學辨誣
一 辨明漢代以前經無今古文之分
二 論今古文之分僅以文字不同之故
三 論古經亡于秦火
四 辨明今古文立說多同 非分兩派
五 論西漢初年學者多治古文學
六 論西漢今文家不廢古文
七 論宋于庭之說不足信
八 辨魏氏之說不可從
九 論龔氏之說不足信
十 總論
兩漢學術發微論
總序
兩漢政治學發微論
兩漢種族學發微論
兩漢倫理學發微論
 

學術研究需要長期的積累,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有了前人的成果,後人才能有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前人的成果,後人不得不重復前人的研究,而且未必能達到前人的高度,“廣陵絕響”是人類學術史上經常不得不面對的千古遺恨。要是人類的學術研究成果始終能得到傳承,人類能取得的進步肯定要大得多。

秦始皇時代,多數儒家經典被付之一炬,或者被禁止傳播。博士伏生將《尚書》藏在牆壁間,秦漢之際的戰亂過後大部分已經遺失,只剩下二十九篇。伏生就以此為基礎,終身傳授《尚書》。在他九十余歲時,漢文帝派晁錯去他家學習。此時伏生已口齒不清,由他女兒轉述才大致完成傳授。盡管由于雙方所操方言的差異,導致晁錯的一些誤解,但基本內容還是得以流傳。“薪盡火傳”.靠的是火種不滅︰中華文明能夠長盛不衰,並發揚光大,靠的就是一代代的火種。

印刷術的發達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書籍的流傳,但人為的破壞還是會使有些書籍從此毀滅,往往使一門學問後繼無人。而且,對嚴謹的學者來說,總會有一些研究的心得或某項具體成果來不及整理成文,或者因種種原因沒有發表,只能靠口耳相傳。

從孔子杏壇講學,到現代大學開設的各種課程,講課一直是傳授學術的重要途徑︰學者的論著當然應該以自己的研究成果為主,重在創新;但講課的目的是向學生傳授,應該系統總結某一方面的學術史和全部成果,並不限于教師本人的研究領域和成果。中國的學術傳承過程中,相當多的學者畢生從事教學,並沒有留下什麼個人著作,卻使學術的薪火代代相傳。而且,以傳授學問為目的的講稿或著作會較多注意愛眾的接受能力,更適合普及的要求。由于時代所限,這些著作在引文方面經常有不符合現代學術規範的現象,甚至有引文錯訛之處。本次整理中均未作修改,以存學術著作原貌。

20世紀是中國學術史上承上啟下的關鍵時代,中國的現代學科都是在這一階段建立起來的,中國的傳統學術也在這一階段實現了現代化轉型,或者在現代學科中得到延續。但20世紀前期天災人禍頻仍,加上種種學術以外的原因,不少學術成果無法正常傳播,有些雖未失傳,卻長期無人問津。直到近年,還有些自以為頗有發明創新的論著,其實只是由于沒有充分了解前人的學術積累而作的無效重復。還有些學術論著雖曾發表,但流傳不廣,今天更不便查閱,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近年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整理和出版(包括重版)名家的講義、講稿及普及性的學術論著成為當務之急。鳳凰出版社編輯出版這套《近代學術名家大講堂》叢書,就是出于這樣的目的,相信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葛劍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