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涉及文藝學、美學、傳播學、哲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作者力圖通過對一些具有學科際性的語匯的闡釋,以及在加強不同學科間的聯系和溝通中嘗試進行創新性的研究;而在翔實豐富的資料和文獻的占有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中外傳媒研究和當代美學研究最新成果的熟悉與稔知;作者個人的獨立見解,則是牢固建立在對大量文獻閱讀和闡釋的基礎之上,顯示出作者較為廣博的知識背景和理論基礎。而在理論研究的史觀方面,作者能夠站在歷史發展的宏大語境下,采取富有彈性、開放性與批判性並存的姿態,聯系審美在歷史中的嬗變機制對對象進行細致的分析考察,得出盡可能公允的結論,從而使其論析、判斷充分注意到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盡力避免了主觀武斷的偏執態度。
目錄
緒論 當代「美”學的媒介研究轉向
一、媒介進入生活
(一)「媒介」考辨
(二)新媒介的文化沖擊
二、媒介進入「美」學
(一)國外研究脈絡
(二)國內研究狀況
三、當代「美」學的媒介研究轉向:從艾布拉姆斯接著說
(一)學科內在機制的轉向
(二)研究內容和研究視域的轉向
四、相關研究評估與本文的建構點
第一章 電子媒介的技術文化邏輯
一、電子媒介的文化制作邏輯
(一)自動化與媒介代理
(二)完美化與表征悖論
(三)普泛化與文化解放
二、電子媒介的文化傳輸邏輯
(一)時間壓縮與文化的精神分裂症
(二)空間壓縮與全球在地化
三、電子媒介的表征呈現邏輯
(一)圖像裁判與歷史檔案
(二)圖像說服與意識形態
(三)圖像倫理與視覺權力
第二章 電子媒介的消費主義文化邏輯
一、媒介文化:作為消費社會觀念的撒播者
(一)媒介文化與消費欲望
(二)媒介文化與消費觀念
二、媒介文化:作為消費社會的資本平台
(一)媒介資本平台
(二)媒介渦流
(三)內爆
三、「消費」的狂歡
(一)政治的非政治化
(二)享樂主義與道德的中庸化
(三)西蒙尼的復活與謊言的真實化
第三章 「審美”的知識考古和史學還原
一、美感的「真」性維度:非認知話語的認知闡釋
(一)藝術:作為一種表征活動
(二)深度:從能指到所指的距離
二、美感的「善」性維度:非道德話語的道德旨趣
(一)無功利性
(二)關感:樂與教的辯證法
三、美感的「神」性維度:非宗教話語的宗教情懷
(一)意義——上帝——信仰
(二)守望——鄉愁——突圍
(三)美感,類宗教的神聖感
四、修辭性與建構性:審美文化的表征外觀
第四章 媒介時代的「美感」漂移
一、美感感受性經驗的當代回歸
二、美感真性內涵的當代變異
(一)圖像表征的仿現實化機制
(二)圖像表征的非真實化走向
(三)表征危機與所指問題
(四)真性力的丟失脈絡
三、美感倫理學內涵的當代變異
(一)功利主義「關」學
(二)從「美人」到「美女」:樂的偏至
(三)自由的悖論
四、美感形而上信仰內涵的當代變異
(一)美學,作為資本的糞土
(二)時尚,一種善變的關學
(三)媒介文化的去聖化機制
(四)無聊感:務實時代的虛無主義
五、審美文化表征形式的當代嬗變
(一)媒介文化的修辭學:文化關於藝術
(二)媒介文化表征建構性的弱化
(三)表征外觀變化的原因和價值分析
六、審美生長的新生點
(一)主體的抵抗問題
(二)審美對於技術和資本的反操縱問題
(三)天性未泯的媒介文化
(四)藝術在路上
結語 媒介文化研究態度論批判
參考書目
後記
一、媒介進入生活
(一)「媒介」考辨
(二)新媒介的文化沖擊
二、媒介進入「美」學
(一)國外研究脈絡
(二)國內研究狀況
三、當代「美」學的媒介研究轉向:從艾布拉姆斯接著說
(一)學科內在機制的轉向
(二)研究內容和研究視域的轉向
四、相關研究評估與本文的建構點
第一章 電子媒介的技術文化邏輯
一、電子媒介的文化制作邏輯
(一)自動化與媒介代理
(二)完美化與表征悖論
(三)普泛化與文化解放
二、電子媒介的文化傳輸邏輯
(一)時間壓縮與文化的精神分裂症
(二)空間壓縮與全球在地化
三、電子媒介的表征呈現邏輯
(一)圖像裁判與歷史檔案
(二)圖像說服與意識形態
(三)圖像倫理與視覺權力
第二章 電子媒介的消費主義文化邏輯
一、媒介文化:作為消費社會觀念的撒播者
(一)媒介文化與消費欲望
(二)媒介文化與消費觀念
二、媒介文化:作為消費社會的資本平台
(一)媒介資本平台
(二)媒介渦流
(三)內爆
三、「消費」的狂歡
(一)政治的非政治化
(二)享樂主義與道德的中庸化
(三)西蒙尼的復活與謊言的真實化
第三章 「審美”的知識考古和史學還原
一、美感的「真」性維度:非認知話語的認知闡釋
(一)藝術:作為一種表征活動
(二)深度:從能指到所指的距離
二、美感的「善」性維度:非道德話語的道德旨趣
(一)無功利性
(二)關感:樂與教的辯證法
三、美感的「神」性維度:非宗教話語的宗教情懷
(一)意義——上帝——信仰
(二)守望——鄉愁——突圍
(三)美感,類宗教的神聖感
四、修辭性與建構性:審美文化的表征外觀
第四章 媒介時代的「美感」漂移
一、美感感受性經驗的當代回歸
二、美感真性內涵的當代變異
(一)圖像表征的仿現實化機制
(二)圖像表征的非真實化走向
(三)表征危機與所指問題
(四)真性力的丟失脈絡
三、美感倫理學內涵的當代變異
(一)功利主義「關」學
(二)從「美人」到「美女」:樂的偏至
(三)自由的悖論
四、美感形而上信仰內涵的當代變異
(一)美學,作為資本的糞土
