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美國哲學家瓦萊加一諾伊介紹海德格爾《哲學獻文(從本有而來)》的一本導讀性著作。作為德國著名海德格爾專家赫爾曼的弟子,作者在書中秉承了赫爾曼忠於海德格爾思想的研究風格,「忠實地」撰寫了這部《海德格爾導論》。《哲學獻文》以艱深和晦澀著稱,有鑒於此,對於一部導論而言,「忠實的」介紹也許恰恰是它的優點。不過,它並不是一本一目了然的著作。希望接近《獻文》的革命性思想的讀者,需要熟悉和理解與這種思想相對應的,專屬於它的,與傳統哲學迥然有別的術語和行文風格。艱深的思想閃爍在晦澀的表達和玄機重重的暗示之中,需要耐心的推敲。雖然本書對《獻文》做了「全面的」介紹,但是無論在問題的深度上還是廣度上,一本導讀都無法取代對《獻文》本身的閱讀,正如作者所說,它只是一根幫助大家進入《獻文》的拐杖。
 

目錄

致謝
書名縮寫
導言
第一部 從《存在與時間》到《哲學獻文》
前言
第一章 語言的失效
第二章 更本源地契入歷史
第二部 《獻文》的六道接縫
前言
第三章 諧鳴
第四章 傳送
第五章 跳躍
第六章 建基
第七章 未來者
第八章 最後之神
第九章 存有
後記
索引
譯後記
 

經典是影響一個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頭。它不限於時間上的源頭,還意味著重現思想與人生開端的溯源能力。這也就是說,它能讓我們重回起頭處,體驗到最初的、邊緣上的取向如何發生,並由此而生出某種邊際處的敏感。非經典的文本則已經處於某種框架之中,近代以來的反經典潮流則指一種以「靠最先進手段直接解決問題」為標榜的傾向,否認經典有當下及未來的活的真身。
20世紀的中國是一個沒有經典的國度,只有西方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技術(高科技)的至高無上與無處不在。形而上學與科學同屬於一個觀念普遍主義的思路。「現代自然科學、現代數學和現代形而上學都是源出於廣義上的數學因素」(《海德格爾選集》,第875頁)。但我們也知道,數學同樣是古希臘形而上學的形成因素。只通過傳統西方形而上學的視野來研究中國古代經典,也屬於這個高科技崇拜的現象。
科學無經典可言。培養一位物理學家,根本無須去讀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甚至牛頓的《原理》,只需要最應時( updated)的教科書、成果報告和實驗手段。但要成為一個承載文明命運的士(儒士、道士)、思想家,或完整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則必讀經典,非如此就無法以「究際通變」(司馬遷語)的方式來進入生活。
特定的科學很快地、越來越快地過時,特定的經典卻不過時。一個原因是:科學自認為在追求一個可直接確證的真理,因此將語言只當作表達手段,經典卻要憑借語言的時間結構、並通過重塑語言來領會和揭示生存的意義。高科技只有現在時,經典卻是過去與未來的當下交織。科學的重復只是結果的驗證,經典的重復卻要生發。所以,不同於科學,經典不但不力求擺脫自己的特殊身份,要求「統一語言」,平整化語言,反倒只有在自己的獨特語言、文明和生命結構中才成為經典,具備與其他經典傳統打交道的能力和視野。這麽看來,相比於現代科技的工具化,經典是語言化的;相比於現在進行時的口語,經典更傾向於那讓過去(陰)和將來(陽)交織的構象書寫。
經是書,書總在寫,寫總在生,此乃經書書寫的書生意境。書一寫不只是被印刷,哪怕是抄寫、背寫也有自己的生長分櫱。書一寫讓經典和思想有了手感與身命,自成格局,有生成意義的機制,有源頭本身的尊嚴。這樣的書寫自能與它種寫作區分開,也就有了自家的致思書法和筆調意趣。如此看來,書寫不只是寫出已有的什麽,而是隨手去寫,在書中寫,寫中成書。「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易經·系辭上》)。但失言之意乃孤意,失書之言不過是表意之言,往而無返。只有意入言中,言浸於書體,書又得其意境,水墨意氣回環往復,「點畫之間皆有意」(《王右軍自論書》),方成蘊藉結構,陰陽不測而生生不已,「鼓之舞之以盡神」(《易經·系辭上》)。
21世紀的中國,最需要經典的回歸。但這回歸絕不現成。前一個世紀中,經典及其傳統被以一些可怕的罪名——包括「吃人」——流放、戴帽、判死刑,以十字架或其他名義來詛咒,這些都不是文學的虛構。經典的真實回歸,不會出現於自欺欺人的「繁榮」、「盛世」,不會出現於壓抑精神深層創傷的強迫遺忘和輪番炒作。因為這種無罪感、無悲痛、無悔恨、無招魂的重塑金身,只是屍身的水晶棺化和為己所用而已。
「經典與書寫」不反對且有保留地歡迎這種偽作,不僅因為假裝的善待勝過直接的惡殺(假如「假」被意識到了),而且因為在某個層次上,「善者,偽也」(荀子語)真戲有時也可以由假唱開始。但是傾心於經典與書寫的人們是另一種態度。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