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培養孩子的性格》為父母、兒童及決策者展示了親子之愛如何成為孩子性格育成的搖籃。本書通過尋常家庭中育兒案例所蘊含的經驗智慧,以及對從襁褓至成人過程中兒童性格變化的深刻探討,闡釋了孩子如何通過對父母之愛的認同而逐漸獲得性格的成熟。伊麗莎白‧伯格博士,試圖叩問成長之路上孩子行為的意義,並以此幫助父母在調節自身情感的基礎上為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提供支持。大量豐富的家庭生活實例,輔以對青少年臨床案例的專業解讀成就了這部智性佳作。


伊麗莎白‧伯格,醫學博士。作為一名經委員會認證的執業少年兒童精神病學家及知名的育兒專家,她始終服務于社區、醫院及患者的家庭,擁有30年為患兒及其家庭診療的豐富臨床經驗。她曾任教于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西北大學醫學院,是美國知名的“瀕危兒童委員會”會員之一。伯格博士目前活躍于各大學術研討會、公共論壇及廣播電視節目,為牽腸掛肚的父母們答疑解惑。伯格博士現與丈夫定居于賓夕法尼亞州的埃爾金斯公園,她的兩個孩子均已成年。
 

目錄

一 為何性格至關重要
父母最深切的掛念
給性格下定義
性格能教會嗎?
二 出生到學齡前的親密期
親子之愛︰孩子的原初價值
關于愛恨的問題
依賴與獨立
內在的父母
育嬰室的浪漫
學齡前末期的性格
學習生活的準備
臨床思考
三 父母的良好權威
性格權威
父母的脾氣
外部壓力的角色
受害者的感受
臨床思考
四 培養自律精神
控制
就在身邊
正義與規則
自律
斥責
懲罰
臨床思考
五 從崩潰到合作
崩潰的孩子
退讓
避免權力之爭
命名情感
受傷感
強化自我管理能力
臨床思考
六 想要變好的掙扎
培養良知
原始的貪婪、憤怒和恐懼
支持孩子自我管理
愧疚
社會禮儀
良好的運動
同情心
同胞手足
尊重孩子的時間表
臨床思考
七 關注他人
對事物的興趣
孩子自己的錢
父母的慷慨
變得有用
以人為本的家庭
心胸寬廣
臨床思考
八 在學校中的公民意識
學校的紀律
老師的角色
臨床思考
九 掙扎中的學生
動機
鼓勵孩子拿高分
學校無法做到的事情
臨床思考
十 青少年的需求
做一個優秀的育兒者
問題少年
離開父母,獨立自主
臨床思考
十一 讓孩子成熟起來
新的關系
信任
臨床思考
十二 男性與女性
性行為與性格
嫉妒
同性戀
性歧視
性與受害者
臨床思考
十三 浪漫與婚姻
青少年的性愛
神聖的婚姻
臨床思考
十四 結語
精神價值
記憶與意義
參考文獻
索引
 

這是一部一度令我踏破鐵鞋卻芳蹤難覓的作品。對于在子女精神育成方面寄予厚望的普通父母以及在為父母和孩子提供心理咨詢過程中遭遇困惑的咨詢師而言,這是一本文辭質直、善于鋪陳而又娓娓道來的書。

此書的創作源于筆者作為一位母親、一名兒童精神病學家以及教肓學家的生活體驗。其受眾包括臨床醫師及廣大父母。事實上,它是為所有心系年青一代福祉的人們而創作的。本書主要解答如下問題︰

在心智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如何使自已的內在精神世界甲趨豐富充盈?

在為個過程中,父母們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父母在實現良好的育兒初衷啪過程中遢常會遭遇怎樣的羈絆?

為此,我以兒童性格最螽的成熟及父母在激發、支撐與完善這種性格方面的密切互動為切入點,糅合了眾多理論學派的精華,以期尋求這些閂題的答案。這種方法囝然有別子通過管理技巧來剔除“消極行為”釣做法。不過,側重子其一或其二的視角完全取決子研究者所追求的目卡。筆者發現,無論是普通父母或是那些尋求治療的家長,一旦確立了培育並完善孩子性格的目標,便會饒有興致地希望去理解孩子逐漸成形的性語。從某種程度而言,這與那些幫助不幸家庭的醫師不謀而合,即通過匯昊親子性格中睿智與成熟的因素,力求理解並玻克他們會遇到的疑難。

