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書收錄了語言學和文獻學方面的文章二十五篇,包括漢字考釋三篇、語詞考釋八篇、論孟研究三篇、老庄研究五篇、揚雄研究六篇。這些文章都寫於2006年以前,其中絕大多數曾經發表過,這次選人時有的作了修改。
按理說,像我這樣年紀的人是沒有資格出版學術論文集的,更何況還是關於古漢語和古文獻的。編選個人學術文集的目的:一是期盼能夠得到學界師友的集中批評;一是亟須回顧總結一下讀書思考過程中的種種經驗教訓,以便今后更好地為人為學。這樣想着,內心不再惶恐,反而覺得充實和溫暖起來,學習生活里的點點滴滴,前輩師長的諄諄教誨,時時縈繞在腦際……
目錄
自序
釋「庸」
釋「毒」
說「田」
「民主」原始
「文書」考原
「藏之名山」補正
「實事求是」補說
《關雎》「流」義補
《觸龍說趙太后》札記
《日出入》「泊如四海之池」辨正
《蜀相》「頻煩」辨正
《論語》「中庸」考辨
「彬彬」音義考
「君子遠庖廚」義辨
《老子》十一章「當」義考
《老子》二十五章校讀
《老子》八十章考辨
庄子人生哲學中的「古之真人」
庄子社會理想中的「至德之世」
《太玄》的撰著旨趣及核心范疇
《法言》尊聖崇經的尚古精神
揚雄的歷史哲學和政治主張
揚雄的辭賦創作及文學思想
揚雄至京、待詔、奏賦、除郎的年代問題
揚雄年譜考訂
釋「庸」
釋「毒」
說「田」
「民主」原始
「文書」考原
「藏之名山」補正
「實事求是」補說
《關雎》「流」義補
《觸龍說趙太后》札記
《日出入》「泊如四海之池」辨正
《蜀相》「頻煩」辨正
《論語》「中庸」考辨
「彬彬」音義考
「君子遠庖廚」義辨
《老子》十一章「當」義考
《老子》二十五章校讀
《老子》八十章考辨
庄子人生哲學中的「古之真人」
庄子社會理想中的「至德之世」
《太玄》的撰著旨趣及核心范疇
《法言》尊聖崇經的尚古精神
揚雄的歷史哲學和政治主張
揚雄的辭賦創作及文學思想
揚雄至京、待詔、奏賦、除郎的年代問題
揚雄年譜考訂
序
這本小書收錄了語言學和文獻學方面的文章二十五篇,包括漢字考釋三篇、語詞考釋八篇、論孟研究三篇、老庄研究五篇、揚雄研究六篇。這些文章都寫於2006年以前,其中絕大多數曾經發表過,這次選人時有的作了修改。
按理說,像我這樣年紀的人是沒有資格出版學術論文集的,更何況還是關於古漢語和古文獻的。編選個人學術文集的目的:一是期盼能夠得到學界師友的集中批評;一是亟須回顧總結一下讀書思考過程中的種種經驗教訓,以便今后更好地為人為學。這樣想着,內心不再惶恐,反而覺得充實和溫暖起來,學習生活里的點點滴滴,前輩師長的諄諄教誨,時時縈繞在腦際……
我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進大學的,讀的是中文師范專業。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可我們那時候的精神着實有些苦悶。何以解憂?唯有讀書。中文專業書籍多,初讀時很雜,沒什麼系統。后來一頭扎進了「三古」(古漢語、古文學、古文獻),才慢慢地有了條理,也漸漸地有了問題意識。
至今仍困擾着我的一個學術難題是關於「中庸」的意義。雖屬「蚍蜉撼大樹」,但我始終堅持着,不願放棄。大學的最后兩年,我幾乎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這個問題的鑽研上,直到畢業回鄉教書才宣告中斷。一年后,我考取了先秦兩漢文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經常到鄰近的古籍所去旁聽古文字學類課程,於是開始嘗試解釋「庸」字。對於一個知識積累極其薄弱的初學者來說,考釋「庸」字的難度可想而知。雖感力不從心,卻也欲罷不能。初稿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吳振武先生的批評指正。蕭兵先生也給予熱情鼓勵,在他的專著《中庸的文化省察》里加以引用。后來《古文字詁林》還將它作為代表性研究成果收錄。
如果說《釋「庸」》還有一點可取,就是首次提出庸字所從之「庚」與「虞」在字形上的關聯。至於「庚源枸虞說」能否成立以及「庸器在青銅禮樂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等問題,尚有待在《說「庚」》一文中繼續探討。從這個意義上講,那篇試圖探討《論語》「中庸」要義的考辨文章,其結論顯然為時過早,多少有點主觀臆斷了吧。這是年少為文難免會犯的毛病,也是應該認真汲取的教訓。
