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本談古印章鑒定與收藏的讀物,本書最大的亮點是針對印章斷代、分域方面所做的探討。與此前所見古璽印專書多偏重于有職官或地志作為輔證的官印不同,本書則以經過驗證的新出土的標準器為依托,輔之以相關學科的新成果,以較大篇幅歸納總結了佔傳世璽印絕大多數的戰國秦漢、東晉十六國以及北朝私印在鈕制、印文方面的特征,進而抽繹出其嬗變的內在規律,為古璽印的科學鑒定樹立標尺。
邵磊,南京市博物館副研究員,兼任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錢幣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暨中國錢幣學會優秀學術成果最高獎“金泉獎”評委。致力于考古學、文物鑒定與南京地方史研究,出版著作有《冶山存稿——南京文物考古論叢》《文物名家大講堂——中國金銀器》《古璽印收藏知識30講》《錢幣收藏與投資》《江蘇名剎》等八種,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論文集《冶山存稿——南京文物考古論叢》獲南京市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論文《戰國古璽的國別鑒定及其有關問題》獲迄今唯一的一屆“全國篆刻理論研討會”優秀獎(為本次研討會最高獎)、《棲霞寺舍利塔八相圖研究》獲2007年度江蘇省文博理論研究一等獎。
目錄
一 收藏古代印章的意義
二 約定俗成的專業術語
三 古代印章的用途
四 印材與制作技法
五 美不勝收的印鈕
六 豐富多彩的印文
七 歷代印章的時代特征
八 印苑奇葩——肖形印
九 流派紛呈的明清文人篆刻
十 印章辨偽八法
十一 印章的收藏與養護
後記
二 約定俗成的專業術語
三 古代印章的用途
四 印材與制作技法
五 美不勝收的印鈕
六 豐富多彩的印文
七 歷代印章的時代特征
八 印苑奇葩——肖形印
九 流派紛呈的明清文人篆刻
十 印章辨偽八法
十一 印章的收藏與養護
後記
序
己丑歲末,邵磊寄來了新作《古印章收藏與鑒賞》的書稿,希望我寫幾句話。
我愛好研習印章已有20多個年頭,盡管大多著眼于印章的“藝術性”,但20多年的摩挲撫弄,對歷代印章的制度、鑄鑿工藝、風格特點等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周末到古董市場轉轉,愛在擺放古印的攤頭駐足逗留一番,對眼前的古物在心里作出判斷。但是,如果有一個頂真的人要我說出十分精確的判斷依據,我是沒有幾分把握的。
如此,《古印章收藏與鑒賞》正是“我之所缺”也。
找了個時間,開讀。文風平易、樸實、自由、簡潔,剔隱挾微、謹嚴不苟,不拈酸賣乖、裝腔作勢,說話均以“證據”為依據,得理不饒人、咄咄逼人的銳氣時見。這絕不是一本一般的“快餐讀本”。
針對羅振玉之子、印學大家羅福頤先生傳世官印皆為“明器、殉葬物”等非實用器的觀點,邵磊綜合多方面材料,得出了即便是殉葬官印中也應有大量實用品的結論,其中有大膽合理有度的假設,也有小心獨具只眼的考辨,解決了長久以來眾多傳世官印“來歷不明”的懸疑。
江蘇揚州發現的“廣陵王璽”和日本九州志賀島出土的“漢委奴國王”兩方金印的印文風格絕似,因而中日學者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兩方金印當系東漢早期洛陽府監的同一印工所制,稱之為“姊妹金印”,並譽之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邵磊卻獨闢蹊徑,他認為︰ △艮據印面所見二印印文線條的完整與否,運用考古學‘打破’關系的原理,可以發現‘漢委奴國王’金印總是光刻全印的印文豎筆,待豎筆全部刻完後,再刻橫筆;‘廣陵王璽’卻是先刻橫筆,再刻豎筆。通常,一個熟練的工匠在長期實踐中會形成一些有獨特個性的習慣,這種習慣不會輕易改變。由此可見,‘漢委奴國王’金印與‘廣陵王璽’的作者並非同一人‧…‥只能說明,類似的印文風格是東漢早期高官佩印的一種具有廣泛性的時代風尚。”
關于宋體印章的印面制作工藝,書中提到“對于銅印,則除了澆鑄外,尚有沿用唐印以銅片焊接印文的技法,亦即所謂蟠條印”。可謂拓展了印學界對蟠條印“使用壽命”的認識。對于宋代的玉印,邵磊通過對南宋奸相秦檜家族墓出土陽文玉印的近距離觀察,指出“其治法是以直徑1.5毫米左右的小鑽對印文線條以外的留空部位進行鑽孔,待鑽孔密集布滿後再用工具剔盡,使印文顯露出來,然印腔底部高低不平的圓形孔眼仍清晰可見”。對于篆刻技法史而言,則更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重要發現。 ▔
晚明武將官印上曾流行過一種筆畫作柳葉形狀的篆書印文,被稱之為“柳葉篆”。1964年,南京明故宮玉帶河疏浚時,就出土過這樣一方明崇禎十六年頒制的銀質虎鈕柳葉篆“蕩寇將軍印”。但對于柳葉篆在官印上的來龍去脈,學術界一向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邵磊不甘于此,硬生生在清人工士禎《池北偶談》中拈出了“明嘉靖年間大同五堡兵變,總兵遺失‘征西前將軍’佩印,請求頒給新印。海鹽鄭曉主事禮部,遂議定將此類將軍印的印文改為柳葉篆,以防詐偽”的記載來,雖僅寥寥數語,然關乎印史印制,不可謂小。
在當今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收藏者關心的往往是自己的收藏品值多少錢,能不能升值,接下來才會關心藏品真假、優劣,至于其背後的學術問題,那是“純屬多余”的。在閱讀此書時,我常常忍不住聯想起電視里習見的鑒寶欄目里“專家們”大而無當的鑒評和藏寶者一臉傻傻的虔誠,不禁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把這樣一本書歸到“家庭收藏指南”叢書中,合適嗎P是邵磊審錯了題,還是編輯故意裝糊涂?
