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新時期文化與文學論

後新時期文化與文學論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楊劍龍
  •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404388
  • ISBN13:9787807404385
  • 裝訂:平裝 / 29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新時期文學的發展與流變,與文化思潮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化呈現出精英色彩,文學創作以域外文化為模本,在模仿借鑒中解構傳統,以探索創新為目的,在求新求變中超越世俗;以形式的實驗為主,在走向世界中追求個性。九十年代大眾文化具有很大覆蓋面,文學創作關注普通百姓的庸常生態,忽視時代英雄業績的描寫;關注當下日常的瑣碎生活,忽視史詩性的宏大敘事,關注語言的生活化世俗化,忽視典雅詩性語言的運用。

本書運用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的雙重視角,從宏觀論、流派論、創作論、上篇小說論、短篇小說論、文學批評論、文學現象論等多個方面,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以後的“後新時期文學”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本書與《文化的沖突與心靈的震撼》可視為姊妹篇,作者以二十紀八十年代末期為界限,將改革開放後的文學分為“新時期文學”與“後新時期文學”,兩部著作分別編入了這兩個時期文學的研究成果。


楊劍龍,男,1952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中國魯迅研究會,中國老舍研究會、中國小說學會理事。著有《曠野的呼聲︰中國現代作家與基督教文化》、《放逐與回歸︰中國現代鄉土文學論》、《現實悲歌︰新現實主義小說論》、《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新時期文學二十年》(合著)等著作多部,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論文多次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復印轉載,並曾發表小說、散文、詩歌多篇。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上海文化與上海文學”、“‘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基督教文化思潮”等多項,曾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青年優秀美學學術成果獎、田漢戲劇獎評論獎、上海師範大學優秀教授獎等。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後新時期小說宏觀論
第一節 90年代小說創作之概觀
第二節 90年代小說的審美意識
第三節 90年代小說的價值失衡
第四節 後新時期的反貪小說創作
第五節 後新時期的歷史小說創作
第六節 文學應該如何跨入新的世紀
第七節 大眾文化與文學的世俗化
第二章 後新時期小說流派論
第一節 新寫實小說的創作取向
第二節 新寫實小說的審美風格
第三節 新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取向
第四節 新現實主義小說的審美風格
第五節 新生代小說的創作抉擇
第六節 新生代小說的藝術追求
第七節 新市民小說論
第八節 新體驗小說論
第三章 後新時期小說創作論
第一節 王安憶在當代文壇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節 王曉玉小說創作論
第三節 青年小說家創作之一瞥
第四節 朱曉琳的留學生小說創作
第五節 潘向黎的小說創作
第六節 走出“房間”的女性文學
第四章 後新時期長篇小說論
第一節 “為小鎮寫一部風俗史”——評陳世旭的長篇小說《將軍鎮》
第二節 寫出凡塵中凡人的坎坷人生——評王曉玉的長篇小說《凡塵——賽金花》
第三節 回溯荒唐年代的彌天大謊——讀劉醒龍的長篇小說《彌天》
第四節 生活的體驗與生命的感悟——評雪漠的長篇小說《大漠祭》
第五節 深入探究腐敗產生的人性復雜與多樣——評劉平的長篇小說《走私檔案》
第六節 物化社會中的焦慮與迷惘——評張煒的長篇小說《能不憶蜀葵》
第七節 寫出畸形環境下的不幸遭遇和命運——讀董立勃的長篇小說《白豆》
第八節 執著于青春小說創作中的崇高美——讀竹林的長篇小說《今日出門昨夜歸》
第九節 真情的追慕與抒寫——讀白樺的長篇小說《一首情歌的來歷》
第十節 拳拳的鄉土之情和深沉的憂患意識——讀賈平凹的長篇小說《秦腔》
第十一節 用激情演繹滿族古老的歷史與文化——讀白玉芳的長篇小說《神妻》
第五章 後新時期短篇小說論
第一節 平淡質樸中獨特的藝術魅力——讀陳忠實的短篇小說《日子》
第二節 生命的思考與終極的關懷——讀石舒清的短篇小說《清水里的刀子》
第三節 揭示老同學聚會中不同的心理心態——讀莫言的短篇小說《倒立》
第四節 在貓與鼠的纏綿中揭示反腐敗的重要性——讀陳忠實的短篇小說《貓與鼠,也纏綿》
第六章 後新時期文學批評論
第一節 青年批評家及其文學批評
第二節 關于學術研究的對話
第三節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女性詩學”
第四節 當代文壇文學批評中的幾種偏向
第七章 後新時期文學現象論
第一節 想象力的匱乏與浪漫主義的呼喚
第二節 獨立人格的追求與文學創作的個性
第三節 生態危機、生態文學與生態批評
第四節 小說︰塑造我們時代的人物形象
第五節 都市文學創作與研究的拓展
後記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文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從事文學研究,咸為學術界的一種現象,這尤其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學者們所關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打開了走向世界的國門,國外的哲學思想、文學思潮紛至沓來,轉型期的中國,面臨的不僅是一種經濟的轉型,更是—種文化的轉型,人們的思想觀念、思考方式等都發生了變化,文學創作、文學研究也發生了同樣的變化,從文化研究的視角研究文學便成為一種傾向,這可用更為開闊的視野觀照研究文學,可以更為深入地探究文學背後的文化現象與原委。與20世紀Qn年代中期借鑒西方新批評方法的囫圇吞棗不同,在文學的文化研究過程中呈現出一種比較清醒與深入的境況,在深入研究文化批評的理論與方法的過程中,以比較貼切深入的方式展開文學研究,拓展了文學研究的視野

這輯“文化與文學叢書〞共為四本,《文化的震撼和心靈的沖突——新時期文學論》(楊劍龍)、《後新時期文化與文學論》(楊劍龍)、《新文學運動方式的轉變》(錢文亮)、《知識分子影像與文學話語場》(文�忠)。楊劍龍的著作將改革開放後的文學分為新時期文學與後新時期文學,兩部著作分別編入了這兩個時期文學的研究成果。錢文亮是畢業于北京大學的博士,其著作努力從“新文學運動方式〞的轉變這一角度,彰顯其豐富的文學史意蘊,取得對20世紀中國文學更充分的觀察與理解。劉忠是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的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博士後,其著作上編選取六位代表作家,論析他們的文學創作與心靈軌跡;下編以問題研究的方式,探尋新時期文學話語的變遷及內在邏輯演進。這幾部著作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式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其中將研究對象置于文化大背景中、運用文化批評的方式,咸為叢書的一個共同傾向。

改革開放後,人才的流動與競爭成為一種重要現象,學科的發展與競爭離不開人才的引進,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便是依靠著人才引進而不斷發展的。我是于1987年在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獲得碩士學位後來上海師範大學的,後來又在職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攻讀文學博士。錢文亮、劉忠是先後引進的人才,對于充實與發展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輯“文化與文學叢書”的出版,也可以說顯示出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學術研究成果。本輯叢書本計劃學科點的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每人一部,但是有的教師的著作已出版,有的教師手頭尚未完稿,因此暫且編輯出版四部。倘若以後有機會,還可以出版“文化與文學叢書”第二輯、第三輯。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