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卷是一種十分古老而又同民間信仰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說唱文學曲種,是變文的嫡系子孫,從它的卷本或表演方式中,仍然能夠看到昔日變文的影子。本書是國內外第一部對中國山西介休地區寶卷說唱文學進行研究的專著。本書內容包括山西介休寶卷產生的社會人文環境一歷史傳播情況、文本形式內容、宣唱類型儀式、宣唱與受眾人員構成諸方面。
本書是國內外第一部對中國山西介休地區寶卷說唱文學進行研究的專著。本書內容包括山西介休寶卷產生的社會人文環境一歷史傳播情況、文本形式內容、宣唱類型儀式、宣唱與受眾人員構成諸方面。附錄收入《山西永濟首陽山新近發現六部清嘉慶至民國的道情寶卷》等六篇論文。調查報告首次揭示了介休寶卷宣唱與受眾人員構成與《金瓶梅》寶卷宣唱之本事來源地之間的緊密關系,也為晉商婦女心靈世界之文學研究,打開了一扇特殊的窗口。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山西介休地區人文文化環境
一 介休本地的忠孝文化
二 介休本地的釋道文化
三 介休本地的商業文化
第二章 山西介休寶卷現存及其傳播情況
第三章 山西介休寶卷卷本宣唱形式調查
一 介休寶卷卷本在明代初期的形式結構
二 介休寶卷卷本在明代中後期的形式結構
三 介休寶卷卷本在清代前期的形式結構
四 介休寶卷卷本在清代中後期至民國時期的形式結構
第四章 山西介休寶卷宣唱類型與儀式調查
一 介休寶卷尼姑宣卷人員宣唱儀式
二 介休寶卷綿山地區《空王佛寶卷》宣唱儀式
第五章 山西介休寶卷宣唱使用的主要文學卷本內容提要
一 《鶴歸樓寶卷》
二 《佛說劉子忠賢良寶卷》二種
三 《佛說紅燈寶卷》
四 《仙羅帳寶卷》
五 《秦雪梅寶卷》二種
六 《二度梅寶卷》
七 《手巾寶卷》
八 《佛說牧羊寶卷》
九 《雙釵寶卷》
十 《金釵寶卷》
十一 《佛說翠花寶卷》
十二 《月結寶卷》
十三 《巧合奇冤寶卷》
十四 《金鎖計寶卷》
十五 《新刻列女寶卷》
十六 《金錢鑰匙寶卷》
附錄
山西永濟首陽山新近發現的六部清嘉慶至民國的《道情寶卷》
元代的寶卷
《趙二姑寶卷》與清代山西叩閽大案
清康熙初年刊孤本《金闕化身玄天上帝寶卷》
《金瓶梅詞話》中尼姑宣卷活動本事來源地考索
祆教文化與介休祆神樓
編後記
第一章 山西介休地區人文文化環境
一 介休本地的忠孝文化
二 介休本地的釋道文化
三 介休本地的商業文化
第二章 山西介休寶卷現存及其傳播情況
第三章 山西介休寶卷卷本宣唱形式調查
一 介休寶卷卷本在明代初期的形式結構
二 介休寶卷卷本在明代中後期的形式結構
三 介休寶卷卷本在清代前期的形式結構
四 介休寶卷卷本在清代中後期至民國時期的形式結構
第四章 山西介休寶卷宣唱類型與儀式調查
一 介休寶卷尼姑宣卷人員宣唱儀式
二 介休寶卷綿山地區《空王佛寶卷》宣唱儀式
第五章 山西介休寶卷宣唱使用的主要文學卷本內容提要
一 《鶴歸樓寶卷》
二 《佛說劉子忠賢良寶卷》二種
三 《佛說紅燈寶卷》
四 《仙羅帳寶卷》
五 《秦雪梅寶卷》二種
六 《二度梅寶卷》
七 《手巾寶卷》
八 《佛說牧羊寶卷》
九 《雙釵寶卷》
十 《金釵寶卷》
十一 《佛說翠花寶卷》
十二 《月結寶卷》
十三 《巧合奇冤寶卷》
十四 《金鎖計寶卷》
十五 《新刻列女寶卷》
十六 《金錢鑰匙寶卷》
附錄
山西永濟首陽山新近發現的六部清嘉慶至民國的《道情寶卷》
元代的寶卷
《趙二姑寶卷》與清代山西叩閽大案
清康熙初年刊孤本《金闕化身玄天上帝寶卷》
《金瓶梅詞話》中尼姑宣卷活動本事來源地考索
祆教文化與介休祆神樓
編後記
序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富資源。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情感的載體,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現,民族凝聚力之所在。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著激烈變化,許多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經意或不經意間逐漸地消失了。這些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們身邊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如何使其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是擺在當代人面前的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南依綿岳,北臨汾河。全市總面積744平方公里,人口近40萬,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2008年,被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稱號。「三賢故里」的「寒食清明文化」,其實質是一種忠孝文化的情結,即對國家忠誠和對長輩孝順。忠孝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載體,體現著民族的特征,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兩千多年來,介休以儒家的忠孝文化為核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又融入了外來的佛教文化,以及本地傳沿已久的商業文化,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介休本土特色的文化形式。
