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文學的力量》,是從作者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簡短發言的題目--《無能的力量》--而來,這也是對崔健一個專輯名字的直接借用。從何種意義上說,文學及文學研究是「無能」的,又是有「力量」的,而這種「力量」又正與這種「無能」緊密相聯?在困境中的沈從文曾如此深切絮說文學的「有情」:「這種『有情』和『事功』有時合而為一,居多卻相對存在,形成一種矛盾的對峙。對人生『有情』,就常常和在社會中『事功』相背斥,易顧此失彼。管晏為事功,屈賈則為有情。因之有情也常是『無能』。現在說,且不免為『無知』!說來似奇怪,可並不奇怪!」--「有情也常是『無能』」,則「無能文學的力量」,也可以說是「有情文學的力量」。
張新穎,男,1967年生於山東招遠,文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和當代文學批評,近年尤致力於沈從文研究。曾獲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文學評論家獎」等多種獎項。? 主要著作有:? 《棲居與游牧之地》(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歧路荒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迷失者的行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火焰的心臟》(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2002年);? 《文學的現代記憶》(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默讀的聲音》(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雙重見證》(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沈從文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春酒園蔬集》(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7年);? 《讀書這麽好的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