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海同志的《中國佛性論》,從中國哲學發展史的全局著眼,把佛性論這個題目放在廣闊的歷史範圍內去考察,他閱讀了大量原始資料,也盡量參考國外學者成果(雖然可資借鑒的不多),系統地、全面地給以闡述。在中國佛教史的範圍內作了第一步有意義的探索。當然,中國佛教的重要範疇不止一個“佛性論”,如“緣起論”、“解脫論”、“因果觀”……佛性論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個。
當然這部書也不能說已經十全十美。有些看法屬于百家爭鳴範圍,有人未必贊同,還值得進一步討論;也有些更復雜的問題,要與相鄰學科配合,才可以得到滿意的結論,不是這一部書可以解決得了的。深信隨著學術界佛教思想研究的深入,作者的學力與見解逐步提高,這部書也會得到補充、修訂,使之更加完善。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
目錄
作者的話
緒論
第一章 印度佛性義略覽與中土佛性論概觀
一 佛性探源與經論略覽
二 佛性諸義與隨機攝化
三 中國佛學發展大勢與中土佛性思想概觀
第二章 法性與真神
第一節 法性論與本無說
第二節 真神論與靈魂說
第三節 外來宗教與傳統思想
第三章 眾生有性與一分無性
第一節 闡提成佛說與中土涅檠聖
一 《涅�》諸譯與闡提諸義
二 眾生有性說與中土涅檠聖
三 般若實相義與涅粲佛性我
第二節 一分無性說與法相唯識宗
一 闡提無性說與法相唯識宗
二 五種種性說與唯識諸經論
三 染淨所依與阿賴耶識
第三節 理性平等與行性差別
一 真如理性與無漏種子
二 理佛性與行佛性
三 眾生有性說與一分無性說
第四章 本有與始有
第一節 本有說與始有說
一 本有說與悉有性
二 始有說與當果義
三 佛性與性佛
第二節 有因必得果與因不即是果
一 有性終作佛與有因必得果
二 佛性非性佛與因不即是果
三 有因必得果與因不即是果
第三節 亦本亦始與非本非始
一 本有于當與亦本亦始
二 中道佛性與非本非始
三 因果圓融與即本即始
第五章 性具與性起
第一節 性具說與天台宗
一 性具善惡與一念三干
二 貪欲即道與三諦圓融
三 轉迷開悟與定慧雙修
第二節 性起說與華嚴宗
一 如來性起與法界緣起
二 本來是佛與無盡緣起
三 方便五性與華嚴五教
第三節 中道佛性與華嚴境界
一 生佛互具與生佛相即
二 修善開悟與離妄還源
三 中道佛性與華嚴境界
第六章 即心即佛與無情有性
第七章 頓悟與漸修
第八章 自力與他力
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1988年上海版後記
跋
緒論
第一章 印度佛性義略覽與中土佛性論概觀
一 佛性探源與經論略覽
二 佛性諸義與隨機攝化
三 中國佛學發展大勢與中土佛性思想概觀
第二章 法性與真神
第一節 法性論與本無說
第二節 真神論與靈魂說
第三節 外來宗教與傳統思想
第三章 眾生有性與一分無性
第一節 闡提成佛說與中土涅檠聖
一 《涅�》諸譯與闡提諸義
二 眾生有性說與中土涅檠聖
三 般若實相義與涅粲佛性我
第二節 一分無性說與法相唯識宗
一 闡提無性說與法相唯識宗
二 五種種性說與唯識諸經論
三 染淨所依與阿賴耶識
第三節 理性平等與行性差別
一 真如理性與無漏種子
二 理佛性與行佛性
三 眾生有性說與一分無性說
第四章 本有與始有
第一節 本有說與始有說
一 本有說與悉有性
二 始有說與當果義
三 佛性與性佛
第二節 有因必得果與因不即是果
一 有性終作佛與有因必得果
二 佛性非性佛與因不即是果
三 有因必得果與因不即是果
第三節 亦本亦始與非本非始
一 本有于當與亦本亦始
二 中道佛性與非本非始
三 因果圓融與即本即始
第五章 性具與性起
第一節 性具說與天台宗
一 性具善惡與一念三干
二 貪欲即道與三諦圓融
三 轉迷開悟與定慧雙修
第二節 性起說與華嚴宗
一 如來性起與法界緣起
二 本來是佛與無盡緣起
三 方便五性與華嚴五教
第三節 中道佛性與華嚴境界
一 生佛互具與生佛相即
二 修善開悟與離妄還源
三 中道佛性與華嚴境界
第六章 即心即佛與無情有性
第七章 頓悟與漸修
第八章 自力與他力
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1988年上海版後記
跋
序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共同關心的問題。哲學史最能集中反映時代思潮。哲學史上重要作家和流派,其貢獻就在于他們善于提出該時代的重要哲學問題,對有些問題做出了答案◇他們的答案對不對,不是主要的(因為他們的答案多半不對,在歷史唯物主義出現以前,關于社會歷史現象的認識都很膚淺),關鍵看提出的問題的重要性。其重要性則看它反映該時代共同關心的問題大小、深淺。
佛性論,作為人性論來看,它是中國哲學史上繼玄學本體論之後必然出現的一個高潮。它是接著玄學本體論講的,具有時代特征,它反映了南北朝到隋唐的時代思潮。當時佛教各宗各派,都從自己的立場闡明自已的理論體系。各家的佛性論也成了辨識不同學說流派的一個重要標志。如果把佛性論看作人性論,那就不止是佛教界的事,它實際上具有中國哲學史的普遍意義。也應指出,思想發展的斷限,不像刀切斧砍那樣齊整。佛性論的提出,不是從南北朝開始的,唐以後,問題的討論還未結束。只是說,南北朝(東晉也在內)到隋唐這一時期,佛性論在中國確實引起廣泛的關注。
