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技術建構共同體?:從英尼斯到麥克盧漢

傳播技術建構共同體?:從英尼斯到麥克盧漢
定價:156
NT $ 136
  • 作者:李潔
  •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11353105
  • ISBN13:9787811353105
  • 裝訂:182頁 / 24 x 19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對英尼斯和麥克盧漢思想形成的方方面面進行了較為完整的展現,並在此基礎上梳理歸納了兩人的基本觀點及其意義。

全書共分五章,內容包括傳播技術建構共同體:解讀英尼斯、麥克盧漢的新視角;「技術民族主義」——加拿大國家歷史與社會文化中的傳播技術思想;英尼斯:政治經濟學視野中的傳播研究;麥克盧漢: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傳播研究;從英尼斯到麥克盧漢:作為文化的傳播技術。


作者簡介:李潔,1978年生,湖南懷化人,華東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復旦大學傳播學博士,在《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現代傳播》、《求索》、《世界民族》、《暨南學報》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並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參與教育部重大項目、上海市社科基金等多項課題。主要研究方向為傳播技術與文化、西方傳播理論。
 

目錄

總序

緒論
第一章 傳播技術建構共同體:解讀英尼斯、麥克盧漢的新視角
第一節 英尼斯、麥克盧漢生平簡介
第二節 文獻綜述
第三節 英尼斯、麥克盧漢技術思想研究的新視角
第二章 「技術民族主義」——加拿大國家歷史與社會文化中的傳播技術思想
第一節 傳播技術締造的國家
第二節 追尋中的「加拿大共同體」——「一戰」後加拿大社會狀況與學術思潮
第三節 加拿大技術文化的悖論
第四節 傳播技術與民族共同體:抹殺?超越?
第三章 英尼斯:政治經濟學視野中的傳播研究
第一節 媒介與坍塌的民主共同體——英尼斯的傳播思想
第二節 權力的技術——從經濟史研究到傳播研究
第三節 傳播研究中的制度主義方法論
第四節 追尋西方文明變更的軌跡——20世紀文明史研究譜系中的英尼斯
第五節 借學術之手,補文化之天——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英尼斯
第四章 麥克盧漢: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傳播研究
第一節 媒介與重建的心理共同體——麥克盧漢傳播思想
第二節 語言達成交流夢——語言與文學批評中的媒介思想
第三節 控制心靈的媒介——麥克盧漢的廣告研究
第四節 媒介技術的烏托邦——麥克盧漢與美國技術思想
第五節 完美媒介與宗教共同體理想——作為天主教徒的麥克盧漢
第五章 從英尼斯到麥克盧漢:作為文化的傳播技術
第一節 摧毀共同體VS重建共同體——英尼斯、麥克盧漢技術與共同體思想辨析
第二節 傳播學脈絡中的英尼斯與麥克盧漢
第三節 「文化決定論」與「技術決定論」——英尼斯、麥克盧漢研究取向的學術史辨析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當初與李潔商定做這樣一篇博士論文,固然與之興趣有關。她原本有中文背景,好像不做點與文化一類相關的東西難顯所長,同時也可以耍一下文墨才情,做導師抽自不可拂她所好。更重要的則是我們共同對這樣的一個問題有強烈好奇心:為什麼綠英尼斯、麥克盧漢這樣的學者是出在加拿大而不是其他什麼地方?這卞批學者之間又有何異同?

這就必然牽涉到慣有的生平背景,可是我希望她更多是遵循曼海姆的「思想的社會學概念」路徑,來「理解具體社會一歷史情況背景下的思想」,盡量展現其外在內在的不同面向,並由此發現思想如何為「社會中正在成長的事實所預先限定」,同時,思想又是如何試圖在繼承中創新,以應對新的變化和挑戰,切忌化約為因果式的「決定一反應」。李潔自己在論文中聲稱的「知識社會學」取向,即此之謂。

就現在論文看,李潔還是比較好地貫徹了這一研究宗旨,至少對於英尼斯、麥克盧漢思想形成的方方面面,有了較為完整的展現,並在這個基礎上,梳理歸納了兩人的基本觀點及其意義。可以這樣說,這是目前國內關於英尼斯和麥克盧漢研究最為系統和深入的。我深知她為此付出的艱辛。寫作過程不談,單是資料的尋找和文章框架、綱目的構思,就攪得她寢食難安。記得預答辯時,由於長時伏案導致腰椎間盤突出,她是被攙扶着一步一挪而來,就是那樣,仍然沒能躲過我對她論文的橫槍豎炮,事后她是眼含淚花起身的。雖然我裝作看不見,但心里也是打翻了五味瓶。不是不知道她已付出的努力,也不是不理解她身上的病痛,只是學術歸學術,身體歸身體,不能串在一起。就她而言,博士論文既是學生時代的終結卻又是學術生涯的起點,寫作過程中的要求將對其往后起到決定性影響,容不得馬虎。從長計議,不狠狠心又能如何?

