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傳記由狄考文在大學和神學院時的同窗好友、後任美國漢諾威學院院長的丹尼爾‧韋伯斯特•費舍博士撰寫。作為狄考文的同學和終生的知己,他站在資深學者和教育家的高度,對傳主作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紹。書中除從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出發外,還通過引用狄考文生前所寫的日記、書信、文章、著述等,透過他的親身經歷與感受,使讀者對傳主本人和晚清中國社會以及百姓的真實生活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家鄉
出生──坎伯蘭谷地──家庭出身──弟弟、妹妹、父母、外祖父──遷至“隱居處”──農場生活──在家里──青少年時代的故事
第二章 長大成人
家鄉的滋養──家庭的影響──結識一位鄉村小學校長──在亨特斯敦學院──在鎮區小學任教──在鄧拉普河學院──公開發表入教誓言──在杰弗遜學院──我對狄考文的回憶──杰弗遜學院的教師們──1857年的畢業班──一封紀念畢業50周年的來信
第三章 選定終生事業
母親與國外傳教事業──比弗學院──決定做一名牧師──西方神學院──教職員工──宗教奮興運動──對傳教事業的興趣──獲準傳教──考慮將傳教作為終生職業──做出決定──俄亥俄州特拉華鎮──延遲出行──聖職授任──結婚──終于啟程
第四章 開赴一線
確定前往中國山東省──海上航行──一路上的艱辛和考驗──到達上海──乘船前往芝罘──船只觸礁──在海灘上迷路──獲救並到達芝罘──坐�子到達登州
第五章 新家
狄考文夫婦的居所──當時的登州──在登州開始傳教工作──觀音堂──制作爐子和煤球機──獨自住在觀音堂里──觀音堂的缺陷──建造新家──家庭生活
第六章 精神生活
並非一個夢想家──慈悲之心──獲得重生──轉意歸主──有關宗教體驗的記錄──痛苦和解脫──毫無保留的奉獻精神──宗教生活的盡善盡美──忠誠于自己的信念
第七章 從事福音傳播工作
學習漢語──障礙──開始說漢語──登州的小教堂──山東省──出行方式──幾次出行經歷──第一次鄉下之行──中國的旅館──一次為期四周的巡回傳教──到濰縣──對外國人的敵意──騷擾行為──與狄邦就烈一起進行巡回傳教──中國的皈依者──到省會和泰安──減少巡回傳教的次數──後來的幾次旅行
第八章 登州蒙養學堂(文會館)
蒙養學堂的創建──教育和傳教──首批學生──資助的手段──不使用英語進行教學──學校的發展──一天中的課程安排──對學生的關愛──校規校紀──一次自殺未遂事件──第一位學生轉意歸主──首屆畢業生──休假歸來後受到的歡迎──進一步的發展──學校2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
第九章 負責美華書館事務及從事文學創作活動
為期刊撰稿──英文書籍──上海美華書館──擔任美華書館臨時負責人──約翰?馬蒂爾──學校教科書委員會──早期完成的中文書籍──學校用教科書──《北平官話字典》──《官話課本》──對出版物嚴謹的態度──金錢上的回報
第十章 對當地基督徒的關愛
從事這項工作的原因──登州的教會──教規──登州蒙養學堂的男童轉意歸主──在登州擔任臨時代理牧師──被推選為牧師──作為一名傳經布道者──荒野中一群離散的綿羊──招遠的苗先生──聚會──最後幾次鄉村之行──《傳教方法》──長老會山東教區──在鄉村召開的長老會教務評議會──中國宣教大會──擔任宣教大會會議主席──出席長老會大會
第十一章 山東大學堂
“山東大學堂”──學校的設施──物理和化學儀器──籌集儀器設備──從監督的職務上卸任──格致書院──校址和捐款資金問題──登州文會館遷址到濰縣──新一任監督──“廣文大學”──狄考文本人搬遷到濰縣──擔任臨時監督──辭去所有職務──學校的現狀
第十二章 儀器設備及機械的制造和使用
在制造和使用儀器設備和機械方面所做出的成就──早期的天賦──自學成才──工作間──早期生活必需品的匱乏──對福音傳播事業的幫助──參觀者──幫助當地人自食其力──爭取訂貨單──一道數學題──演示
第十三章 《聖經》官話和合譯本
第一次在華傳教士大會──漢語──第二次在華傳教士大會──商議《聖經》新譯本的問題──制定計劃──遴選《聖經》官話和合譯本的譯者──譯者們開始工作──遇到的困難──翻譯風格──《聖經》官話和合譯本修訂委員會召開的會議──最後一次會議──《聖經?新約全書》官話和合譯本的修訂工作完成──總結經驗與教訓──1907年召開的基督教入華百年紀念大會──《聖經?舊約全書》官話和合譯本的譯者
第十四章 生活軼事
考驗──親人的逝去──“起義”組織──天津教案──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饑荒──爭論──在登州文會館使用英語教學的問題──感到欣喜和滿足──聲望和榮譽──旅行──休假──再婚──西伯利亞之旅──重返早年生活之地
第十五章 面對新的中國
解凍──過去的期望──新的中國的締造者──傳教士的影響──目前的預示──面臨的危險──應盡的職責──基督教的未來
第十六章 榮歸上主
最後的那個夏天──病情加重──被轉送到青島──彌留之際──祈禱──在青島舉行的告別儀式──在芝罘舉行的葬禮──郭顯德博士、赫士博士、富善博士、鮑康寧先生、狄文愛德以及魯西布道會、英國浸禮會、美國長老會差會部、美國長老會差會部執行秘書布朗和本傳記作者所寫的悼念文字──“衛真先生”
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應費舍博士(Dr.Daniel W.Fisher)�之邀,為他寫就的已故神學博士、法學博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D.D.,L L.D.)之傳記作序,實乃榮幸之至。我與狄考文博士交往甚密,彼此通信往來達13年之久,並曾親赴中國拜訪他。他的一生在基督教傳播的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在這一領域至今仍無人可與之匹敵。1863年,他和年輕的妻子以及郭顯德�牧師夫婦(Rev.and Mrs.Hunter Corbett)乘船從紐約出發,踏上了前往中國的旅途,時年28歲。他們所乘坐的是一艘航速極為緩慢、條件極為惡劣的帆船,整個行程歷時達六個月之久。今天我們很難想象就在不久前的1863年,一次前往遠東的航行竟然是如此艱難的一件事情。事實上,這次航行的艱辛程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以致他們一行人中有好幾位的健康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艱難困苦並沒有隨著這些年輕的傳教士們抵達目的地而消失。那里的人們並不怎麼友好,生活設施也極度匱乏,寂寞和孤獨更是令人難以忍受。但是這群年輕的傳教士有著大無畏的精神,並以他們極大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推動著工作的開展。很快,郭顯德先生就成為福音傳播工作的帶頭人,而同樣深深熱愛著福音傳播工作的狄考文博士從旁給予了有力的幫助,與此同時,他將更多的精力轉向了教育工作。1864年,就在來到中國一年之後,他與極具天賦和奉獻精神的妻子一道設法招收了六名學生。當時既沒有課本,也沒有校舍,更沒有什麼幫手;但是憑著堅定的信念和深邃的洞察力,狄考文博士夫婦全力投入了創立一所大學的艱巨工作之中。一座座校舍得以妥善保護,雖然破敗不堪、條件簡陋,但這卻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他親自編寫課本,親手制作了大量的教學儀器和設備。很快,他就向世人證明了他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行政管理者的非凡能力。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少年聚集在他的身邊。學校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從一開始,狄考文博士就堅持用漢語教學,管理上要最大限度地體現仁愛,而基督的精神則要貫穿始終。經過35年不懈的努力,無情的歲月讓他最終把學校未來的管理重擔移交給了他人,但他卻欣慰地看到他一手創辦的大學已被公認為亞洲最好的大學之一。他的繼任者們在濰縣(Wei Hsien)�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規模,從而形成了今天廣文大學(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的文理學院(Arts College)。

