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村落作為社會群落的單元,其社會、經濟變遷總是在區域文化的背景下展開的。
本書試從居民點興衰的根本動因入手,通過對同質人口集聚所產生的現象分析,總結出血緣村落及區域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時。區域文化又反過來影響區域內人群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影響區域內村落的物質、空間的形態,從而進一步創造、豐富了同質文化的物質內涵;這種特定的文化具有很強的傳承性和生命力,它不會因為社會的變遷而突然消失或轉變為另一種文化形態。
以此為理論依據和研究的核心路線,以具體而又生動的事例和實物分析,論述了蓬溪村古村落社會、經濟變遷的動因及內在的聯系。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謝氏後裔村落群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節 族源探究
一 謝氏尋根,炎黃之後
二 名門望族,出守永嘉
三 山水詩祖,妙筆生花
四 歸隱始寧,謝陶同曲
五 兩宗及宋,上蔡分支
第二節 楠溪謝氏後裔村落群的形成
一 桃源仙境,避世天堂
二 康樂後裔,避居永嘉
三 手足相煎,氏族裂變
四 瓜迭綿延,眾枝同根
第三節 村落群形成的原因與共性
一 村落生態過程
二 謝氏村落群的共性
第二章 蓬溪村古村落的選址、空間布局
第一節 隱士文化影響下的建築形態分析
一 隱士文化產生的背景
二 隱士文化的內涵
三 隱士文化與建築文化
四 隱士文化的建築特征表現形態
第二節 村落的選址
一 封閉的人居環境
二 良好的景觀意象
三 狹小的環境人口容量
四 經典的風水格局
第三節 村落的空間布局
一 自由式的空間布局
二 樹枝狀的道路交通與組團空間結構
三 宗族組團結構
第四節 院落的空間結構布局
一 院落的用地規模隱士的疏狂與叛逆
二 院落的規劃思想儒、道文化的整體糅合
三 院落的空間布局動、靜空間的有機結合
四 院門和院牆
第三章 獨特的建築風格
第一節 住宅建築
一 住宅建築的基本形制
二 住宅建築的外向性
三 門塾
四 廳堂(前廳、後廳)
五 建築材料
六 建築結構
七 建築風格
第二節 祭祀建築
一 祭祀建築的空間布局
二 宗祠
三 廟宇
第三節 小品建築
一 康樂亭
二 三官亭
三 清風亭、雲仙亭
第四章 蓬溪村社會與文化變遷
第一節 宗族的控制與管理
一 宗族組織的形成與發展
二 宗族的控制與管理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前後村落的控制與管理
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二 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三 改革開放以後
第三節 村落社會結構
一 家庭和婚姻結構
二 村落階層結構
三 村落組織結構
第四節 文化習俗的演變
一 文化的演變
二 習俗的演變
第五節 宗教信仰的歷史演變
一 宗教的產生
二 宗教信仰的演變
第五章 村落經濟變遷
第一節 村落生產力演變
一 墾荒
二 異地置田
三 重農輕商
四 窮守故里
五 分田到戶
六 外出創業
七 來料加工
八 旅游經濟的開發
第二節 村落土地制度的演變
一 新中國成立前的土地制度
二 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制度
第三節 村落經濟結構演變
一 所有制結構
二 產業結構
第四節 村落人口、勞動力和就業結構演變
一 村落人口和勞動力演變
二 勞動力就業結構
第六章 古村落的開發與保護
第一節 建設現狀的調查與評述
一 蓬溪村整體空間格局現狀
二 古村落的現狀
第二節 古村落空間景觀的評點
一 古村落外圍自然景觀的評點
二 古村落建成區景觀的評點
第三節 古村落空間景觀整治
一 古村落外圍空間的整治
二 古村落建成區的空間整治
第四節 古建築的利用與保護
一 古建築的利用
二 古建築的保護
第五節 蓬溪旅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一 蓬溪村的旅游環境及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二 旅游資源調查
三 旅游資源評價
四 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建議
後記
第一章 謝氏後裔村落群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節 族源探究
一 謝氏尋根,炎黃之後
二 名門望族,出守永嘉
三 山水詩祖,妙筆生花
四 歸隱始寧,謝陶同曲
五 兩宗及宋,上蔡分支
第二節 楠溪謝氏後裔村落群的形成
一 桃源仙境,避世天堂
二 康樂後裔,避居永嘉
三 手足相煎,氏族裂變
四 瓜迭綿延,眾枝同根
第三節 村落群形成的原因與共性
一 村落生態過程
二 謝氏村落群的共性
第二章 蓬溪村古村落的選址、空間布局
第一節 隱士文化影響下的建築形態分析
一 隱士文化產生的背景
二 隱士文化的內涵
三 隱士文化與建築文化
四 隱士文化的建築特征表現形態
第二節 村落的選址
一 封閉的人居環境
二 良好的景觀意象
三 狹小的環境人口容量
四 經典的風水格局
第三節 村落的空間布局
一 自由式的空間布局
二 樹枝狀的道路交通與組團空間結構
三 宗族組團結構
第四節 院落的空間結構布局
一 院落的用地規模隱士的疏狂與叛逆
二 院落的規劃思想儒、道文化的整體糅合
三 院落的空間布局動、靜空間的有機結合
四 院門和院牆
第三章 獨特的建築風格
第一節 住宅建築
一 住宅建築的基本形制
二 住宅建築的外向性
三 門塾
四 廳堂(前廳、後廳)
五 建築材料
六 建築結構
七 建築風格
第二節 祭祀建築
一 祭祀建築的空間布局
二 宗祠
三 廟宇
第三節 小品建築
一 康樂亭
二 三官亭
三 清風亭、雲仙亭
第四章 蓬溪村社會與文化變遷
第一節 宗族的控制與管理
一 宗族組織的形成與發展
二 宗族的控制與管理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前後村落的控制與管理
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二 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三 改革開放以後
第三節 村落社會結構
一 家庭和婚姻結構
二 村落階層結構
三 村落組織結構
第四節 文化習俗的演變
一 文化的演變
二 習俗的演變
第五節 宗教信仰的歷史演變
一 宗教的產生
二 宗教信仰的演變
第五章 村落經濟變遷
第一節 村落生產力演變
一 墾荒
二 異地置田
三 重農輕商
四 窮守故里
五 分田到戶
六 外出創業
七 來料加工
八 旅游經濟的開發
第二節 村落土地制度的演變
一 新中國成立前的土地制度
二 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制度
第三節 村落經濟結構演變
一 所有制結構
二 產業結構
第四節 村落人口、勞動力和就業結構演變
一 村落人口和勞動力演變
二 勞動力就業結構
第六章 古村落的開發與保護
第一節 建設現狀的調查與評述
一 蓬溪村整體空間格局現狀
二 古村落的現狀
第二節 古村落空間景觀的評點
一 古村落外圍自然景觀的評點
二 古村落建成區景觀的評點
第三節 古村落空間景觀整治
一 古村落外圍空間的整治
二 古村落建成區的空間整治
第四節 古建築的利用與保護
一 古建築的利用
二 古建築的保護
第五節 蓬溪旅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一 蓬溪村的旅游環境及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二 旅游資源調查
三 旅游資源評價
四 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建議
後記
序
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來的河,這是說文化的傳統,通過縱向傳承和橫向傳遞,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有人說文化是人類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載體、方式和方法,這是將文化作為人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整體。我們說,文化為群體生活提供規範、方式與環境,文化通過傳承為社會進步發揮基礎作用,文化會促進或制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都在其內部生成眾多的元素、層次與類型,由此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來源于其內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國文化的歷久彌新,取決于其變遷過程中各種元素、層次、類型在內容和結構上通過踫撞、解構、融合而產生的革故鼎新的強大動力。
