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精神與未來走向

中西文化精神與未來走向
定價:348
NT $ 303
 

內容簡介

《中西文化精神與未來走向》四十三篇論文中就有十一篇專門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其中有九篇專門討論儒家文化;專門進行中西比較的文章多達十八篇,幾乎都把基督教和《聖經》作為西方文化的精神內核;其他文章雖然是專門談論“科學和宗教”的關系,但也幾乎都將基督教作為宗教的實際內容來談論。

本書為中西文化研究的論文集,收入論文四十余篇,主要論及中國的哲學思想與西方的哲學思想的異同,並研究了文化與宗教問題。該書反映了學者們在哲學、文化、宗教各領域的最新思考和學術成果,是了解當代哲學發展動向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參考讀物。
 

目錄

比較“中西”,功在“重建”(代序)
第一編 縱論中西
論中國文化精神的近代轉向
馮友蘭論比較中西哲學
中西哲學思維方式的根本差異及未來哲學走向
論中西宗教基本精神的差異與互補
——以道教與基督教的幸福觀為例
現代性困境與對自由主義的超越
——從黑格爾到馬克思的內在思想軌跡

第二編 傳統新說
“誠”與“真
——論儒家之“誠”對當代真理論研究的啟示
普遍的政治價值與政治價值的普遍化
知“道”的良知
——對孟子良知論的一種闡釋
全真北宗與古代夢文化
《易傳》的符號解釋學︰儒道互補
來自中國經學詮釋傳統的一個範例
——鄭玄易學爻辰說的哲學文化底蘊
“若非有異則無合”
——論儒家的“天人二分”之思
“逍遙游”與自由
理想的生活之道︰自制與外制的統
——基于對中國古典哲學重新審視所獲得的新生活觀
論言意之辯
——言盡意、言不盡意和得意忘言的論域與義涵
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的現代詮釋
詮釋中的意義轉移︰齊物
論歷史規律作用機制的自發性和自覺性
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之價值探微
批判理論在中國大陸學術界的命運
從世界看孔子

第三編 比較探索
對話與反省︰從西方哲學的三個特質看
世界如何存在?
——解讀庫恩理論中的世界存在論題
愛與智慧
有關中西哲學比較的幾點商兌
生存境遇與道路選擇
——從阿米什談中國傳統文化的存續
尊重差異與尋求團結︰多元文化語境中的當代哲學精神
試析中西比較哲學研究中的偏差問題
全球化時代馬克思主義中西文化觀
自由與自然
海德格爾的Ereignis與佛教的緣起
試析日本神道的倫理
兩種“生命的學問
——從比較研究方法看儒學與基督教“會通”之途徑

第四編 追根尋底
聖經中描述的以色列入的宗教
觀音與福音
——佛教與基督教在“救苦救難”問題上的共鳴
基督教罪觀的三次爭論
科學與人生觀爭論中的宗教問題
神學與文學︰回應生態危機的二重奏鳴曲
猶太教的釋經傳統與思維方式
以《聖經》的婚姻家庭觀試析當代中國人的婚姻家庭狀況
宗教面向與歷史維度
——中西文化關于人的超越的不同路徑比較
天人之際與神人之間
——儒學與基督教的比較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與未來走向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大學舉行
 

2009年4月中旬,坐落在美國洛杉磯的“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與山東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學術研討會——“中西文化基本精神與未來走向”。四十余位蜚聲國內學術界的專家教授聚集一堂,在連續三天的會議中,各自就這一話題從不同的角度暢談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談到中國傳統,無法不提孔子;論到西方文化,難免與“上帝”相遇。本書四十三篇論文中就有十一篇專門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其中有九篇專門討論儒家文化;專門進行中西比較的文章多達十八篇,幾乎都把基督教和《聖經》作為西方文化的精神內核;其他文章雖然是專門談論“科學和宗教”的關系,但也幾乎都將基督教作為宗教的實際內容來談論。

中國主動了解西方始于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那是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中國徹底否定西方發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那是因為我們將西方等同于“資本主義”;中國全面深入地與西方進行比較研究是從二十一世紀起,因為“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經濟成果增強了我們的自信心,“超英趕美”已經不再是個夢想,學習西方的同時也不忘弘揚中華傳統。循著這“中西交流”的足跡,我們看到了中國的進步、發展和崛起。但是,每當面對西方的“上帝”時,我們還是依稀感到意識形態詞匯包裝下的成見並未完全消失,甚至還繼續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知識精英的正常思考和研究。這里所提到的“意識形態”並非僅指現代的觀念,也指西漢被“獨尊”的“儒家”,因為從實際功能的角度來看,“儒家”在西漢時被當時的“國家”獨尊為正統的思想文化以後,就一直發揮著“意識形態”的作用。

“上帝”、“神”這樣的詞匯從來就不是“士”大夫們談論的話題,也不是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所普遍關注的。因為“上帝”、“神”還在近代與“帝國主義侵略”、“不平等條約”相關,故又特別多了一層政治侵略的意味。所以,傳統、政治、思想都給我們的學術研究多少注入了點“情緒”的因素,當然也無法讓我們如同面對“電腦”和“波音飛機”一樣來對待“基督教”,也不可能像接待“比爾‧蓋茨”一樣來接待“上帝”。但中國畢竟正大步向前,中西文化交流走出“禁忌”的日子不會太久,因為我們從一次一次的會議中感覺到越來越大的進步和開放,盡管我們有些學者依然會嘲諷《聖經》中神跡的可疑,甚至荒唐,有些干脆就認為整本
確實,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中國將以什麼樣的文化價值主導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也越來越引起社會有識之士的關注。因為這既關乎中國的自強和未來、也關乎民族的認同,故此話題一致牽動著海內外的華夏子孫。近代以降,國運不濟,屢遭外夷侵犯。國土之上生靈涂炭,“保種救國”列為族人之首要竟然長達百余年之久。“洋務運動”也罷、“新文化運動”也罷,一切皆圍繞著“救亡圖存”。如此境況之下,何以能為躋身世界列強之百年大計而謀?一切皆為“應急”之舉措。可是如今再不為此而謀,“重建新文化,凝聚全華夏”則同樣危急——雖不為今日之“圖存”,卻也為“未來”之存亡。應該從這樣的視野來看待當前“文化重建”這樣的話題。

比較“中西”,為的是有利于“文化重建”,提出以下拙見拋磚引玉。

一、“現代性’’是“文化重建”的首要原則

江澤民總書記在2000年曾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令人神往,但什麼是“中國先進文化”?其具體內涵仍眾說紛紜,但是,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必須是能夠幫助我們不斷地融入世界“先進”行列,甚至引領世界“先進”潮流。說得再簡單點︰“文化重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有利于中國趕超西方而成為現代化強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