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儀始分元氣清,列宿垂象六位成。
日月西流景東征,悠悠萬物殊品名。
這是晉傅玄《兩儀詩》中的詩句,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國古人對宇宙與萬物生成的理解。日月星辰,斑斕陸離,既是光明之源,又是生命之源。當原始人類還處于不能將自身與周圍的物體完全區別開來的時候,就以其經驗和直覺對天體給予了極大關注。在形象思維的催化下,他們創造出了像天體一樣絢麗多彩的種種有關天體的神話。這些神話,反映了原始人類認為宇宙萬物都與人類自身一樣具有生命的宇宙觀。由于這些神話是在“萬物有靈”觀念支配下集體無意識信仰的結晶,所以在早期神話中神的形象就大多呈現為禽獸、爬蟲類等動物的形象。後來,隨著人類思維的逐步完善,神話中神的形象也開始發生變化,逐步演變為人獸結合體。如中國上古神話中許多神的形象,多為人獸、人蟲、人鳥同體,像伏羲和女媧是人首蛇身的形象,鯀為人首龜身的形象,西王母則是人首獸身的形象等等。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化、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的思維能力也逐漸發達起來。人類在自然面前,已從自在的群體變成了自為的群體。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步確立,人類日益認識到自身與周圍自然物存在著種種差異,于是對動物和自然的崇拜逐步轉向了對人類之神的崇拜。人們開始參照人間社會的面貌,對來自遠古的天體神話進行美化和改造。
進人文明社會以後,統治者為達到其強化政治統治的目的,對這些早期的天體神話和崇拜又進行了有意識的重組,並與“尊祖敬宗”的觀念糅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尊始祖以配天神”的完整理論體系。天體神話逐步開始了其政治倫理化的進程,天體崇拜也逐漸讓位于天神與人主合一的上帝崇拜,上帝成為後世歷代統治者頂禮膜拜的對象。
戰國秦漢時期,隨著神仙方術的盛行,當時社會上普遍流行所謂的“長生久視”之道,人們熱切地向往那種超越生命、游離于世俗生活之外的神仙境界。于是,方士們便為世人勾畫出了系統而誘人的神仙世界。秦漢時期的統治者又都熱衷于對現世社會生命永恆的追求,因此,至遲到西漢中期,天庭里的神仙情景在世人心目中就已經變得很清晰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
“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口熾;會小乘佛教亦人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富麗堂皇的天庭、詩樣意韻的月宮,就成為了掙扎于污濁的現實社會中世俗人們的精神家園。人們把在現實社會中難以實現或不能實現的願望,往往寄托在縹緲美麗的天庭神仙世界中。如嫦娥奔月、後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話傳說,引領中國人向著美好生活堅韌不懈地求索。
相應在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中呈現的是,歷代文人學士不斷勾畫出一個個美妙無比的神仙世界,並在那里尋找精神的安慰。自勾勒出“托配仙人,與俱游戲,周歷天地,無所不至”的屈原,到自稱“酒中仙”的李白、
“我欲乘風歸去”的蘇軾等等,中國的文人學士在文藝領域中升天人地,窮根究底,游仙問神,文采斑斕,有如雲龍,並由此形成了一種靚麗文學的傳統。他們在描繪出美好神仙世界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的自由精神。直至科技、信息已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這些有關天體的美麗傳說,仍然是人們寄托某種情思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