狄考文博士不僅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還是著名的作家和翻譯家。他從學校的管理崗位上退下來之後,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學領域,其間只有一年的時間,因學校管理崗位空缺,他不得不再次擔負起這一職責。他的漢語水平相當出色。他編纂了許多教科書和中文書籍,部分是他自己寫就的,部分是翻譯過來的。他晚年擔任了《聖經》官話和合譯本修訂委員會(therevis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into Chinese)的主席,這項工作也是他極為鐘情和熱愛的。

狄考文博士是一位有著非凡能力的人物;他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學者,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費舍博士時任院長的漢諾威學院(HanoverCollege)很早就發現他是一個有能力、成大器的人,因而授予他神學博士學位(Doctor of Divinity),並在1903年再次授予他法學博士學位(Doctor of Laws)。我們因再也無法得益于他的教誨而深感哀痛,但是他已為我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努力取得的成果將會長盛不衰,他的名字將會在中國傳教事業的歷史上佔據突出的位置。

費舍博士為斯人作傳對于傳教事業乃至整個教會都是巨大的貢獻。作為狄考文的同學和終生的知己,他站在資深學者和教育家的高度,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對傳主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以及令人欽佩的清醒的頭腦和充沛的精力寫就此傳。我敢斷言此書及書中對狄考文博士為之奉獻了一生的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介紹一定能夠給所有讀者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引起強烈的共鳴。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