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科學的不朽榮譽,在於它通過人類心靈的作用,克服了人們在自己面前和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一日一篇科普速讀:像科學家一樣思考(1)》原書名《科學的力量》獲2009年4月份國家圖書館中文圖書借閱排行榜「No.1」。
科學家推薦的二十世紀100部科普佳作。
《一日一篇科普速讀:像科學家一樣思考(1)》主編為北京著名高等學府的教授,長期致力於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科學人文精神的傳播。
目錄
科學綜論篇
珂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
阿西莫夫:《新疆域》
吳大猷:《吳大猷科學哲學文集》
羅素:《人類的知識》
王梓坤:《科學發現縱橫談》
房龍:《人類的故事》
戈爾勃夫斯基:《人類文明之謎》
霍根:《科學的終結——在科學時代的暮色中審視知識的限度》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晚年文集》
奈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維——科技與人性意義的追尋》
葉至善:《科普雜拌兒》
布爾斯廷:《發現者》
阿貝爾等:《科學與怪異》
薩根:《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照亮黑暗的蠟燭》
何祚庥:《偽科學——科學肌體上的癌細胞》
《十萬個為什麽》(新世紀版)
德博諾:《發明的故事》
霍金等:《未來的魅力》
托默:《科學幻象——生活中科學符號與文化意義》
澤伊:《擒獲未來——21世紀的科技與人類生活》
吳季松:《21世紀社會的新趨勢——知識經濟》
吳國盛:《科學的歷程》
葉永烈:《科學王國漫步》
古爾德:《追問千禧年——世紀末的理性探索》
物理學篇
愛因斯坦:《物理學的進化》
霍金:《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
蓋莫夫:《物理世界奇遇記》
楊振寧:《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普利高津:《確定性的終結——時間、混沌與新自然法則》
別萊利曼:《趣味物理學》
維列茨基:《金屬王國傳奇》
格萊克:《混沌——開創新科學》
阿·熱:《可怕的對稱——現代物理學中美的探索》
布里格斯等:《湍鑒——混沌理論與整體性科學導引》
板倉聖宣:《科學並不神秘》
錢三強:《錢三強科普著作選集》
化學篇
霍夫曼:《相同與不同》
法拉第等:《聖誕科學講座——蠟燭和肥皂泡的故事》
費爾斯曼:《趣味地球化學》
卡遜:《寂靜的春天》
巴戈特:《完美的對稱——富勒烯的意外發現》
數學篇
亞歷山大洛夫:《數學——它的內容、方法和意義》
華羅庚:《華羅庚科普著作選集》
加德納:《啊哈!靈機一動》
斯圖爾特:《上帝擲骰子嗎——混沌之數學》
施坦豪斯:《數學萬花鏡》
蓋莫夫:《從一到無窮大——科學中的事實和臆測》
姜伯駒:《一筆畫和郵遞路線問題》
姜伯駒:《繩圈的數學》
珂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
阿西莫夫:《新疆域》
吳大猷:《吳大猷科學哲學文集》
羅素:《人類的知識》
王梓坤:《科學發現縱橫談》
房龍:《人類的故事》
戈爾勃夫斯基:《人類文明之謎》
霍根:《科學的終結——在科學時代的暮色中審視知識的限度》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晚年文集》
奈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維——科技與人性意義的追尋》
葉至善:《科普雜拌兒》
布爾斯廷:《發現者》
阿貝爾等:《科學與怪異》
薩根:《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照亮黑暗的蠟燭》
何祚庥:《偽科學——科學肌體上的癌細胞》
《十萬個為什麽》(新世紀版)
德博諾:《發明的故事》
霍金等:《未來的魅力》
托默:《科學幻象——生活中科學符號與文化意義》
澤伊:《擒獲未來——21世紀的科技與人類生活》
吳季松:《21世紀社會的新趨勢——知識經濟》
吳國盛:《科學的歷程》
葉永烈:《科學王國漫步》
古爾德:《追問千禧年——世紀末的理性探索》
物理學篇
愛因斯坦:《物理學的進化》
霍金:《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
蓋莫夫:《物理世界奇遇記》
楊振寧:《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普利高津:《確定性的終結——時間、混沌與新自然法則》
別萊利曼:《趣味物理學》
維列茨基:《金屬王國傳奇》
格萊克:《混沌——開創新科學》
阿·熱:《可怕的對稱——現代物理學中美的探索》
布里格斯等:《湍鑒——混沌理論與整體性科學導引》
板倉聖宣:《科學並不神秘》
錢三強:《錢三強科普著作選集》
化學篇
霍夫曼:《相同與不同》
法拉第等:《聖誕科學講座——蠟燭和肥皂泡的故事》
費爾斯曼:《趣味地球化學》
卡遜:《寂靜的春天》
巴戈特:《完美的對稱——富勒烯的意外發現》
數學篇
亞歷山大洛夫:《數學——它的內容、方法和意義》
華羅庚:《華羅庚科普著作選集》
加德納:《啊哈!靈機一動》
斯圖爾特:《上帝擲骰子嗎——混沌之數學》
施坦豪斯:《數學萬花鏡》
蓋莫夫:《從一到無窮大——科學中的事實和臆測》
姜伯駒:《一筆畫和郵遞路線問題》
姜伯駒:《繩圈的數學》
序
三百年前,英國偉大的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告訴人們:「知識就是力量」。三百年后,中國偉大的政治家鄧小平告訴人們:「科學就是第一生產力」。在三百年的時光流逝之中,科學創造和科學精神以其生生不息的能量一再地證明着這兩個偉大的命題。