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號稱盛世的應數漢唐。漢唐不只是中國的盛世,在當時國際行列中,與世界各大國相比,也都是先進的。盛大的漢王朝有著與它的政治地位相稱的宏大思想體系,如董仲舒的哲學可以代表。唐朝的國勢及當時的國際形象超過漢朝,而思想家似乎不及漢朝,與強大的政治、經濟地位不大相稱,不免使人困惑。所以造成這種困惑,在于沒有把佛教經學看成中國哲學史的組成部分,沒有把佛教經學與儒家經學同等看待,都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嫡派真傳。隋唐時期的中國哲學史是十分豐富的,不僅有柳宗元、劉禹錫等幾個唯物主義者支撐局面,在更大的範圍內所探討的心性論,反映著隋唐的時代思潮。那個時代的理論水平相當高,超過了魏晉玄學的造詣。
賴永海同志的《中國佛性論》,從中國哲學發展史的全局著眼,把佛性論這個題目放在廣闊的歷史範圍內去考察,他閱讀了大量原始資料,也盡量參考國外學者成果(雖然可資借鑒的不多),系統地、全面地給以闡述。在中國佛教史的範圍內作了第一步有意義的探索。當然,中國佛教的重要範疇不止一個“佛性論”,如“緣起論”、“解脫論”、“因果觀”……佛性論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個。
當然這部書也不能說已經十全十美。有些看法屬于百家爭鳴範圍,有人未必贊同,還值得進一步討論;也有些更復雜的問題,要與相鄰學科配合,才可以得到滿意的結論,不是這一部書可以解決得了的。深信隨著學術界佛教思想研究的深入,作者的學力與見解逐步提高,這部書也會得到補充、修訂,使之更加完善。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
從目前學術界關于中國佛教研究情況看,這部書有首創的功績。賴永海同志思深而好學,他有中國哲學史的基礎,短短三四年間又在佛教思想研究中取得這樣的成果,很不容易。眼看著新中國培養的學者紛紛成材,心里十分高興。賴永海同志要我為這本書寫個序,義不容辭,我願向讀者推薦這部書。
佛性論,作為人性論來看,它是中國哲學史上繼玄學本體論之後必然出現的一個高潮。它是接著玄學本體論講的,具有時代特征,它反映了南北朝到隋唐的時代思潮。當時佛教各宗各派,都從自己的立場闡明自已的理論體系。各家的佛性論也成了辨識不同學說流派的一個重要標志。如果把佛性論看作人性論,那就不止是佛教界的事,它實際上具有中國哲學史的普遍意義。也應指出,思想發展的斷限,不像刀切斧砍那樣齊整。佛性論的提出,不是從南北朝開始的,唐以後,問題的討論還未結束。只是說,南北朝(東晉也在內)到隋唐這一時期,佛性論在中國確實引起廣泛的關注。
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號稱盛世的應數漢唐。漢唐不只是中國的盛世,在當時國際行列中,與世界各大國相比,也都是先進的。盛大的漢王朝有著與它的政治地位相稱的宏大思想體系,如董仲舒的哲學可以代表。唐朝的國勢及當時的國際形象超過漢朝,而思想家似乎不及漢朝,與強大的政治、經濟地位不大相稱,不免使人困惑。所以造成這種困惑,在于沒有把佛教經學看成中國哲學史的組成部分,沒有把佛教經學與儒家經學同等看待,都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嫡派真傳。隋唐時期的中國哲學史是十分豐富的,不僅有柳宗元、劉禹錫等幾個唯物主義者支撐局面,在更大的範圍內所探討的心性論,反映著隋唐的時代思潮。那個時代的理論水平相當高,超過了魏晉玄學的造詣。
賴永海同志的《中國佛性論》,從中國哲學發展史的全局著眼,把佛性論這個題目放在廣闊的歷史範圍內去考察,他閱讀了大量原始資料,也盡量參考國外學者成果(雖然可資借鑒的不多),系統地、全面地給以闡述。在中國佛教史的範圍內作了第一步有意義的探索。當然,中國佛教的重要範疇不止一個“佛性論”,如“緣起論”、“解脫論”、“因果觀”……佛性論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個。
當然這部書也不能說已經十全十美。有些看法屬于百家爭鳴範圍,有人未必贊同,還值得進一步討論;也有些更復雜的問題,要與相鄰學科配合,才可以得到滿意的結論,不是這一部書可以解決得了的。深信隨著學術界佛教思想研究的深入,作者的學力與見解逐步提高,這部書也會得到補充、修訂,使之更加完善。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
從目前學術界關于中國佛教研究情況看,這部書有首創的功績。賴永海同志思深而好學,他有中國哲學史的基礎,短短三四年間又在佛教思想研究中取得這樣的成果,很不容易。眼看著新中國培養的學者紛紛成材,心里十分高興。賴永海同志要我為這本書寫個序,義不容辭,我願向讀者推薦這部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