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與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聯合編纂百卷本「中國民間傳統工藝技法系列培訓教材」的工作於2005年正式提上議事日程,並於2006年正式實施、2008年推出首批成果。
這項工作基於我在2002年提出的一個基本理念:民間文化、包括民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應該有教育的承擔。對民間文化的教育保護與傳承,應該涵蓋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大領域。它們與生產、生活、生命、法律、學術、產業保護傳承一道,構成民間文化保護傳承的全都內容,並取得國際保護與傳承、國家保護與傳承、民間保護與傳承的方式。
教育保護、傳承的具體內涵是:保護、傳承民間文化的基因、精神、價值觀、技藝、形式;培養民間文化的保護者與傳承人;提煉民間文化保護、傳承的理論與方法;化育民間文化的享受、審美能力。其目的為:喚起全社會的文化自覺,提供文化創新的土壤與條件,弘揚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教育保護、傳承當然離不開教員、教齋、教材。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已經擁有數以萬計優秀會員、數以干計民間工藝大師、數以百計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以及不勝枚舉的民間文化傳習館、研修班、業余學校的情況下,編寫一套具有權威性、體制新、覆蓋廣、高水平的優秀民間工藝技法教材尤顯迫切。質量是教材的生命。這是因為教材不同於一般的讀物,也非資料的匯編。它要集知識性、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為一體,具有客觀、規范、經典等特點。教材的使命,就是載道、釋惑、授業,使學者法理有所本、技藝有所籍、方圓有所據。教材的目的,就是通過教員的詮釋,讓所教授的內容傳承有序,令受業者專業有精進。
編寫這套教材的困難在於它全然不像既有的學校教育那樣既有始白「三倉」到「三百干」的國學教材傳統可供繼承,又有比照西學建立起來的文史理工教材系統提供參照,而是要從科目的選定到體例的設計、編寫者的遴選等都從現實出發、基於實際的需要平地起高樓。如果說,中國正在進入創新型的社會,那麼,從提出理念到實際操作並形成雛形,這套教材都全然原創、開啟山林。譬如說,在教材范圍上,我們從數以千計的中國民間工藝類別中着眼於代表性、經典性、產業性三個原則,鎖定在雕塑、印染、織綉、剪裁、編縫、煅燒、扎結、繪貼等約2
0個門類上,並於其下選項成冊;在教材體例上,我們先敘述淵藪、判清脈絡`介紹特點,再從工具而技巧、由技巧而過程微觀示范,最后作經典作品之鑒賞,力求達到知識、技藝、審美三結合;在行文風格上,做到圖文並茂、示說相依、釋析共舉,集形象、意蘊、情趣於一體;就編者隊伍而言,我們特邀王習三、閻夫立、張寶琳、孔令民等藝高德重的大師主持相關卷本的編寫,以確保這套教材的質量與權威性、影響力。
雖不敢言已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這套教材的確在我國教育史、尤其是在民間工藝傳承史上意義特別。這是因為:(1)中國歷史一貫重經史、輕工商,而本套教材以民間工藝為主體;(2)中國文化歷來尊聖賢、貶民眾,而本套教材所褒揚者乃是普通民眾及其智慧與知識:(3)中國教育長期以官學為中心,而本套教材主要是以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為本;(4)中國民間工藝傳承歷來偏重口傳心授,具有極強的隱秘性,而此套教材致力於將相傳千百年的有關知識、技藝公開化l使任何從學者只要一冊在手、勤學苦練,即能身懷絕技;(5)盡管從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起就曾零星出現過個別民間工藝制作讀本,但像本套教材這樣規模極大、覆蓋面極廣、集合力極強、系統性極彰的民間工藝范本在我國出現尚屬首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