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第二屆王瑤學術獎優秀著作一等獎獲獎評語
範伯群教授領導的蘇州大學文學研究群體,十幾年如一日,打破成見,以非凡的熱情來關注、鑽研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顯示出開拓文學史空間的學術勇氣和科學精神。此書即其集大成者。皇皇百萬字,資料工程浩大,涉及的作家、作品、社團、報刊多至百千條,大部皆初次入史。所界定之現代通俗文學概念清晰,論證新見疊出,尤以對通俗文體類型(小說、戲劇為主)的認識、典型文學現象的公允評論、源流與演變規律的初步勾勒為特色。而通俗文學期刊及通俗文學大事記的史料價值也十分顯著。這部極大填補了學術空白的著作,實際已構成對所謂“殘缺不全的文學史”的挑戰,無論學界的意見是否一致,都勢必引發人們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整體性和結構性的重新思考。
經評委會討論後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原副會長吳福輝教授執筆
目錄
上卷(修訂版)
反思的歷史 歷史的反思
——為《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而序
緒論
第一編 社會言情編
引論
第一章 從晚清“狹邪”到民國“倡門”文字之旅
第一節 揭開“禁果的果園”的神秘感
第二節 山盟海誓總成空 歲月原來是夢
第三節 潔身自好之優伶 千金買淚之名士
第四節 花間蝴蝶:賞遍名花的假寶玉
第五節 填寫百年人生的一個重要空白
第六節 “才子+流氓”的嫖界惡少章秋谷
第七節 “描寫倡門疾苦的第一聖手”
第八節 悟來紙醉金迷地 正是煙花地獄場
第九節 “夢”“魂”“痕”“影”“淚”
第二章 從譴責、黑幕遺風透視通俗社會小說
第一節 為譴責小說在通俗文學中重新定位
第二節 某些評論對黑幕小說過分武斷片面
第三節 以法律為準繩的超前意識的好題材
第四節 黑浪吞食廣東官民 政濤席卷中原大地
第五節 為知識階層點染亮色的“稀世奇談”
第六節 商海汪洋︰“信交風潮”的忠實記錄
第七節 從鮮血洗過的焦土中傳來的鬼哭人號
第八節 既作社會問題的思考,又作心智的測驗
第九節 辛亥潮汐起伏,海上藝林沉浮
第十節 寥若晨星的舉目“前瞻”之作
第十一節 吃得好是戲飯,吃勿好是氣飯
第十二節 垮掉的一代:胡調人生與罵倒一切
第十三節 40年代小報的商業文字操作
第十四節 換形奇夢中剪輯出的世態人心
第十五節 “老照片”上被遺忘的津沽“英雄”
第十六節 通俗小說中含金量極高的經典之作
第三章 從言情、哀情小說邁向社會言情小說的“廣場”
第一節 欲掙出“紅樓”巨大投影的《淚珠緣》
第二節 有意在文言小說“退伍”時為它留下一首絕唱
第三節 袈裟點點疑櫻瓣,半是脂痕半淚痕
第四節 將歷史事件融入男女私情的描寫之中
第五節 哀情小說是對封建禮教的“質疑”
第六節 筆底英雄氣 人間兒女愁
第七節 既乞憐父母恩賜,又痛斥父母專制
第八節 社會加言情乃鴛蝴派先天遺傳基因
第九節 既寫通俗小說,又熟悉純文學的“票友”
第十節 啊!46年塵夢,秋海棠!