……
我愛好研習印章已有20多個年頭,盡管大多著眼于印章的“藝術性”,但20多年的摩挲撫弄,對歷代印章的制度、鑄鑿工藝、風格特點等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周末到古董市場轉轉,愛在擺放古印的攤頭駐足逗留一番,對眼前的古物在心里作出判斷。但是,如果有一個頂真的人要我說出十分精確的判斷依據,我是沒有幾分把握的。
如此,《古印章收藏與鑒賞》正是“我之所缺”也。
找了個時間,開讀。文風平易、樸實、自由、簡潔,剔隱挾微、謹嚴不苟,不拈酸賣乖、裝腔作勢,說話均以“證據”為依據,得理不饒人、咄咄逼人的銳氣時見。這絕不是一本一般的“快餐讀本”。
針對羅振玉之子、印學大家羅福頤先生傳世官印皆為“明器、殉葬物”等非實用器的觀點,邵磊綜合多方面材料,得出了即便是殉葬官印中也應有大量實用品的結論,其中有大膽合理有度的假設,也有小心獨具只眼的考辨,解決了長久以來眾多傳世官印“來歷不明”的懸疑。
江蘇揚州發現的“廣陵王璽”和日本九州志賀島出土的“漢委奴國王”兩方金印的印文風格絕似,因而中日學者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兩方金印當系東漢早期洛陽府監的同一印工所制,稱之為“姊妹金印”,並譽之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邵磊卻獨闢蹊徑,他認為︰ △艮據印面所見二印印文線條的完整與否,運用考古學‘打破’關系的原理,可以發現‘漢委奴國王’金印總是光刻全印的印文豎筆,待豎筆全部刻完後,再刻橫筆;‘廣陵王璽’卻是先刻橫筆,再刻豎筆。通常,一個熟練的工匠在長期實踐中會形成一些有獨特個性的習慣,這種習慣不會輕易改變。由此可見,‘漢委奴國王’金印與‘廣陵王璽’的作者並非同一人‧…‥只能說明,類似的印文風格是東漢早期高官佩印的一種具有廣泛性的時代風尚。”
關于宋體印章的印面制作工藝,書中提到“對于銅印,則除了澆鑄外,尚有沿用唐印以銅片焊接印文的技法,亦即所謂蟠條印”。可謂拓展了印學界對蟠條印“使用壽命”的認識。對于宋代的玉印,邵磊通過對南宋奸相秦檜家族墓出土陽文玉印的近距離觀察,指出“其治法是以直徑1.5毫米左右的小鑽對印文線條以外的留空部位進行鑽孔,待鑽孔密集布滿後再用工具剔盡,使印文顯露出來,然印腔底部高低不平的圓形孔眼仍清晰可見”。對于篆刻技法史而言,則更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重要發現。 ▔
晚明武將官印上曾流行過一種筆畫作柳葉形狀的篆書印文,被稱之為“柳葉篆”。1964年,南京明故宮玉帶河疏浚時,就出土過這樣一方明崇禎十六年頒制的銀質虎鈕柳葉篆“蕩寇將軍印”。但對于柳葉篆在官印上的來龍去脈,學術界一向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邵磊不甘于此,硬生生在清人工士禎《池北偶談》中拈出了“明嘉靖年間大同五堡兵變,總兵遺失‘征西前將軍’佩印,請求頒給新印。海鹽鄭曉主事禮部,遂議定將此類將軍印的印文改為柳葉篆,以防詐偽”的記載來,雖僅寥寥數語,然關乎印史印制,不可謂小。
在當今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收藏者關心的往往是自己的收藏品值多少錢,能不能升值,接下來才會關心藏品真假、優劣,至于其背後的學術問題,那是“純屬多余”的。在閱讀此書時,我常常忍不住聯想起電視里習見的鑒寶欄目里“專家們”大而無當的鑒評和藏寶者一臉傻傻的虔誠,不禁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把這樣一本書歸到“家庭收藏指南”叢書中,合適嗎P是邵磊審錯了題,還是編輯故意裝糊涂?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