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谷在周刊工作期間的作品選輯出版,首先想到的是祝賀。
15年前,當三聯書店籌辦一份周刊時,曾經吸引了京城新聞界的不少俊杰,可以說是風雲際會。總因緣分未到,粟散離合,氣象萬千,相信年歲稍長的文化人士會有記憶。1996年《三聯生活周刊》方能正常出版運作,名口周刊,實際上只是半月出刊一冊。如何組織有特色的新聞性報道,始終是主事者面對的一大難題。
周刊剛剛創辦,鴻谷就已經為刊物撰稿了。他在《長江日報》的同事王鋒,此時正在周刊工作,鴻谷就被網羅進來。他為周刊寫的第一篇稿子,題為《滅頂之災,不可思議》,講的是當時湖北一個農民“顱骨自爆”案的討論,發表在《三聯生活周刊》1995年第4期。以後,他不斷為刊物供稿,題材涉及醫療、教育、婦女保護、兒童成長等社會公共生活的各個領域。所以到20o0年底周刊改版時,他的正式加盟,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再以後,鴻谷的作品就與《三聯生活周刊》緊密相連,他也逐漸擔負起刊物新聞性報道的策劃和組織工作。鴻谷的到來,為周刊新聞報道的加強,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他的創遣性勞動,已經融進刊物自身新聞報道標準和風格的塑造。
由于工作關系,我可以在第一時間閱讀鴻谷的作品。它們常常使我驚喜。構思一個視角獨到的故事,以綿密的邏輯和平實的白描文字娓娓道來,是鴻谷新聞寫作的特征。隱藏其後的,則是艱辛的采訪和完備的案頭資料工作,以及對立意和切入點的深人開掘。注些新聞故事,每每成為周刊奉獻給讀者的美餐,真好評和影響,不必在此絮叨。幾年來,與鴻谷的日常接觸和交談閑聊中,給我即象深刻的,是他相當可觀的閱讀量,是他不滿足于自己固有的觀念或想法,總想有點新的追求。我以為,勤于學習,敏于思考,擅于總結,是鴻谷能夠不斷超越自我的內在原因。書中收人的一些案例分析和理論方法的歸納提煉,可以看作這種努力的記錄。鴻谷把記者的動力概括為“好奇心”,換句話說,就是面對社會生活紛紜繁復的現象,不斷探索真相,探求新知,盡可能為讀者提供完整準確的資訊。這是一種職業精神,也是一種專業態度。
我雖然從事編輯工作已有30多年,但對編刊的實際操作,還只是個門外漢。自從1995年7月到周刊工作以後,心里想的就是如何搭建一個平台,讓大家能夠自由自在地施展身手才華。因為書刊的核心創造力,就是編輯記者的智慧和才能。十幾年過去了,周刊在朱偉領導下的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成長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刊物。最為可喜的,是伴隨著周刊的發展,我們的編輯記者隊伍日益成熟,而鴻谷就是其中成繢比較突出的一位。適逕“三聯生活周刊文叢”出版,我希望鴻谷今後能夠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希望能夠在“文叢”中看到更多周刊同事的名字。
2008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