第十一節 欲與曹雪芹、施耐庵比肩的小說聖手
第四章 蘊藏大都會地域特色的文化富礦
第一節 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的“上海小說”
第二節 清末民初五花八門的北京官場
第三節 津門地域特色與津派文學品格
附:通俗作家筆下的“東洋景”與“西洋景”
第二編 武俠會黨編
第三編 偵探推理編
下卷(修訂版)
第四編 歷史演義編
第五編 滑稽幽默編
第六編 通俗戲劇編
第七編 通俗期刊編
第八編 大事記編
反思的歷史 歷史的反思
——為《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而序
緒論
第一編 社會言情編
引論
第一章 從晚清“狹邪”到民國“倡門”文字之旅
第一節 揭開“禁果的果園”的神秘感
第二節 山盟海誓總成空 歲月原來是夢
第三節 潔身自好之優伶 千金買淚之名士
第四節 花間蝴蝶:賞遍名花的假寶玉
第五節 填寫百年人生的一個重要空白
第六節 “才子+流氓”的嫖界惡少章秋谷
第七節 “描寫倡門疾苦的第一聖手”
第八節 悟來紙醉金迷地 正是煙花地獄場
第九節 “夢”“魂”“痕”“影”“淚”
第二章 從譴責、黑幕遺風透視通俗社會小說
第一節 為譴責小說在通俗文學中重新定位
第二節 某些評論對黑幕小說過分武斷片面
第三節 以法律為準繩的超前意識的好題材
第四節 黑浪吞食廣東官民 政濤席卷中原大地
第五節 為知識階層點染亮色的“稀世奇談”
第六節 商海汪洋︰“信交風潮”的忠實記錄
第七節 從鮮血洗過的焦土中傳來的鬼哭人號
第八節 既作社會問題的思考,又作心智的測驗
第九節 辛亥潮汐起伏,海上藝林沉浮
第十節 寥若晨星的舉目“前瞻”之作
第十一節 吃得好是戲飯,吃勿好是氣飯
第十二節 垮掉的一代:胡調人生與罵倒一切
第十三節 40年代小報的商業文字操作
第十四節 換形奇夢中剪輯出的世態人心
第十五節 “老照片”上被遺忘的津沽“英雄”
第十六節 通俗小說中含金量極高的經典之作
第三章 從言情、哀情小說邁向社會言情小說的“廣場”
第一節 欲掙出“紅樓”巨大投影的《淚珠緣》
第二節 有意在文言小說“退伍”時為它留下一首絕唱
第三節 袈裟點點疑櫻瓣,半是脂痕半淚痕
第四節 將歷史事件融入男女私情的描寫之中
第五節 哀情小說是對封建禮教的“質疑”
第六節 筆底英雄氣 人間兒女愁
第七節 既乞憐父母恩賜,又痛斥父母專制
第八節 社會加言情乃鴛蝴派先天遺傳基因
第九節 既寫通俗小說,又熟悉純文學的“票友”
第十節 啊!46年塵夢,秋海棠!
第十一節 欲與曹雪芹、施耐庵比肩的小說聖手
第四章 蘊藏大都會地域特色的文化富礦
第一節 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的“上海小說”
第二節 清末民初五花八門的北京官場
第三節 津門地域特色與津派文學品格
附:通俗作家筆下的“東洋景”與“西洋景”
第二編 武俠會黨編
第三編 偵探推理編
下卷(修訂版)
第四編 歷史演義編
第五編 滑稽幽默編
第六編 通俗戲劇編
第七編 通俗期刊編
第八編 大事記編
序
蘇州大學範伯群教授主持的國家“七五”重點項目——《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終于完工而且要出版了,他來信要求我為之作序。伯群是我5O年代的老學生,1955年“反胡鳳”時,他和其他同學因我的關系受了不少牽累,而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又是他主持的這個項目的成果鑒定小組的負責人,深知這個項目的重要份值和意義,因為這兩層關系,作序也就成了我義不容薛的責任,所以我就愉快地接受了。
在這個項目剛立項時,我就認為這是一個好題目,是做著一件前人忽略了的工作,對某一段文學史進行梳理和挖掘,對某些在文學史上作過一定貢獻的作家,給予公允的歷史的和美學的評價,是下件功德無量的事,因此,在這個項目進行過程中,我也非常關心和不斷進行鼓勵。當《中國近現代通俗作家評傳叢書》出版後,我曾在1995年8月3日的《人民日報》上寫過推薦文章《開掘通俗文學的研究寶庫》,還在1995年5月10日的《新民晚報》上發表過題為《一頊開創性的學術工程》的評介文章。我在這兩篇文章中說︰範伯群與蘇州大學中文系的同事們以及他指導的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們,傾注全力投人近現代通俗文學研究與教學,最終要將這一領域整合迸我國近現代文學史的範疇,以便硭我們的近現代文學史的反映面更豐富、更完整、更符合歷史的實際。正像伯群在本書的緒論中說,他們做這個項目是有感于“現有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是一部殘缺不全的文學史”,“這‘殘缺’的程度嚴重到我們過去只研究了半部中國現代文學史”。由于某種歷史的“誤解”與“誤導”,我們的文學研究曾經自覺地將俗文學這一支系排除在現代文學研究的視野之外,即或偶爾提及,也是當做文學史的逆流來批判的。這種誤解出于一種偏見,偏見導致無知,而無知又進一步加深了偏見。要破除這種偏見和無知,就不能不采取一種研究的態度。範伯群們現在做出的成果,其意義正在于為中國現代文學史“找回另一只翅膀”。
