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導論

國學經典導論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譚平 萬平/主/編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8694X
  • ISBN13:9787010086941
  • 裝訂:312頁 /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國學經典導論》所謂國學,原則上是指中國固有的傳統學術文化。環顧世界,包含國學的中國文化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唯一未曾中斷,並最終形成為一套完整體系的文化。這是一個奇跡,應該倍加珍惜。國學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積累與創造,更是歷代一批批具備深邃敏銳識見、淵博厚實學養的賢哲,在漫長歷史播遷中,以立意高遠、構架宏偉、體裁多樣、數量浩瀚的學術著作,一磚一石地逐漸砌建而成的。這些以經、史、子、集分類的鴻篇巨著,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譚平,1961年生,成都大學教授,四川省朱熹研究會副會長,成都市歷史學會常務理事。發表論文四十五篇,其中十余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和《社科信息集粹》、《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等全文復印或摘錄。在《讀書》、《南方周末》刊物和報紙上也發表過學術文章。已出版專著三部、長篇歷史小說一部。

萬平,1954年生,文學碩士,成都大學教授。中國屈原學會、全國蘇軾研究會、中國古典美學學會會員。主研、參研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六項,獲得過省部級獎四項。出版專著、教材、辭書等十余部,在《北方論菇叢》、《中華文化論壇》、《文史雜志》等刊物發表論文四十余篇。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孔子與《論語》
第一節 孔子其人
第二節 孔子思想學說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含英咀華——《論語》名句誦讀
第四節 追本溯源——《論語》原著選讀
第二章 孟子與《孟子》
第一節 東方亞聖——孟子
第二節 亞聖的理想——《孟子》
第三節 《孟子》名句誦讀
第四節 《孟子》原著選讀
第三章 董仲舒和朱熹的主要思想
第一節 董仲舒的思想評介
第二節 朱熹的學說和思想評介
第三節 名句誦讀
第四節 原著選讀
第四章 老庄的智慧
第一節 老庄其人其事
第二節 老子智慧之實用
第三節 庄子之生存智慧
第四節 老庄名句誦讀
第五節 老庄原著選讀
第五章 佛教與中國文化
第一節 佛教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第三節 佛教的教義
第四節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五節 禪與禪宗——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
第六章 中國古代文學鑒賞
第一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傳統功用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學鑒賞的歷史發展
第三節 中國古代文學鑒賞的審美評價標准
第四節 古代文學鑒賞原著選讀。
第七章 中國地域文化舉隅——巴蜀文化精粹
第一節 中國文化的構成格局
第二節 巴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
第三節 巴蜀文化對中華文化大一統格局形成的貢獻
第四節 中化文化形象化的情感性言說:巴蜀文學
第五節 巴蜀哲學與史學
第五節 誦讀材料
第八章 現代新儒學要義
第一節 現代新儒學釋義
第二節 現代新儒學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現代新儒學的基本思想
後記
 

讀完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譚平教授與同事萬平教授主編的《國學經典導論》書稿後,受益良多,也引發了我對國學現狀,尤其是如何認識國學,如何學習和發展國學的點滴思考,值此書付梓之機,略呈管見,借以交流。

一、國學價值

所謂國學,原則上是指中國固有的傳統學術文化。環顧世界,包含國學的中國文化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唯一未曾中斷,並最終形成為一套完整體系的文化。這是一個奇跡,應該倍加珍惜。

國學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積累與創造,更是歷代一批批具備深邃敏銳識見、淵博厚實學養的賢哲,在漫長歷史播遷中,以立意高遠、構架宏偉、體裁多樣、數量浩瀚的學術著作,一磚一石地逐漸砌建而成的。這些以經、史、子、集分類的鴻篇巨著,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鑒於國學的博大精深,要從總體上對其意義、價值作出評論,委實難以把握。在此,僅對貫穿學術論著的兩點「意識」予以強調。

第一,憂患意識

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是賢哲們自覺樹立、畢生實踐的偉大抱負。他們都懷具極其沉重的時代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是著述的永恆主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其最通俗、最質朴的警世格言。如以史學而言,宋人蘇洵在其《史論》中明確宣稱:「史何為而作乎?其有憂也。」清末鄭觀應以《盛世危言》為其著述命名,突出地體現了其憂國憂民的情懷。正是這種時刻都在警惕的憂患意識,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直面人生現實。 一旦國家有難、發族受侮,他們將義無反顧地捐軀獻身。國學的流播,卓識俊彥之士的表率,中華各族兒女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呼喊,以連綿不絕的血肉之軀築成一道道捍衛祖國的新長城。也正是各民族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斗爭中,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相互交流中,實現了心理的認同,並隨著認同的深化,形成為強大的、持續的、獨特的民族凝聚力,保證了中國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能夠歷經滄桑,長存於世。

第二,經世意識

經世致用是歷代賢哲追求的終極目標,利國利民是其所作所為的基本出發點。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的原則,正是「專取關國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進(資治通鑒)表》)。在這種強烈關注國家命運、民族安危的經世致用意識指導下,其著述為國分憂、為民造福的色彩便極為鮮明。

作為國學核心的儒家學說,經世致用更是其必須堅持的學風。例如怎樣處理個人、家庭、國家關系這一根本問題,儒家提出從個人修身入手,進而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也就是通過「修」、「齊」、「治」、「平」的內涵與關系,來達到資政育人的目的。中國封建帝國得以綿延數千年之久,經世致用意識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引導作用。

二、對待國學的態度

上世紀末以來,國內外掀起一陣陣國學熱。對此需要冷靜認識,從容應對。對於主要積淀於中國古代以及近代文明的國學,其必然存在歷史局限性,我們理應對其進行辯證評析。基本態度是弘揚與創新同步。實際上,文化傳承本身就具有一個不斷淘汰與創新的機制,否則文化也就不可能隨時代變化而健康地傳承下去。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甚至媒體全球化的洶涌浪潮沖擊下,中國要在力求實現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舞台上站穩腳跟,並尋求取得更有影響力的地位,國學如何面向未來,面向世界,便是一個必須盡快破解的難題。已經提出來的對策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如何借鑒、融合外來文化,應該是最值得加以積極研究的。文化原來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文化發展規律正是在不同文化的互動互補中得以體現的。在二十一世紀一體化這個並非公平的環境中,中國的和平崛起需要主動地、快速地進入世界多元文化的發展潮流中,並由此實現對外部異質文化的借鑒。而要成功地做到借鑒,先必須要能夠進行鑒別,這就要求對本身文化優劣長短有著准確的判識,如此方能有針對性地取人之長,補已之短。只有通過鑒別與選擇,才說得上科學地借鑒與吸取,進而推動我國文化的發展,國學也將隨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