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仿生建築:人造生命時代的新建築領域

新仿生建築:人造生命時代的新建築領域
定價:300
NT $ 300
  • 作者:@何炯德 @編/著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12107873
  • ISBN13:9787112107872
  • 裝訂:193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新仿生建築」是關於當代建築設計里正在浮現的議題,包括互動裝置、編織構成與基因運算,這些剛開始被辨識的主題,在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下逐漸地勾勒自身,歷經當下如「突現」、「自我組織」、「智能材質」、「能動性」以及「編織」等思潮無可避免地激發驅使下,指引出一個建築可以具備響應易變的嶄新向度。
 

目錄

序言
緒論
圈式空間——2012倫敦奧運會館 
單體——配置
移動結構
甲殼空間
互動體
暫生都市主義
變形環境 
建築中的L系統
「我聽說」
 

1997年建築評論家查爾斯·詹克斯應邀作為英國AD雜志1 2 9期的客座主編,該期雜志的序言標題為:「非線性建築:新科學=新建築7」,文中詹克斯簡述了在科學界新的復雜科學(即非線性科學),已經取代了發源於牛頓經典理論的舊的現代線性科學,盡管科學家們對非線性理論還未達成一致的看法,但是,非線性科學所揭示出的關於宇宙的事實讓人類認識到宇宙其實要比牛頓、達爾文及其他人設想的更具活力、更自由、更開放、更具自組織性,接着,文章指出了新的非線性科學在建築界已有相對等的新的建築形式,如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Frank Gehry),辛辛納提阿羅諾夫中心(PeterEisenman),柏林猶太人博物館擴建(Daniel Libeskin):並預言,非線性建築將在復雜科學的引導下,成為下一個千年一場重要的建築運動。盡管1 997年時這一預言不免有點捕風捉影的意味,但1 0多年來以復雜科學為基礎及計算機技術為工具的建築實踐確應驗了他的預言,一場非線性建築的參數化設計運動正在世界范圍內蓬勃展開。

這一運動的最早實踐者應追溯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無紙建築工作室,1 9 94年在伯納德屈米領導下,哥大建築研究生院成立無紙設計工作室,;將研究與教學相結合,首開非線性數字設計領域的先河:1995年格瑞格·林(GregLynn)在《哲學與視覺藝術》雜志上發表《泡狀物》 (Blobs)論文,他把萊布尼茲的單子理論與德勒茲的褶子思想相結合,提出了泡狀物概念——「泡狀物具備了一種不能還原為任何簡單形式或形式組合的連續的復雜性」,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新的運動興起的信號:1 9 97年英國建築聯盟建築學院開設「設計研究」碩士研究生專業(DRL),致力於數字信息及通信系統為基礎的研究性設計探討,2001年該校又增設」涌現技術」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通過兩年的學習研究,學生系統地掌握數字化生成設計中有關涌現理論、復雜性理論和人工智能等知識,並應用計算機程序生成設計;此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學院、奧地利維也納工藝美院建築學院、荷蘭代爾夫特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學院、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建築學院、中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先后也開設相關設計課程或建立研究機構,隨着這些學校教師的流動及學生畢業走向新的單位,數字設計在美國及世界各地建築院校逐步普及,並在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築事務所及青年建築師事務所得到運用。經過10多年的發展,數字建築設計與建造已經成為建築界及社會所關注的一條新的建築道路。

本書收集了9個具有共同特點的設計研究實例,展示了這一領域一種思想傾向,這就是設計主體與環境具有互動性的「應答式」數字設計。在這些設計中,建築體對於環境信息的刺激可發生能動反應以適應環境,它們主要是通過姿態的變化來實現適應的,姿態之所以能發生變動,是因為它們本身是通過某種規則自組織而生成的,當接收到環境刺激后,規則密碼被改寫而導致外形變動,或者連接單體的構造節點按預設的方式異位而導致整體外形變化。這一特性按作者的說法稱之為「回應活性」,較生動准確地概述了這一設計傾向的特點。

這類有生命活性的建築從形態的生成到構件的生產再到建築主體的運轉,哪個環節都離不開計算機技術,其自組織式的形態生成要依靠計算機算法及程序,構件的生產要依靠軟件及數控設備,主體的運轉更要依靠過程控制,因而沒有數字技術在設計上的運用是不可想象的,可見時代新技術帶來了這樣有生命的建築。

事實上,這種有生命的建築體是人類長久以來所夢寐以求的,因為建築發展到今天在滿足了人類舒適生存的要求的同時,也使人與自然越來越遠,建築成為阻隔人類與大自然接近的障礙,因而,自從建築設計成為現代社會獨立的職業以來,建築師就從未停止過探索;將建築與自然結合的設計方法,從賴特的有機建築,到布魯斯,高夫的連續的有機形象,到當代巴特·普林斯、崔悅君、甘特·杜麥尼格的生物形態及性能模仿,均反映了建築師的自然化設計傾向,他們試圖;將居住在建築內的人與自然環境重新聯系起來。但是,直到今天數字時代,人們才看到真正的希望。

盡管這九個作品還只是電腦中的設計,但其思想邏輯以及理性方法在理論上已證明這類建築的可實施性,我們沒有理由不為此而歡呼人類建築的進步。作者敏銳地收集歸類了這一設計傾向,並在這種設計思想剛剛在世界建築界蔓延的時候,以中文集結出版,這將對中文世界內這一建築的發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