《科學的力量——科學家推薦的二十世紀科普佳作》的創意由來已久,它既是一時之靈感,又是長期思考的結果。我們是大學教師、中學教師和科研人員,我們也是孩子們的母親和父親。在孩子們的幼年和童年時代,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恐懼」的記憶,那就是陪同他們去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自然博物館去參觀。之所以「恐懼」,倒不是沒有時間或者是要因此而勞動筋骨,實在是因為要「勞心費神」。在孩子們眼里,爸爸媽媽是任何道理和知識都清楚明了的。其實,有些時候,對於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做父母的也難免尷尬難答。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我們的人文學科背景所限,而是我們確確實實地與我們的孩子在同步接受着新的科學知識,在這方面,我們並不比他們先知。我想,中國的年輕一代父母們,與我是有同感的。如何在孩子們中普及科學知識?如何也為孩子的家長們補充新知識?如何把枯燥難懂的科學著作通俗地介紹給讀者?這是我一直考慮的問題;因此,當我拿到2000年12月18日的《北京青年報》,看到科學家推薦的中外科普佳作時,我感覺:我的答案找到了,我決定主編《科學的力量——科學家推薦的二十世紀科普佳作》。
2001年3月,由團結出版社精心設計印制的《科學的力量一一科學家推薦的二十世紀科普佳作》甫一上市,就獲得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在當年的幾次全國圖書訂貨會上,這本書受到各地銷售商的青睞,在隨后數年的圖書銷售中,這本書也取得了很好的業績。當時光流轉8年之后,我欣喜地發現,本書仍然列國家圖書館2009年4月份同類圖書借閱率第一名。
這是廣大讀者對本書的最大嘉獎,而且極可能是無數個小讀者和他們的父母以自己的「借閱之手」為本書投出的鄭重一票。
大凡熱愛自己職業的人,都有一個與職業相關的夢想。對於長期從事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研究的人來說,他們的夢想就是自己埋頭數月、編輯出來的書籍能成為圖書市場上的暢銷品,甚至再創造出新的「洛陽紙貴」的神話來。那種感覺完全是農民般豐收后的喜悅,那是讀者給你頒發的無形勛章。對於我來說,大學畢業后正式走上專業研究道路,於今已逾十余年,個中甘苦自不待言,惟有這個夢想一直縈繞於心中。
《科學的力量——科學推薦的二十世紀科普佳作》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實現了這個夢想。
發表在大洋網,大洋書城上題為《誘人開卷之作——》的書評中這樣寫到:「科學的力量不僅在於對社會文明發展的無與倫比的推動,還在於科學創造本身對自然規律探索追求過程中的神奇的魅力。除了專業寫作,由於知識的層面層次或其它的原因,對於科學定律我們高山仰止,但人們基於自己的有限知識背景又總是千方百計接近科學。科普著作就是我們接近科學的最簡捷便當的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必須普及而且也能普及。事實上,通過無數個不辭辛苦的科普作家的努力,我們正一步一步接近科學。」( http://bookcity. dayoo. com/node一6/node一17/2001/11/29/10069632002541. shtml)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就是本書出版之際,另一本同名著作,即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著名科學學和唯物辯證法學家龔育之先生也出版了《科學的力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一書。該書內容包括談中國自然辯證法走過的路、談與自然辯證法不解的緣、在自然辯證法的視野中等等。德高望重的龔育之先生在書中強調:「人生要有追求。我追求科學,追求革命。科學是革命的力量,革命要根據於科學」。2005年科學出版社也出版了同名之作《科學的力量》,書中收錄了中國科學院聘請的世界一流的科學大師、學術巨匠針對當今重大科學事件及熱點問題所做的報告或演講。
看到這樣消息,我們頓生榮幸和欣喜之感。「科學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啊!它對我們這個變動着的社會的影響是無以比擬的。
因此,在本書第一版出版8年之后,在出版社領導和責任編輯唐立馨女士的建議下,我們對原書做了較大的調整,增刪了部分篇章,對書的體例做一些改動,使其更適合青少年朋友的閱讀習慣,以一日一讀、每讀一篇的方式提供給大家,而最終的成果即是大家手中的《一日一篇科普速讀——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在新版中,我們堅持這樣的編寫原則。第一,將科學家推薦的一百部二十世紀著名的科普著作集於兩部書,它是國內外著名科學家及其著作介紹的袖珍本。二是兩部書在手,知識全有。本書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工程技術信息科學等各類學科。三是用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語言將科學家的生平、成書背景、經典實驗、主要影響作了極其精練地描述,真正起來「寓教於樂」的功能。
學習科學家的創造思維,體驗科學家的不凡人生,陶冶科學家的精神世界,讓我們在未來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吧。
主編 張建華
2009年11月18日於北京