作為論文最早的一個閱讀者,我在李潔論文中已是受益頗多,尤其是對加拿大與英尼斯他們研究和思想的關系,比之過去有了更為切實的理解與把社E。瑪麗·維龐德(Mary Vipond)曾這樣說道,加拿大不是一個出於民族主義理由而創立的國家實體,其聯邦體系十分松散,是一個「不易確認、不易管理也不易想象的國家」,於是永不停息地尋找自身特征,成為其一條「文化主線」。「加拿大的政治家、學者、詩人甚至包括企業家們持續不斷地、有時幾近絕望地尋找加拿大人共同的紐帶」,從而共同建構了這樣的一種思想或者說是神話:「加拿大是一個建立於並且仍將依賴於傳播媒介和傳播技術的國家。」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強盛,此種傳播與民族想象的構建,又與如何抵制美國影響的民族主義結合一起。由此,一種「加拿大式的技術偏愛主義」,貫阝相信傳播技術的神奇力量可以創造和保衛這個國家,就這樣居於其整個改治和文化思想的中心。傳播技術之所以成為英尼斯和麥克盧漢關注的首要問題,擺在這樣的線索中也就不難理解了,盡管二人切人的角度乃至對技術的看法,有着巨大的差異。李潔以「共同體」作為文章落點,也是出於這樣的理解和考慮。

於是,不免就聯想到了格爾茲的「地方性知識」。格爾茲認為,法律是一種地方性知識,這不僅指其有特定的「空間、時間、階級和各種問題,而且也指特色,即把對所發生的事件的本地認識與對可能發生的事件的本地想象聯系在一起」。在這樣的「本地認識」和「本地想象」的交織中,法律就不可能是一種冷冰冰沒有區別而且標准化的「機敏的手段」,相反,「乃是一種賦予特定地方的特定事務以特定意義的方式」。在這里倒不是要借用這一概念進一步辨析英尼斯和麥克盧漢傳播研究及其思想所具有的那種地方特色,這在李潔論文中已占有不少篇幅,依照麥克盧汊概括。是「在歷史和經驗的背景中根據新的信息時代精神去尋求模式」。這雖然說的是莫尼斯,他本人又何嘗不是如此?由地方性知識勾起的是另一個問題,即我們的傳播研究又該如何建構自己的「地方性知識」?

我不打算在這里對迄今為止的「傳播學本土化」作全面反思和評價,雖然在我看來這已是刻不容鍰:與英尼斯們的研究及「地方性知識」相關,只想提出一點,所謂的「本土化」絕不是功能觀層面上的概念、行為或者效果歸類,而傳播學的本土化恰恰掉人了這樣的泥沼還不自知。憑借「傳播」一詞去尋找古代文化中的「傳看」,或者搬用西方(主要是美圉)的已有理論,來分析驗證中國,實際就是以中國詢現實來驗證西方理論的適用性,大致就是其基本表現。從中國傳播學本土化的路數蓄,缺少的正是格爾茲所說的「本地認識」和「本地想象」,甚至忘記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朴素的道理。既然如此,根本不能深人到歷史與現實的內在機理,發現並闡釋其意義,導致「傳播」研究成為既無歷史縱深感又缺乏文化現實感的援念、詞語及其方法的操演也就在所難免。在這個意義上看,李潔論文中所展現和揭示的是英尼斯和麥克盧漢,可對於我們現實的傳播研究,實在有其重要的啟示意義。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若從治學角度,似還應加上思考到老。因此,任何文章或專著,都只是代表一個階段性的水平和能力,總是帶着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不可能十全十美。就現在看來,李潔論文中的不足也是難掩眼目的。比如整個邏輯主線略有點彎扭,對於麥克盧漢的分析稍顯薄弱,最后的總結概括理論高度不足等等。好在李潔有優勢,年輕聰明有悟性,又具備了現在這樣的基礎,只要沉潛下去,多加蘑煉,將來肯定能寫出更好的東西,無論是繼續現有的課題還是另轉陣地。我對年輕學者們的「年輕」很是羨慕甚至有無可奈何的「妒嫉」,因而對於他們的以后也總是充滿很多的期望和期待。對李潔當然更是如此。

黃旦
2009年6月19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