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海荒漠》記錄了這次鑽探之旅,風波迭起的海上生活,科學家在探索真理之路上的曲折歷程,以及地中海大奧秘揭開後的陣陣回響。是一本充滿知識性、探險性的科普讀物。

碧波萬頃的地中海,一度竟然是一片荒涼的沙漠,這個爆炸性的科學發現曾經震撼了全世界。作者與一群科學家乘“格洛瑪‧挑戰者號”出海探索,通過岩石樣本,揭開了這個深埋在海底的地學之謎。


許靖華︰世界著名地質學家,瑞士聯邦理工大學教授。在地質學、海洋學、地球物理 學和環境學等許多科學領域都卓有建樹。許靖華1929年生于南京,15歲考入中央大學,19歲獲理學士學位,並以優等生資格獲政府獎學金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深造,獲碩士學位,25歲成為美國UCLA理學博士。1967年從美國移居瑞士,1975年出任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地球科學部主任,後任該校地質研究所所長。此外,他曾先後被七家世界級權威學術刊物聘為主編或編輯。
 

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第一章 序曲
第二章 萌念
第三章 “喬地斯”的盟友們
第四章 再見,里斯本!
第五章 危機與考驗
第六章 抉擇與決心
第七章 冒險與機運
第八章 地中海的奧秘
第九章 間奏曲——思鄉
第十章 大洪水的證據
第十一章 受擠壓的東地中海
第十二章 昨日澤地明日高山
第十三章 巴利阿里古漠
第十四章 在風暴中歸航
第十五章 尾聲
後記
附錄一 名詞注釋
附錄二 地質年代表
 

當我出生的時候,祖母曾經預估我有兩種可能的未來運程︰不是像黃金般光芒耀眼,就是像破銅爛鐵般不惹人注目。似乎祖母早有遠見,看出小嬰兒與生俱來的藝術家氣質。然而父母卻只希望我會成為一名扎扎實實的中華男兒,“靖華”這個名字便帶著他們的無限期許。至于在1938年的我,眼前要應付的則是國文老師交代下來的功課︰寫一篇《我的志願》。當然,一般八歲小孩都以名或利為有形及無形生命的終極目標,因此很自然的我選擇了要揚名四海。當時,中國英雄都是空軍,報章上經常報道他們忠心愛國、英勇無私的行為。那時我也想加入空軍行列!今天,我的孩子大概無法想象他們行動不怎麼敏捷、鼻梁上架著金邊眼鏡的父親曾經懷抱成為飛行戰士的雄心!然而兩年後,我被地質探險家的冒險故事迷住了,史考克(Scott)、南森(Nansen)和赫汀(Hedin)等人成為我的新英雄。于是我轉而想成為探險家——就像這本書中所記述一樣。

“少年靖華的煩惱”

踏入中學階段,接觸到物理學之後,我的野心又包括了成為偉大的科學家,與牛頓或愛因斯坦看齊。但在追逐諾貝爾獎路上的惟一障礙居然是我的父親︰他希望我讀地質學。

父親經常強調,兒女在選擇職業上有絕對自主權。也許最後我們真的擁有這種自主權,可是我也記得當姐姐麗霞告訴父親,說她想從化學系轉念英國文學時,父親是如何的震怒。麗霞姐有勇氣拒絕成為另一位居里夫人,坦陳對諾貝爾獎沒興趣,不怕父親失望;我卻不敢告訴父親我不想研究地質,因為我很想問鼎諾貝爾獎,這就是“少年靖華的煩惱”了。

後來,父親為了安撫我,告訴我可以在研究院時改念物理。1948年我到美國俄亥俄州念書時,確實可以這樣做,但在當時,念物理是拿不到獎學金的。眼看著諾貝爾獎與我漸離漸遠,差一點便自殺了。

慢慢我變得較為成熟了,整個過程為時約三年。那時我二十一歲,拿了兩個地質學的學位,看清楚了——就像我最喜愛的作家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所言——成為偉大人物也沒有多了不起。我再也不惦記諾貝爾獎這回事,並且交了一大堆朋友、完成學業、找到工作、結婚,從此快快樂樂地過日子。諾貝爾獎之夢沒有被父母打碎的許多人,可能反而沒有如此幸運,他們不擇手段,只顧自己力爭上游,變得自私、急功近利、虛偽,甚至會從別人的研究提案中剽竊構想,或者闖進同行研究者的辦公室內,偷看還未發表的實驗數據等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