中國人一向瞧不起通俗文學,歷史上一貫把小說筆記這類文學作品稱為“閑書”,由此,從晚清到1949年以前,也就是通俗文學作品大量涌現于文化市場的旺盛時期,當蚶那些被稱為“鴛鴦蝴蝶派”或“《禮拜六》派”的通俗作家,也自認不諱地把自己的作品看成是供讀者茶余酒後消閑解悶的東西,是一種“游戲文學”;也因此遭到了新文學家的迎頭痛擊,斥之為“文丐”∫文娼”等,連同他們的作品一起,遭到嚴厲而徹底的批判。此後幾十年,這一重要的文學門類被排斥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研究範圍之外,以致今天的讀者對他們己經相當陌生(最近幾年有些改變),然而從文學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完全忽視這些作家作品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存在,卻是甚不科學的。這類作品也總或多或少、或強或弱地反映了一定社會生活內容和咐代信息,有其一定的歷史認識價值。例如,新文學作家由于其出身教養和生活世舁的局限性,他們的作品的取材面也顯得比較狹小和單薄,從所反映的生活場合與人物類型來看,最成功的往往是知識分子與農民這兩大類形象,對于範囝廣闊、結構復雜的中國社會的各式各種生活領域,由于接觸面不廣不深,留下了許多空白之處,而通俗作家卻是另一類人,他們出身教養和求職謀生手段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正像他們所涉足的社會領域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一樣,這就為他們的作品取材開拓了廣闊的領域,因此,他們筆下出現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形象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復雜性往往為新文學作家所望塵莫及。即便是他們的文學觀點,我認為也反映了某種文化價值觀念︰它看重文藝的欣賞價值和娛樂性質這種藝術功能,從市民文化的角度對傳統文學中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文以載道”、“詩以言志”的正統文藝觀加以否定,這正是中國社會由長期的封閉狀態走向開放這個歷史特征的反映,也是商品經濟社會開始出現後的一種標志。我去年在《〈鴛鴦蝴蝶派散文大系〉爵版感言》說過︰“應該看到,這派作家雖然在思想意識上有較為沉重的封建性的歷史負擔,但是作為職業作家,他們擺脫了在封閉性的農業經濟社會里知識分子對官府由人身依附到人格儂附的附庸地位,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的自食其力的社會個體,這是歷史的進步。他們以普通人的心態,用普通人的語言,寫普通人的生活,著重文學的欣賞娛樂作用,從市民文化的角度對傳統文學中佔統治地位的‘文以載道’的正統文藝觀加以否定,在使文學由廟堂走向民間、從知識分子精英走向普通大眾方面也具有積極意義。況且,他們的作品也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文化、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文獻和資料價值。這一文學流派的出現和流行本身也是中國社會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反映,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值得認真對待和研究。”到現在,在這一問題上我的看法仍然沒有改變。
……