(二)時尚,一種善變的關學
(三)媒介文化的去聖化機制
(四)無聊感:務實時代的虛無主義
五、審美文化表征形式的當代嬗變
(一)媒介文化的修辭學:文化關於藝術
(二)媒介文化表征建構性的弱化
(三)表征外觀變化的原因和價值分析
六、審美生長的新生點
(一)主體的抵抗問題
(二)審美對於技術和資本的反操縱問題
(三)天性未泯的媒介文化
(四)藝術在路上
結語 媒介文化研究態度論批判
參考書目
後記
序
李勇博士的這本《媒介時代的審美問題研究》即將付梓出版,我感到由衷的高興,因為能夠經匿名評審而被列人為數不多的省哲學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予以出版,對一個剛剛走上學術研究之路的年輕人而言實屬不易;同時,這也是對他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踏實勤奮、沉潛向學之「寒窗」生涯的最好回報!畢竟,三年間的不懈探索經過修改、完善而成為呈現在讀者面前的研究成果了。
當然,李勇對「媒介與審美」這類問題的關注,以及不斷地對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進行追問並展開深人的探討,並不是從他攻讀博士學位時才開始的。在此之前,他就有了較為充分的准各。據我所知,李勇對藝術、「審美」一直有著較深層次的感知和體認,並曾就藝術和「審美」的本質或特性等論題寫過一些具有獨到見解的專題論文。在他看來,這些「審美」的本質或特J眭近乎純粹和先在地存在於人們的心靈之中。然而,愈來愈顯著的現實發展卻顯示出,隨著現代社會的急遽轉型,文化形態的不斷嬗變,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亦隨之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深刻變化。那麽,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內在的根由在何處,運作的機理又是什麽?這一切都需要進行系統的清理,得到清晰的解釋。就這樣,在攻讀碩士研究生階段,他從現實的直感出發,開始對手機等現代通訊工具所產生的復雜的社會影響和審美新變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為此撰寫了長篇學術論文。這可以看做是他對「媒介」文化的一種初步的個案研究,只是,這初步的嘗試並不能使他獲得滿足,反倒是日漸纏繞著他,令他揮之不去,當然,亦為他引發出更大、更深遠的學術思考空間。
記得在進人新千年不久,我在工作之余開始著手翻譯阿萊斯·艾爾雅維茨的《圖像時代》,並對書中所提出和分析的一些論題,如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復雜關系,媒介社會與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走向以及當代文化的視覺化特性與圖像轉向等等,頗有感觸。當時,李勇很認真地閱讀了譯稿,寫了細致的讀書筆記,並就書中的內容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他就此發表的一些論評也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和關注。然而,進入博士學習階段之後,他並沒有急於去建立自己的解釋規則,或者將時下頗為流行的某種理論生硬地搬演一番。相反,面對眾聲喧嘩,他沉潛下來,幾近「竭澤而漁」般地去搜集和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憑借自己敏銳的審美感知和獨立的理性判斷,一步步深入相關的論題之中,對於一簇簇繁難復雜的概念、觀點、學說、理論,常常是陷入一種「不能自拔」的境地。終於,他在梳理和汲取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剝繭抽絲般地析繹出自己清晰、嚴整的學術理路與理論觀念來。或許可以說,雖然就此研究領域的現有成果而論,李勇的這部著作並未領風氣之先,但就它較為全面地梳理與闡釋電子媒介介人文化和審美領域之後審美觀念的復雜變異與當代美學的應變機制而論,堪稱是一部扎實、嚴謹的學術理論著作,並在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學術開拓意義。在此,我想就這本論著的突出特點談幾點看法。
首先,李勇的這本新著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和辯證的理論姿態。本書的突出特點在於,作者在研究中始終取用跨學科的理論視野和方法。在今天,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傾向,也是科研創新的必要路徑。本書涉及文藝學、美學、傳播學、哲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作者力圖通過對一些具有學科際性的語匯的闡釋,以及在加強不同學科間的聯系和溝通中嘗試進行創新性的研究;而在翔實豐富的資料和文獻的占有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中外傳媒研究和當代美學研究最新成果的熟悉與稔知;作者個人的獨立見解,則是牢固建立在對大量文獻閱讀和闡釋的基礎之上,顯示出作者較為廣博的知識背景和理論基礎。而在理論研究的史觀方面,作者能夠站在歷史發展的宏大語境下,采取富有彈性、開放性與批判性並存的姿態,聯系審美在歷史中的嬗變機制對對象進行細致的分析考察,得出盡可能公允的結論,從而使其論析、判斷充分注意到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盡力避免了主觀武斷的偏執態度。
