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瀏覽西方歷史上關于幸福、德性或正義的有影響力的觀點時,我們會發現,一些最偉大的西方思想家認為,幸福的生活就是有德性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卻不同意這一觀點。這可能反映出在我們的一些特定的欲望之間存在著一個深刻的張力,包括名聲、財富、性以及對美好的追求;而有些時候,我們對于美好的欲望被更多自私自利的欲望所壓倒。如果幸福包括對欲望的滿足,那麼我們最深的幸福是滿足自私自利的欲望還是滿足美好的欲望呢?
柏拉圖筆下最偉大的智者之一——特拉西馬庫斯認為,堅信正義實際上是對渴望權力、財富、快樂的人們追求幸福的一個阻礙。如果承認他的這種關于人性的觀點,那麼道德習俗就會被認為是對人類自我實現的障礙。他提出,如果我們可以擺脫不正義,就會得到幸福。柏拉圖的《理想國》就是一個作為反對並挑戰特拉西馬庫斯對道德和幸福憤世嫉俗的有力論證︰為了獲得幸福我們應該如何生活?
在我們掌握柏拉圖的思想之前,首先要理解兩個關鍵的希臘術語。柏拉圖(公元前427-347),正如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一樣,是一個倫理學上的幸福論者。Eudaimonia這個術語在英語里被譯為“幸福”,後被譯為人類的繁榮或實現人類自身官能,甚至是內在的安寧,從而達到一種生命圓滿的狀態。只有當一個人的所有本性都被適時地展現出來時,才能夠達到eudaimon,ia的狀態。根據柏拉圖所論,讓eudaimonia得以實現的是dikaiosune,而dikaiosune通常被譯為“正義”,這意味著要做一個正義的人,就要擁有正義的品格,即要“正直”。對柏拉圖而言,eudaimonia就是dikaiosune,即幸福(人類的完滿)就是正義。只有當一個人靈魂的各個部分被正確地安排是才是正直的︰當理性控制激情,激情支持理性,而欲望也同樣接受這兩者的安排。一個正直的人的靈魂是健康的、完整的,是可以充分發揮其自身作用並最終得以實現的,其各個部分在運作過程中都存在著一種心理上的和諧,也正因為靈魂的各個部分都在理性的指導下得以和諧、適時地展現其自身作用,一個人才能夠得以長遠且繁榮地發展。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同意柏拉圖的觀點,即幸福的人生是有道德的人生,這樣的人生包含著對于理性的運用。我們最終都是幸福的追求者,因此,幸福是所有人類活動被指向的終極目標。關于這個目標的知識可以幫助指導我們的生活。但是,當我們都同意幸福是最高的“善”時,我們對于幸福是什麼卻難以達成一致。亞里士多德拒絕把快樂、榮譽和財富作為通往幸福道路的途徑,但卻通過人類特殊或獨特的官能來分辨人類幸福的本質。這個獨特的人類官能就是理性。因此,對人類而言,幸福存在于對理性卓越地運用之中,也就是一種有德性的活動。這是所有其他目的應該最終被導向的目的或目標。那麼根據亞里士多德所論,怎樣才能獲得德性呢?簡言之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通過做有道德的活動使自己成為有道德的人,通過不斷地重復,德性就變成了一種習慣,繼而變成了品格的一部分。
在亞里士多德關于道德的見解中有很多值得贊譽的部分,當然也有一些斷言應該拒絕。例如,亞里士多德說,一個人除非緩慢且高昂地步行,優雅且紳士地談吐,出身顯赫且擁有一定財富,否則就不會幸福,且只有男人,自由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他把女人和奴隸排除在獲得幸福的名單之外。可見,亞里士多德贊同那種蔑視“低一級”人類的德性。耶穌則對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觀給予了一個極低的評價,他謙虛地把自己看成一個奴隸,並將自己的死作為最高的獻祭獻給那些他所服務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