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部,描寫了主人公阿廖沙從三歲至十歲這段時間的生活經歷。阿廖沙三歲喪父後,由母親和外婆帶到外公家。這是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家庭。外公是一個小染坊主,已瀕臨破產。他性情暴躁、乖戾、貪婪、自私;兩個舅舅也粗野自私,經常為了家產爭吵斗毆,第三代也受到很壞的影響。阿廖沙在這里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嘔的丑事,但他得到外婆的疼愛,受到外婆所講故事的燻陶,這對他以後的文學生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小說通過童年阿廖沙的所見所歷,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末俄羅斯低層市民的生活及情感。
高爾基(1868-1936),全名高爾基‧馬克西姆,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列寧說他是“無產階級文學最杰出代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他幼年喪父之後,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外祖父一家充滿小市民習氣,唯有外祖母對高爾基很好。後來外祖父破產,年僅十歲的高爾基開始流落“人間”,獨立謀生。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飽嘗人間的苦難。高爾基只上過兩年小學,但他勤奮自學,並于1884年16歲時來到喀山,打算上大學,但未能如願,底層社會成了他真正的大學。此後他當過碼頭搬運工、面包師傅、雜貨店伙計、園丁和守夜人等。
序
高爾基(1868—1936)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可以說是俄國文學史上一部難能可貴的紀實性系列小說,它真實詳盡地記述了作者二十歲以前的坎坷經歷,點點滴滴,連綴成篇,讀來樸實無華,感人至深。但就三部曲所蘊涵的豐富思想和廣闊藝術視野而言,它又不是一般傳統意義上的自傳體作品所涵蓋得了的。作者在描述自己生活的同時,鮮明地描繪出了俄國人民生活中整個一個時代和這個時代人的生活特點。
這種體裁的作品在俄國文學中並不鮮見,C.T,阿克薩科夫、Π.H。托爾斯泰等先輩作家都曾經寫過。但一般來說,他們的作品社會視野都比較狹窄,敘事往往只圍繞主人公一個人展開,而且描寫的對象也大都限于貴族。
高爾基的著眼點則不同,他幾乎包攬了舊俄國的各個階層,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底層”人民。首先是寫他自己,寫他在各方面都格格不入的外公家的生活,繼而寫他離家出走,在外面流浪、打工,與人們的種種磕踫與切身感受。
阿列克謝的童年生活是短暫的。母親死後,破了產的外公將他逐出家門。他投身社會,來到所謂“人間”。作家詳細而生動地向我們勾勒出還是個孩子的阿列克謝的生活歷程︰先是在鞋店里“打雜”,後來又在親戚家的制圖作坊里當“學徒”,在輪船上幫廚,再後來又開始“攻讀”自己的所謂“大學”——參加喀山地下革命小組活動,閱讀地下讀物,和所謂“生活導師們”進行交往,甚至還認識了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費多謝耶夫。“人間”的生活讓阿列克謝從一個稚氣未消的孩子慢慢成熟起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
界定和分析一部自傳體作品,恐怕首先應該著眼于兩個方面︰一是要看作品的基本生活素材來源;二是要看作者本人寫作的主觀思想出發點和作品所達到的客觀效應。
阿克薩科夫生長在俄國農奴制下的貴族世家,他筆下的童年生活脫不開他自己的歷史環境,他的記述充滿著對貴族生活的留戀與痴迷,他對自己童年時僕人們如何侍候他、呵護他,講起來是津津樂道,不厭其煩。字里行間無不透出對一去不復返的往昔的懷念。
列夫‧托爾斯泰寫自己的自傳三部曲的時候,正是19世紀50年代,當時他已經是二十多歲的人了,思想已經成熟。他對自己因出身貴族在社會中所享有的特權地位已經相當不滿,而且在其自傳三部曲中對一切妨礙個性發展和精神自由的貴族舊禮教已多有批判。但他也只是批判批判而已。畢竟他和阿克薩科夫都出身貴族,其立場雖有明顯的不同,但這種不同也只是相對而言。他們回想起“幸福的童年”時心里仍不免樂滋滋的。雖然托爾斯泰後來對貴族階級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19世紀末他甚至說︰“我現在感到極大的痛苦,因為我想起了我過去過的卑鄙的生活,這些回憶使我于心不安,使我很難再這樣生活下去。”毋庸諱言,托爾斯泰也說過自己的童年是“美好的”,那只不過是和他後來涉足貴族生活圈子後的“放蕩生活”相比較而言,他對自己過去的貴放大生活方式,應該說,還是持嚴勵批判態度的。
……
這種體裁的作品在俄國文學中並不鮮見,C.T,阿克薩科夫、Π.H。托爾斯泰等先輩作家都曾經寫過。但一般來說,他們的作品社會視野都比較狹窄,敘事往往只圍繞主人公一個人展開,而且描寫的對象也大都限于貴族。
高爾基的著眼點則不同,他幾乎包攬了舊俄國的各個階層,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底層”人民。首先是寫他自己,寫他在各方面都格格不入的外公家的生活,繼而寫他離家出走,在外面流浪、打工,與人們的種種磕踫與切身感受。
阿列克謝的童年生活是短暫的。母親死後,破了產的外公將他逐出家門。他投身社會,來到所謂“人間”。作家詳細而生動地向我們勾勒出還是個孩子的阿列克謝的生活歷程︰先是在鞋店里“打雜”,後來又在親戚家的制圖作坊里當“學徒”,在輪船上幫廚,再後來又開始“攻讀”自己的所謂“大學”——參加喀山地下革命小組活動,閱讀地下讀物,和所謂“生活導師們”進行交往,甚至還認識了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費多謝耶夫。“人間”的生活讓阿列克謝從一個稚氣未消的孩子慢慢成熟起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
界定和分析一部自傳體作品,恐怕首先應該著眼于兩個方面︰一是要看作品的基本生活素材來源;二是要看作者本人寫作的主觀思想出發點和作品所達到的客觀效應。
阿克薩科夫生長在俄國農奴制下的貴族世家,他筆下的童年生活脫不開他自己的歷史環境,他的記述充滿著對貴族生活的留戀與痴迷,他對自己童年時僕人們如何侍候他、呵護他,講起來是津津樂道,不厭其煩。字里行間無不透出對一去不復返的往昔的懷念。
列夫‧托爾斯泰寫自己的自傳三部曲的時候,正是19世紀50年代,當時他已經是二十多歲的人了,思想已經成熟。他對自己因出身貴族在社會中所享有的特權地位已經相當不滿,而且在其自傳三部曲中對一切妨礙個性發展和精神自由的貴族舊禮教已多有批判。但他也只是批判批判而已。畢竟他和阿克薩科夫都出身貴族,其立場雖有明顯的不同,但這種不同也只是相對而言。他們回想起“幸福的童年”時心里仍不免樂滋滋的。雖然托爾斯泰後來對貴族階級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19世紀末他甚至說︰“我現在感到極大的痛苦,因為我想起了我過去過的卑鄙的生活,這些回憶使我于心不安,使我很難再這樣生活下去。”毋庸諱言,托爾斯泰也說過自己的童年是“美好的”,那只不過是和他後來涉足貴族生活圈子後的“放蕩生活”相比較而言,他對自己過去的貴放大生活方式,應該說,還是持嚴勵批判態度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