┅┅
當然,李勇對「媒介與審美」這類問題的關注,以及不斷地對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進行追問並展開深人的探討,並不是從他攻讀博士學位時才開始的。在此之前,他就有了較為充分的准各。據我所知,李勇對藝術、「審美」一直有著較深層次的感知和體認,並曾就藝術和「審美」的本質或特性等論題寫過一些具有獨到見解的專題論文。在他看來,這些「審美」的本質或特J眭近乎純粹和先在地存在於人們的心靈之中。然而,愈來愈顯著的現實發展卻顯示出,隨著現代社會的急遽轉型,文化形態的不斷嬗變,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亦隨之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深刻變化。那麽,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內在的根由在何處,運作的機理又是什麽?這一切都需要進行系統的清理,得到清晰的解釋。就這樣,在攻讀碩士研究生階段,他從現實的直感出發,開始對手機等現代通訊工具所產生的復雜的社會影響和審美新變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為此撰寫了長篇學術論文。這可以看做是他對「媒介」文化的一種初步的個案研究,只是,這初步的嘗試並不能使他獲得滿足,反倒是日漸纏繞著他,令他揮之不去,當然,亦為他引發出更大、更深遠的學術思考空間。
記得在進人新千年不久,我在工作之余開始著手翻譯阿萊斯·艾爾雅維茨的《圖像時代》,並對書中所提出和分析的一些論題,如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復雜關系,媒介社會與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走向以及當代文化的視覺化特性與圖像轉向等等,頗有感觸。當時,李勇很認真地閱讀了譯稿,寫了細致的讀書筆記,並就書中的內容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他就此發表的一些論評也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和關注。然而,進入博士學習階段之後,他並沒有急於去建立自己的解釋規則,或者將時下頗為流行的某種理論生硬地搬演一番。相反,面對眾聲喧嘩,他沉潛下來,幾近「竭澤而漁」般地去搜集和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憑借自己敏銳的審美感知和獨立的理性判斷,一步步深入相關的論題之中,對於一簇簇繁難復雜的概念、觀點、學說、理論,常常是陷入一種「不能自拔」的境地。終於,他在梳理和汲取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剝繭抽絲般地析繹出自己清晰、嚴整的學術理路與理論觀念來。或許可以說,雖然就此研究領域的現有成果而論,李勇的這部著作並未領風氣之先,但就它較為全面地梳理與闡釋電子媒介介人文化和審美領域之後審美觀念的復雜變異與當代美學的應變機制而論,堪稱是一部扎實、嚴謹的學術理論著作,並在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學術開拓意義。在此,我想就這本論著的突出特點談幾點看法。
首先,李勇的這本新著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和辯證的理論姿態。本書的突出特點在於,作者在研究中始終取用跨學科的理論視野和方法。在今天,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傾向,也是科研創新的必要路徑。本書涉及文藝學、美學、傳播學、哲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作者力圖通過對一些具有學科際性的語匯的闡釋,以及在加強不同學科間的聯系和溝通中嘗試進行創新性的研究;而在翔實豐富的資料和文獻的占有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中外傳媒研究和當代美學研究最新成果的熟悉與稔知;作者個人的獨立見解,則是牢固建立在對大量文獻閱讀和闡釋的基礎之上,顯示出作者較為廣博的知識背景和理論基礎。而在理論研究的史觀方面,作者能夠站在歷史發展的宏大語境下,采取富有彈性、開放性與批判性並存的姿態,聯系審美在歷史中的嬗變機制對對象進行細致的分析考察,得出盡可能公允的結論,從而使其論析、判斷充分注意到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盡力避免了主觀武斷的偏執態度。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