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近代化的關系問題長期以來聚訟未決。全盤西化派與國粹派往往各執一端,認為傳統文化與近代化水火不相容,要麽全盤接受,要麽拒之門外。
本書則另辟蹊徑,從文化動力學的角度探討傳統文化與近代化的關系,提出了「離異」與「回歸」的命題。認為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在其近代轉型過程中都存在離異與回歸的現象,只不過在東方,離異更多地表現為向西方近代文明模仿、學習與趨近;回歸則主要表現為從傳統文化中尋覓本民族的主體意識,避免被外來文明同化。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這種離異與回歸都是不可避免的,尺度在於:「離異不可忘本,回歸不可復古。」
章開沅,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926年生。曾就讀於金陵大學歷史系,1992年獲美國奧古斯坦那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1951年起任教於華中師范大學,曾任該校校長、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巾心主任,兼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史》、《辛亥前後史事論叢》、《張謇傳》、《離異與回歸——傳統文化與近代化關系試析》、《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見證》、《天理難容——美國傳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殺(1937一1938)》、《從耶魯到東京——為南京大屠殺取證》、《中國教會大學的歷史命運》、《實齋筆記》、《鴻爪集》等。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從清末女強人說起
第二章 以俄、日為鑒
第三章 近代離異的萌發
第四章 民族開始覺醒
第五章 沖突與協調
第六章 走出國門看世界
第七章 失掉的機遇
第八章 離異的艱難歷程
第九章 回歸面面觀
第十章 沒有結束的思考
附錄一 中國都會大學的歷史命運——以德士文獻(Bates papers)為實證
附錄二 從離異到回歸——孫中山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附錄三 先驅者的足跡——耶魯館藏容閎文獻述評
附錄四 文化危機與人性復蘇
附錄五 我的史學之路
附錄六 章開沅論著目錄(1957-2009)
再版後記
前言
第一章 從清末女強人說起
第二章 以俄、日為鑒
第三章 近代離異的萌發
第四章 民族開始覺醒
第五章 沖突與協調
第六章 走出國門看世界
第七章 失掉的機遇
第八章 離異的艱難歷程
第九章 回歸面面觀
第十章 沒有結束的思考
附錄一 中國都會大學的歷史命運——以德士文獻(Bates papers)為實證
附錄二 從離異到回歸——孫中山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附錄三 先驅者的足跡——耶魯館藏容閎文獻述評
附錄四 文化危機與人性復蘇
附錄五 我的史學之路
附錄六 章開沅論著目錄(1957-2009)
再版後記
序
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歷史學理應發揮自己的作用,做出較大的貢獻。
我們的老前輩司馬遷早就說過:史學家應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從學科分工而言,史學家雖然側重研究過去,但是更應該立足現實,面向未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過去、現在、未來,總是前後連續的,而且如果做更為超越的宏觀考察,三者又都是相對而言的。歷史學家不僅應該積極參與現實生活,而且應該成為把現實與過去及未來連接起來的橋梁,應該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豐富與影響現實生活,並且與人民一起追求光明的未來。
中國如何實現自己的現代化?中國應該實現什麽樣子的現代化?當前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各方面人士共同關心的問題。對於這樣重大的問題,應該做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並且對當前的實踐及時做理論性的總結與探索,這樣才能得出比較確切而有益的結論。歷史學不能代替其他學科,更無法涵蓋一切,但它有自己特定的功能,而且本身就有多學科相互滲透的需要,因此應該而且能夠在中國現代化問題的研究中發揮較大的作用。
從歷史本身來說,前後連續的過程是很難一刀兩斷的。特別是所謂近代化與現代化,由於它們都承擔了工業化、民主化這樣一些基本任務,因而更難作嚴格的斷限。概略地說,本書所說的近代化,大體相當於羅榮渠教授在《建立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理論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所說的「早期現代化」,時間可以斷限在晚近現代化之前。早期現代化與晚近現代化的歷史主題與基本內容是前後連貫的,但卻有各自的階段特征。與晚近現代化相比較,早期現代化的社會結構及其機制、效應,具有發育尚未成熟、還不完全的特點。然而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它又具有相對單純與易於比較、辨析的特點。