在這個項目剛立項時,我就認為這是一個好題目,是做著一件前人忽略了的工作,對某一段文學史進行梳理和挖掘,對某些在文學史上作過一定貢獻的作家,給予公允的歷史的和美學的評價,是下件功德無量的事,因此,在這個項目進行過程中,我也非常關心和不斷進行鼓勵。當《中國近現代通俗作家評傳叢書》出版後,我曾在1995年8月3日的《人民日報》上寫過推薦文章《開掘通俗文學的研究寶庫》,還在1995年5月10日的《新民晚報》上發表過題為《一頊開創性的學術工程》的評介文章。我在這兩篇文章中說︰範伯群與蘇州大學中文系的同事們以及他指導的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們,傾注全力投人近現代通俗文學研究與教學,最終要將這一領域整合迸我國近現代文學史的範疇,以便硭我們的近現代文學史的反映面更豐富、更完整、更符合歷史的實際。正像伯群在本書的緒論中說,他們做這個項目是有感于“現有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是一部殘缺不全的文學史”,“這‘殘缺’的程度嚴重到我們過去只研究了半部中國現代文學史”。由于某種歷史的“誤解”與“誤導”,我們的文學研究曾經自覺地將俗文學這一支系排除在現代文學研究的視野之外,即或偶爾提及,也是當做文學史的逆流來批判的。這種誤解出于一種偏見,偏見導致無知,而無知又進一步加深了偏見。要破除這種偏見和無知,就不能不采取一種研究的態度。範伯群們現在做出的成果,其意義正在于為中國現代文學史“找回另一只翅膀”。
中國人一向瞧不起通俗文學,歷史上一貫把小說筆記這類文學作品稱為“閑書”,由此,從晚清到1949年以前,也就是通俗文學作品大量涌現于文化市場的旺盛時期,當蚶那些被稱為“鴛鴦蝴蝶派”或“《禮拜六》派”的通俗作家,也自認不諱地把自己的作品看成是供讀者茶余酒後消閑解悶的東西,是一種“游戲文學”;也因此遭到了新文學家的迎頭痛擊,斥之為“文丐”∫文娼”等,連同他們的作品一起,遭到嚴厲而徹底的批判。此後幾十年,這一重要的文學門類被排斥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研究範圍之外,以致今天的讀者對他們己經相當陌生(最近幾年有些改變),然而從文學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完全忽視這些作家作品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存在,卻是甚不科學的。這類作品也總或多或少、或強或弱地反映了一定社會生活內容和咐代信息,有其一定的歷史認識價值。例如,新文學作家由于其出身教養和生活世舁的局限性,他們的作品的取材面也顯得比較狹小和單薄,從所反映的生活場合與人物類型來看,最成功的往往是知識分子與農民這兩大類形象,對于範囝廣闊、結構復雜的中國社會的各式各種生活領域,由于接觸面不廣不深,留下了許多空白之處,而通俗作家卻是另一類人,他們出身教養和求職謀生手段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正像他們所涉足的社會領域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一樣,這就為他們的作品取材開拓了廣闊的領域,因此,他們筆下出現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形象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復雜性往往為新文學作家所望塵莫及。即便是他們的文學觀點,我認為也反映了某種文化價值觀念︰它看重文藝的欣賞價值和娛樂性質這種藝術功能,從市民文化的角度對傳統文學中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文以載道”、“詩以言志”的正統文藝觀加以否定,這正是中國社會由長期的封閉狀態走向開放這個歷史特征的反映,也是商品經濟社會開始出現後的一種標志。我去年在《〈鴛鴦蝴蝶派散文大系〉爵版感言》說過︰“應該看到,這派作家雖然在思想意識上有較為沉重的封建性的歷史負擔,但是作為職業作家,他們擺脫了在封閉性的農業經濟社會里知識分子對官府由人身依附到人格儂附的附庸地位,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的自食其力的社會個體,這是歷史的進步。他們以普通人的心態,用普通人的語言,寫普通人的生活,著重文學的欣賞娛樂作用,從市民文化的角度對傳統文學中佔統治地位的‘文以載道’的正統文藝觀加以否定,在使文學由廟堂走向民間、從知識分子精英走向普通大眾方面也具有積極意義。況且,他們的作品也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文化、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文獻和資料價值。這一文學流派的出現和流行本身也是中國社會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反映,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值得認真對待和研究。”到現在,在這一問題上我的看法仍然沒有改變。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