介休寶卷說唱文學文化就是這種文化形式中的一個重要支流。這項曲藝曲種文化在介休地區綿延一千余年,至今仍然有些地區、有些人員在表演和宣唱,盡管不是像以往那樣興盛和廣泛,但其始終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介休寶卷說唱文學文化是一種來自遙遠的唐宋變文的遺存,這種文化中傳遞著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千百年來的希望、理想、期待的信息,也滲透著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喜怒哀樂情感的宣泄。這些文學的故事情節、表演的各種方式、娟秀清麗的文字卷本,一直傳流到今天。
介休寶卷說唱文學曲種是山西和國內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曲種之一,張頷先生曾經這樣回憶:「在抗戰以前,我省的介休縣的縣城和農村,流傳著百十來種『寶卷』抄本。『寶卷』中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它是一種通俗的韻文,是一種講唱文學,廣大群眾樂於接受,即便是不識字的人也能聽懂。念起『卷』來,無論十幾歲的孩子或是七八十歲的老太婆都會無言洗耳靜聽。我們小時也曾聽過『念卷』,並且為『寶卷』中的故事感動得流過眼淚。」「在介休縣則不稱為『宣卷』而稱為『念卷』,也沒有專門的『念卷』的人,凡識字的人(抗戰前)都會念卷,因為音調極其簡單。以往凡逢舊年正月,春暇無事,便請兩位識字的人焚香『念卷』。」張頷先生所講的盡管只是介休地區某個特定時間范圍內的寶卷說唱情況,但足以表達當地人對待寶卷說唱的那種情感和態度,無論是聽卷的人還是念卷的人都是把自己的情感心聲和寶卷說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由此可知寶卷說唱活動在當時廣大群眾心目中的地位。
國家教育部為了介休寶卷說唱這個特殊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曾於2003年批准並下達了對介休寶卷說唱文學曲種的歷史和現狀進行文化考查的專項任務項目書,責成山西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李豫教授主持這項工作。2003年至今已經整整七個年頭,介休市委、市政府始終支持教育部這個專項任務項目工作的進行,介休市委宣傳部、介休市史志辦,以及介休市委原通訊組組長王錫堂、原晉中市文化局局長王融亮等人士均積極具體地配合了此項考察工作。市委宣傳部派出車輛和人員配合李豫教授及其研究生開展工作,並組織介休各地相關人員進行座談回憶,先後在張蘭、洪山、義安、北賈、上梁、東胡龍、化家窯、西靳屯、大靳等介休城區和綿山地區周圍鄉鎮和村庄進行人員走訪和實地考察,拍攝了大量的圖片,搜集到許多當事人錄音資料和一批從明代到民國期間在本地區寶卷說唱的珍貴卷本、抄本、刻本。我們和山西大學學者的合作非常默契,正是雙方不畏艱辛、力求完美的工作態度,保證了教育部下達的專項任務的圓滿完成。
介休寶卷說唱文學文化現象的調查工作不僅僅是一種曲種文化現象的調查,同時也打開了另一扇晉商研究的大門。這種文化現象和晉商婦女群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是近年來晉商研究從未涉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山西介休寶卷說唱文學調查報告》是一項國家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曲種的田野調查的總結報告。它的付梓,對於介休寶卷下一步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一個較為扎實的基礎,對於山西「文化強省」戰略的實施也具有較為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現實借鑒意義。
劉娟
2009年8月18日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情感的載體,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現,民族凝聚力之所在。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著激烈變化,許多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經意或不經意間逐漸地消失了。這些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們身邊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如何使其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是擺在當代人面前的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南依綿岳,北臨汾河。