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區域間因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建構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如同百川歸海,共同匯聚成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這種大傳統如同春風化雨,滲透于各種區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區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國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獨特個性支撐著、引領著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從區域文化人手,對一地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展開全面、系統、扎實、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借此梳理和弘揚當地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資源,繁榮和豐富當代的先進文化建設活動,規劃和指導未來的文化發展藍圖,增強文化軟實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輿論力量;另一方面,這也是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發展中國文化、創新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今,區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視,成為我國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們今天實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其目的和意義也在于此。
千百年來,浙江人民積澱和傳承了一個底蘊深厚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的獨特性,正在于它令人驚嘆的富于創造力的智慧和力量。
浙江文化中富于創造力的基因,早早地出現在其歷史的源頭。在浙江新石器時代最為著名的跨湖橋、河姆渡、馬家 和良渚的考古文化中,浙江先民們都以不同凡響的作為,在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創造和進步的印記。
浙江人民在與時俱進的歷史軌跡上一路走來,秉承富于創造力的文化傳統,這深深地融匯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體現在浙江人民的行為上,也在浙江歷史上眾多杰出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示。從大禹的因勢利導、敬業治水,到勾踐的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從錢氏的保境安民、納土歸宋,到胡則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從岳飛、于謙的精忠報國、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張蒼水的剛正不阿、以身殉國;從沈括的博學多識、精研深究,到竺可楨的科學救國、求是一生;無論是陳亮、葉適的經世致用,還是黃宗羲的工商皆本;無論是王充、王陽明的批判、自覺,還是龔自珍、蔡元培的開明、開放,等等,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務實的創造精神。
……
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都在其內部生成眾多的元素、層次與類型,由此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來源于其內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國文化的歷久彌新,取決于其變遷過程中各種元素、層次、類型在內容和結構上通過踫撞、解構、融合而產生的革故鼎新的強大動力。
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區域間因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建構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如同百川歸海,共同匯聚成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這種大傳統如同春風化雨,滲透于各種區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區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國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獨特個性支撐著、引領著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從區域文化人手,對一地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展開全面、系統、扎實、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借此梳理和弘揚當地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資源,繁榮和豐富當代的先進文化建設活動,規劃和指導未來的文化發展藍圖,增強文化軟實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輿論力量;另一方面,這也是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發展中國文化、創新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今,區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視,成為我國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們今天實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其目的和意義也在于此。
千百年來,浙江人民積澱和傳承了一個底蘊深厚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的獨特性,正在于它令人驚嘆的富于創造力的智慧和力量。
浙江文化中富于創造力的基因,早早地出現在其歷史的源頭。在浙江新石器時代最為著名的跨湖橋、河姆渡、馬家 和良渚的考古文化中,浙江先民們都以不同凡響的作為,在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創造和進步的印記。
浙江人民在與時俱進的歷史軌跡上一路走來,秉承富于創造力的文化傳統,這深深地融匯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體現在浙江人民的行為上,也在浙江歷史上眾多杰出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示。從大禹的因勢利導、敬業治水,到勾踐的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從錢氏的保境安民、納土歸宋,到胡則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從岳飛、于謙的精忠報國、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張蒼水的剛正不阿、以身殉國;從沈括的博學多識、精研深究,到竺可楨的科學救國、求是一生;無論是陳亮、葉適的經世致用,還是黃宗羲的工商皆本;無論是王充、王陽明的批判、自覺,還是龔自珍、蔡元培的開明、開放,等等,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務實的創造精神。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