每當听到“噢,他會改掉這個陋習的!”,尋求建議的父母們總是甚感寬慰。可見兒童行為中具有令人頭疼的一面其實是很正常的。然而要讓父母理解為何速些行為是正常的,將其視作孩子童年階段意義極為深遠的一部分,並把握住潛藏其後的規則卻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這卻有利于父母預見並支掎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長,能夠建立父母對旨己、對孩子及素子關系的信心。

同樣,醫師也會建議父母儆或不做某種特定的享情。考慮到專家的權威,父母可能會听取他們的意見9不過速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唯有當父母的身份被置于更為寬廣的語境下,當父母真正明白為何以某種方式與孩子溝通會獲益匪淺,而另一些方式則收效甚微之時,父母自身的權威才會真正得到強化和提升。

因此,我撰寫此書的目的在子確立親子閩情感交流的主旋律——特定言語背後的音樂——促成兒童性格成長始終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為此,此書濃墨重彩刻畫了在觀念層面上理想的“明智父母”的形象。這並非苛求每一個塵世閬為人父母者都必須向這個“超人類”的完荑模型看齊,而是意在讓父母了解心懷某種完美理想將大有裨益。事實上,造成今田眾多優秀父母惴惴不安,懼怕“犯錯”心理的正是由于這種至高使命感的缺失,或者說對自己所追求目標缺乏清醒的認識。我撰寫此書的初衷就在子闡釋這種理念,或者說是一種育兒哲學。這種哲學無論在操作性上,還是在精神性上都無懈可擊,可以同時滿足我們對于荸實以及意義的探尋。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書中,父母或孩子的代稱一律用‘他”,以避免諸如“他自己或她自己”這樣無休止的贅述。對此問題,夾語中迄今尚無盡如人意的解決方法。當然,現實中,有男孩也有女孩;而生活中承擔育兒責任的家長中,遠以女性居多。因此,用“他”未指代父母雙親中的一方,也意在傳達筆者的一個信念,即︰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是屬子母親的職責,但同樣也屬子父親。

本書以孩子性格培育三個階段的非技術性術語為綱展開闡述︰童年早期、學齡期、青春期。此外,還有一些貫穿性格發展始末並反復出現的主題,以及穿插在年表中的一些對相關概念的討論。

筆者試圖把心理學原理通過簡潔的語言傳達出來,有兩個目的,一是貼近父母的真實生活體驗,二是為醫師提供便利,使他們能夠幫助父母更好地理解諸如“正反情感並存”(ambivalence),“回歸”(regression),“投射”(projection)等心理學術語,但閌時又能不掏泥子此。在本書中,筆者提到一系列先鋒作家,也許他們的見解並不完美,但他們率先為我們提供了一些觀念,並革新了我們對于童年的理解。例如,日常生活情景的片斷描寫凸顯了困擾父母的典型問題;臨床案例展示了對于患兒及共家庭的理療過程。通過化名及對這些真實案例的細蒔部分進行整合和隱匿,個人隱私得到了有效保護。

毋庸置疑,眾多困擾兒童的精神疾病是神經解剖學及生化學病變的產物,而且這種缺憾是世間任何父母的智慧與犧牲都無法仝然修復的。然而,即便孩子已被確診,父母的理解卻依然能在很大程庋上提高孩子在今後生命中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誠然,在這部作品中,筆者的側重點在于那些父母可以有所作為的固有因素上,相比較而言,那些父母目前仍無法改變的因素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父母並非魔術師。然而,事實上,公眾、部分專家及父母自身似乎對患兒家長總是過于苛責。但種種對亍兒童生命及性格造成重大影響的外部因素絕非任何父母所能擔負責任的。因此,縱然每個父母都會為孩子的潛能得到發揮備感自豪,但心懷善意的父母也不應為孩子的心理困擾而內疚自責。善良的父母最誠摯的願望便是孩子一切都完好無恙,但不得不承認,這有時 往是人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最後,我希望借此機會表達我對眾多老師、同事及病人的衷心謝意。逼述傳承和借鑒他們的想法,我最終形成了自己的觀點。我要感謝朱迪斯‧科恩和辛迪‧海頓兩位編輯,他們為我提供了飽含激情且極富洞察力的建議;感謝我的摯友耿波喬戈‧拉佛爾博士和杰佛瑞‧米歇爾博士,飽們為我的手稿進行了詳盡的評注;此外,邁要感謝羅曼‧里特菲爾德出扳公司的編輯羅斯‧H.米勒博士,感謝他給我的支持和建議。最重要的是要感謝我的丈夫馬克,感謝他無盡的鼓勵、熱忱以及實際的幫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