正如早期現代化與晚近現代化難以一刀兩斷一樣,歷史與現實也很難截然分開。我們在研究中外近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必然要牽扯到國內外許多重大現實問題。因為,社會結構盡管在其早期顯得相對簡單,但它的許多機制與社會效應,卻往往是在發育成熟以後,才能做出更為完整、深刻、清晰的判斷。歷史考察的時段,其所以需要有較大的時間跨度,原因也正在於此。
我們深深感到,中外現代化比較研究是一個難度極大而又工程浩繁的科研項目。而說到底,難就難在知己知彼。
很難設想,如果對己對彼都知之甚少或知之甚淺,還能做出任何較有意義的比較。即令有的作者用了較為優越的比較方法,而如果他對中外歷史與現狀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缺乏有關中外學術文化的起碼素養,那也很難獲致較有意義的研究成果。在這里,有必要借鑒晚清思想解放運動的經驗教訓,因為它也是以中外比較、特別是中外文化比較,作為思想與理論基礎的。作為這次運動的領袖之一,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一書中曾經作過坦率的檢討:「晚清西洋思想運動,最大不幸者一事焉,蓋西洋留學生殆全體未嘗參加於此運動。運動之原動力及其中堅,乃在不通西洋語言文字之人。坐此為能力所限,而稗販、破碎、籠統、膚淺、錯誤諸弊,皆不能免。故運動垂二十年,卒不能得一健實之基礎,旋起旋落,為社會所輕。」①梁氏強調了語言文字的阻隔,但問題又不僅僅限於語言文字的阻隔。因為,語言文字固然是通向西方文化的橋梁,但如果僅僅滿足於西方語言文字的掌握,而不去認真研讀西方的重要典籍文獻,不去深入了解西方的社會結構與風土人情,則仍然說不上是通曉西方的學術文化,當然也說不上是通曉西方的歷史與現狀。正如過去一般八股士人,盡管文筆嫻熟,制藝成篇,但也不等於通曉中國的文化、歷史與現狀一樣。
┅┅
我們的老前輩司馬遷早就說過:史學家應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從學科分工而言,史學家雖然側重研究過去,但是更應該立足現實,面向未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過去、現在、未來,總是前後連續的,而且如果做更為超越的宏觀考察,三者又都是相對而言的。歷史學家不僅應該積極參與現實生活,而且應該成為把現實與過去及未來連接起來的橋梁,應該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豐富與影響現實生活,並且與人民一起追求光明的未來。
中國如何實現自己的現代化?中國應該實現什麽樣子的現代化?當前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各方面人士共同關心的問題。對於這樣重大的問題,應該做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並且對當前的實踐及時做理論性的總結與探索,這樣才能得出比較確切而有益的結論。歷史學不能代替其他學科,更無法涵蓋一切,但它有自己特定的功能,而且本身就有多學科相互滲透的需要,因此應該而且能夠在中國現代化問題的研究中發揮較大的作用。
從歷史本身來說,前後連續的過程是很難一刀兩斷的。特別是所謂近代化與現代化,由於它們都承擔了工業化、民主化這樣一些基本任務,因而更難作嚴格的斷限。概略地說,本書所說的近代化,大體相當於羅榮渠教授在《建立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理論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所說的「早期現代化」,時間可以斷限在晚近現代化之前。早期現代化與晚近現代化的歷史主題與基本內容是前後連貫的,但卻有各自的階段特征。與晚近現代化相比較,早期現代化的社會結構及其機制、效應,具有發育尚未成熟、還不完全的特點。然而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它又具有相對單純與易於比較、辨析的特點。
正如早期現代化與晚近現代化難以一刀兩斷一樣,歷史與現實也很難截然分開。我們在研究中外近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必然要牽扯到國內外許多重大現實問題。因為,社會結構盡管在其早期顯得相對簡單,但它的許多機制與社會效應,卻往往是在發育成熟以後,才能做出更為完整、深刻、清晰的判斷。歷史考察的時段,其所以需要有較大的時間跨度,原因也正在於此。
我們深深感到,中外現代化比較研究是一個難度極大而又工程浩繁的科研項目。而說到底,難就難在知己知彼。
很難設想,如果對己對彼都知之甚少或知之甚淺,還能做出任何較有意義的比較。即令有的作者用了較為優越的比較方法,而如果他對中外歷史與現狀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缺乏有關中外學術文化的起碼素養,那也很難獲致較有意義的研究成果。在這里,有必要借鑒晚清思想解放運動的經驗教訓,因為它也是以中外比較、特別是中外文化比較,作為思想與理論基礎的。作為這次運動的領袖之一,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一書中曾經作過坦率的檢討:「晚清西洋思想運動,最大不幸者一事焉,蓋西洋留學生殆全體未嘗參加於此運動。運動之原動力及其中堅,乃在不通西洋語言文字之人。坐此為能力所限,而稗販、破碎、籠統、膚淺、錯誤諸弊,皆不能免。故運動垂二十年,卒不能得一健實之基礎,旋起旋落,為社會所輕。」①梁氏強調了語言文字的阻隔,但問題又不僅僅限於語言文字的阻隔。因為,語言文字固然是通向西方文化的橋梁,但如果僅僅滿足於西方語言文字的掌握,而不去認真研讀西方的重要典籍文獻,不去深入了解西方的社會結構與風土人情,則仍然說不上是通曉西方的學術文化,當然也說不上是通曉西方的歷史與現狀。正如過去一般八股士人,盡管文筆嫻熟,制藝成篇,但也不等於通曉中國的文化、歷史與現狀一樣。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