漢字是以義為內核的形義或音義結合體。考釋漢字,除了分析字形和字音,還必須從歷史文獻、禮儀制度、民俗心理等多層次、多角度地發掘和提煉其文化內涵。《說「田」》一文的寫作,正是積極嘗試運用這種所謂「漢字考釋與還原法」的產物。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時,學報編輯刪掉了第一部分《對諸家釋「田」的再認識》,將文章標題改為《從「田」字看初民的宗教崇拜——兼論伏羲、后稷、黃帝的神話形象與歷史地位》,現在收入本書,重新恢復其原貌。關於田字構形及象義,我的初步結論是:「田」非象形字,而是一個指事兼會意字。田字的由來與「雷神」之語義密切相關,反映了初民生殖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不過,有關田字所從之十字圖形和「形」花紋的神秘意義,至今仍是一個難解的謎團。
《說「田」》定稿於杭州讀博期間,當時古籍所舉辦了一次古漢語與古文獻國際學術會議,我帶着文稿請教王寧先生,有幸得到了她近兩個小時的悉心指點。至今回憶,依然非常感動。后來每次聆聽教誨,要言不煩,發蒙啟昧,總是獲益良多。如先生要求認真研究《說文》,指出應在篇章語用和訓詁學理論上下功夫,並舉例說明「競」字的本質內涵和語境意義,讓我深深體會到詞義研究的着力點;她又提醒「要對詞匯意義貯存人文內容的方式和規律作些更深入的理論探討」更是一語中的,將我從漢字文化研究的岐路上牽引回頭。
……
按理說,像我這樣年紀的人是沒有資格出版學術論文集的,更何況還是關於古漢語和古文獻的。編選個人學術文集的目的:一是期盼能夠得到學界師友的集中批評;一是亟須回顧總結一下讀書思考過程中的種種經驗教訓,以便今后更好地為人為學。這樣想着,內心不再惶恐,反而覺得充實和溫暖起來,學習生活里的點點滴滴,前輩師長的諄諄教誨,時時縈繞在腦際……
我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進大學的,讀的是中文師范專業。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可我們那時候的精神着實有些苦悶。何以解憂?唯有讀書。中文專業書籍多,初讀時很雜,沒什麼系統。后來一頭扎進了「三古」(古漢語、古文學、古文獻),才慢慢地有了條理,也漸漸地有了問題意識。
至今仍困擾着我的一個學術難題是關於「中庸」的意義。雖屬「蚍蜉撼大樹」,但我始終堅持着,不願放棄。大學的最后兩年,我幾乎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這個問題的鑽研上,直到畢業回鄉教書才宣告中斷。一年后,我考取了先秦兩漢文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經常到鄰近的古籍所去旁聽古文字學類課程,於是開始嘗試解釋「庸」字。對於一個知識積累極其薄弱的初學者來說,考釋「庸」字的難度可想而知。雖感力不從心,卻也欲罷不能。初稿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吳振武先生的批評指正。蕭兵先生也給予熱情鼓勵,在他的專著《中庸的文化省察》里加以引用。后來《古文字詁林》還將它作為代表性研究成果收錄。
如果說《釋「庸」》還有一點可取,就是首次提出庸字所從之「庚」與「虞」在字形上的關聯。至於「庚源枸虞說」能否成立以及「庸器在青銅禮樂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等問題,尚有待在《說「庚」》一文中繼續探討。從這個意義上講,那篇試圖探討《論語》「中庸」要義的考辨文章,其結論顯然為時過早,多少有點主觀臆斷了吧。這是年少為文難免會犯的毛病,也是應該認真汲取的教訓。
漢字是以義為內核的形義或音義結合體。考釋漢字,除了分析字形和字音,還必須從歷史文獻、禮儀制度、民俗心理等多層次、多角度地發掘和提煉其文化內涵。《說「田」》一文的寫作,正是積極嘗試運用這種所謂「漢字考釋與還原法」的產物。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時,學報編輯刪掉了第一部分《對諸家釋「田」的再認識》,將文章標題改為《從「田」字看初民的宗教崇拜——兼論伏羲、后稷、黃帝的神話形象與歷史地位》,現在收入本書,重新恢復其原貌。關於田字構形及象義,我的初步結論是:「田」非象形字,而是一個指事兼會意字。田字的由來與「雷神」之語義密切相關,反映了初民生殖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不過,有關田字所從之十字圖形和「形」花紋的神秘意義,至今仍是一個難解的謎團。
《說「田」》定稿於杭州讀博期間,當時古籍所舉辦了一次古漢語與古文獻國際學術會議,我帶着文稿請教王寧先生,有幸得到了她近兩個小時的悉心指點。至今回憶,依然非常感動。后來每次聆聽教誨,要言不煩,發蒙啟昧,總是獲益良多。如先生要求認真研究《說文》,指出應在篇章語用和訓詁學理論上下功夫,並舉例說明「競」字的本質內涵和語境意義,讓我深深體會到詞義研究的着力點;她又提醒「要對詞匯意義貯存人文內容的方式和規律作些更深入的理論探討」更是一語中的,將我從漢字文化研究的岐路上牽引回頭。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