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才醫案醫論集》由徐仲才醫案、徐仲才運用仲景方治療急難重病,徐仲才醫論醫話、徐仲才傳承文章薈萃四部分組成。除收集部分已發表的文章和醫案外,又把徐仲才先生之女徐蓉娟保留的其父就診時原始病例進行整理歸納,充實補充。在“人才輩出文章薈萃”欄中又收編了以下新近撰寫首次刊行的文章有︰陸鴻元教授《徐仲才先生傳略暨扶陽理論的闡發與實踐—後附“徐仲才醫案100例應用附子剖析”》、徐蓉娟教授《回憶我的父親徐仲才—家傳師授創新意》、郭天玲教授《徐仲才先生的中醫流派特色—兼論其對徐、祝兩家醫學的傳承》,以上文章各有側重,可有助于讀者對徐仲才先生扶陽學術思想的理解。
徐仲才(1911—1991),名樹梓,上海中醫學院內兒科教授,主任中醫師。先生無論從學術思想、遣方用藥或臨診態度、社會活動均深受乃父影響。出于其父徐小圃對祝味菊善用溫陽藥的推崇和服膺,20歲的仲才先生從南洋醫科大學肄業後便師從祝味菊先生,並深得其重陽思想、中西醫理念以及對附子等溫熱藥的認識和應用等方面的真傳。先生學成後,于1935年在滬自設診所開業行醫。他倡導小圃先生“陰為體,陽為用,陽氣在生理情況下是生命的動力,在病理情況下又是抗病的主力”的學術觀點。先生經治的多為內科雜病、小兒呼吸及消化系統的疾病,治愈大量疑難病例,尤其在治療咳喘病方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臨床經驗,並積累了運用麻黃、附子等溫熱藥的豐富經驗。例如在附子配伍方面︰他主張附子或與重鎮藥,或與清熱瀉火藥,或與甘寒養陰藥同用,這些配伍方法既可各行其道、各司其職,又可相互監制、防偏糾弊,使陰得陽助、陽得陰扶,從而拓展了附子的應用範圍。在附子的劑量上,他主張用量適度。如上世紀70年代,他在解放軍某空軍醫院應用附子專題講座上一再闡明自己重視扶陽,但不是唯陽氣論者。強調“陰陽互根”是中醫理論核心,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長,並比喻為刀和刀鞘的關系,刀子越快越好,但也要有刀鞘的保護。為此,在重視扶陽益腎的前提下,也要考慮到滋陰藥物的適當配伍,以期取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