《科學的力量——科學家推薦的二十世紀科普佳作》的創意由來已久,它既是一時之靈感,又是長期思考的結果。我們是大學教師、中學教師和科研人員,我們也是孩子們的母親和父親。在孩子們的幼年和童年時代,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恐懼」的記憶,那就是陪同他們去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自然博物館去參觀。之所以「恐懼」,倒不是沒有時間或者是要因此而勞動筋骨,實在是因為要「勞心費神」。在孩子們眼里,爸爸媽媽是任何道理和知識都清楚明了的。其實,有些時候,對於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做父母的也難免尷尬難答。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我們的人文學科背景所限,而是我們確確實實地與我們的孩子在同步接受着新的科學知識,在這方面,我們並不比他們先知。我想,中國的年輕一代父母們,與我是有同感的。如何在孩子們中普及科學知識?如何也為孩子的家長們補充新知識?如何把枯燥難懂的科學著作通俗地介紹給讀者?這是我一直考慮的問題;因此,當我拿到2000年12月18日的《北京青年報》,看到科學家推薦的中外科普佳作時,我感覺:我的答案找到了,我決定主編《科學的力量——科學家推薦的二十世紀科普佳作》。
2001年3月,由團結出版社精心設計印制的《科學的力量一一科學家推薦的二十世紀科普佳作》甫一上市,就獲得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在當年的幾次全國圖書訂貨會上,這本書受到各地銷售商的青睞,在隨后數年的圖書銷售中,這本書也取得了很好的業績。當時光流轉8年之后,我欣喜地發現,本書仍然列國家圖書館2009年4月份同類圖書借閱率第一名。
這是廣大讀者對本書的最大嘉獎,而且極可能是無數個小讀者和他們的父母以自己的「借閱之手」為本書投出的鄭重一票。
大凡熱愛自己職業的人,都有一個與職業相關的夢想。對於長期從事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研究的人來說,他們的夢想就是自己埋頭數月、編輯出來的書籍能成為圖書市場上的暢銷品,甚至再創造出新的「洛陽紙貴」的神話來。那種感覺完全是農民般豐收后的喜悅,那是讀者給你頒發的無形勛章。對於我來說,大學畢業后正式走上專業研究道路,於今已逾十余年,個中甘苦自不待言,惟有這個夢想一直縈繞於心中。
《科學的力量——科學推薦的二十世紀科普佳作》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實現了這個夢想。
發表在大洋網,大洋書城上題為《誘人開卷之作——》的書評中這樣寫到:「科學的力量不僅在於對社會文明發展的無與倫比的推動,還在於科學創造本身對自然規律探索追求過程中的神奇的魅力。除了專業寫作,由於知識的層面層次或其它的原因,對於科學定律我們高山仰止,但人們基於自己的有限知識背景又總是千方百計接近科學。科普著作就是我們接近科學的最簡捷便當的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必須普及而且也能普及。事實上,通過無數個不辭辛苦的科普作家的努力,我們正一步一步接近科學。」( http://bookcity. dayoo. com/node一6/node一17/2001/11/29/10069632002541. shtml)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就是本書出版之際,另一本同名著作,即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著名科學學和唯物辯證法學家龔育之先生也出版了《科學的力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一書。該書內容包括談中國自然辯證法走過的路、談與自然辯證法不解的緣、在自然辯證法的視野中等等。德高望重的龔育之先生在書中強調:「人生要有追求。我追求科學,追求革命。科學是革命的力量,革命要根據於科學」。2005年科學出版社也出版了同名之作《科學的力量》,書中收錄了中國科學院聘請的世界一流的科學大師、學術巨匠針對當今重大科學事件及熱點問題所做的報告或演講。
看到這樣消息,我們頓生榮幸和欣喜之感。「科學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啊!它對我們這個變動着的社會的影響是無以比擬的。
因此,在本書第一版出版8年之后,在出版社領導和責任編輯唐立馨女士的建議下,我們對原書做了較大的調整,增刪了部分篇章,對書的體例做一些改動,使其更適合青少年朋友的閱讀習慣,以一日一讀、每讀一篇的方式提供給大家,而最終的成果即是大家手中的《一日一篇科普速讀——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在新版中,我們堅持這樣的編寫原則。第一,將科學家推薦的一百部二十世紀著名的科普著作集於兩部書,它是國內外著名科學家及其著作介紹的袖珍本。二是兩部書在手,知識全有。本書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工程技術信息科學等各類學科。三是用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語言將科學家的生平、成書背景、經典實驗、主要影響作了極其精練地描述,真正起來「寓教於樂」的功能。
學習科學家的創造思維,體驗科學家的不凡人生,陶冶科學家的精神世界,讓我們在未來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吧。
主編 張建華
2009年11月18日於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