全市總面積744平方公里,人口近40萬,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2008年,被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稱號。「三賢故里」的「寒食清明文化」,其實質是一種忠孝文化的情結,即對國家忠誠和對長輩孝順。忠孝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載體,體現著民族的特征,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兩千多年來,介休以儒家的忠孝文化為核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又融入了外來的佛教文化,以及本地傳沿已久的商業文化,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介休本土特色的文化形式。
介休寶卷說唱文學文化就是這種文化形式中的一個重要支流。這項曲藝曲種文化在介休地區綿延一千余年,至今仍然有些地區、有些人員在表演和宣唱,盡管不是像以往那樣興盛和廣泛,但其始終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介休寶卷說唱文學文化是一種來自遙遠的唐宋變文的遺存,這種文化中傳遞著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千百年來的希望、理想、期待的信息,也滲透著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喜怒哀樂情感的宣泄。這些文學的故事情節、表演的各種方式、娟秀清麗的文字卷本,一直傳流到今天。
介休寶卷說唱文學曲種是山西和國內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曲種之一,張頷先生曾經這樣回憶:「在抗戰以前,我省的介休縣的縣城和農村,流傳著百十來種『寶卷』抄本。『寶卷』中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它是一種通俗的韻文,是一種講唱文學,廣大群眾樂於接受,即便是不識字的人也能聽懂。念起『卷』來,無論十幾歲的孩子或是七八十歲的老太婆都會無言洗耳靜聽。我們小時也曾聽過『念卷』,並且為『寶卷』中的故事感動得流過眼淚。」「在介休縣則不稱為『宣卷』而稱為『念卷』,也沒有專門的『念卷』的人,凡識字的人(抗戰前)都會念卷,因為音調極其簡單。以往凡逢舊年正月,春暇無事,便請兩位識字的人焚香『念卷』。」張頷先生所講的盡管只是介休地區某個特定時間范圍內的寶卷說唱情況,但足以表達當地人對待寶卷說唱的那種情感和態度,無論是聽卷的人還是念卷的人都是把自己的情感心聲和寶卷說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由此可知寶卷說唱活動在當時廣大群眾心目中的地位。
國家教育部為了介休寶卷說唱這個特殊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曾於2003年批准並下達了對介休寶卷說唱文學曲種的歷史和現狀進行文化考查的專項任務項目書,責成山西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李豫教授主持這項工作。2003年至今已經整整七個年頭,介休市委、市政府始終支持教育部這個專項任務項目工作的進行,介休市委宣傳部、介休市史志辦,以及介休市委原通訊組組長王錫堂、原晉中市文化局局長王融亮等人士均積極具體地配合了此項考察工作。市委宣傳部派出車輛和人員配合李豫教授及其研究生開展工作,並組織介休各地相關人員進行座談回憶,先後在張蘭、洪山、義安、北賈、上梁、東胡龍、化家窯、西靳屯、大靳等介休城區和綿山地區周圍鄉鎮和村庄進行人員走訪和實地考察,拍攝了大量的圖片,搜集到許多當事人錄音資料和一批從明代到民國期間在本地區寶卷說唱的珍貴卷本、抄本、刻本。我們和山西大學學者的合作非常默契,正是雙方不畏艱辛、力求完美的工作態度,保證了教育部下達的專項任務的圓滿完成。
介休寶卷說唱文學文化現象的調查工作不僅僅是一種曲種文化現象的調查,同時也打開了另一扇晉商研究的大門。這種文化現象和晉商婦女群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是近年來晉商研究從未涉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山西介休寶卷說唱文學調查報告》是一項國家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曲種的田野調查的總結報告。它的付梓,對於介休寶卷下一步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一個較為扎實的基礎,對於山西「文化強省」戰略的實施也具有較為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現實借鑒意義。
劉娟
2009年8月18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