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運用歷史學與人類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國傳統家族組織的動態理論模型。通過解讀閩台地區現存的族譜、分家文書等家族史資料,考察家庭結構的周期性變化、宗族組織的不同類型、宗族發展的區域性特征,探討家族組織與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內在聯系。作者認為,明清時期家族組織的普遍發展。反映了宗法倫理的庶民化、基層社會的自治化、財產關系的共有化,體現了社會意識形態的“泛家族主義”傾向。
鄭振滿,福建仙游人,1955年生。1980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歷史系,1989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歷任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人文學院副院長、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灣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曾應邀訪問麥吉爾大學、密蘇里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國際名校。著作有《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福建宗教碑銘匯編》、《鄉族與國家︰多元視野中的閩台傳統社會》等。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學術史的回顧
本書基本思路及分析構架
第二章 家庭結構及其周期性變化
家庭結構的成長極限
家庭結構的演變周期
清代台灣家庭結構的若干特點
第三章 宗族組織的基本類型
繼承式宗族組織
依附式宗族組織
合同式宗族組織
第四章 宗族組織的發展進程
閩西北山區宗族組織的發展
閩東南沿海宗族組織的發展
清代台灣宗族組織的發展
第五章 家族組織與傳統社會的變遷
宗法倫理的庶民化
基層社會的自治化
財產關系的共有化
第六章 結語
附錄一 莆田平原的宗族與宗教——歷代碑銘解析
一、前言
二、早期佛教與世家大族
三、宋明理學與宗族祠堂
四、里社制度與神廟系統
五、結語
附錄二 文化、歷史與國家——歷史學與人類學的對話
一、宗族研究︰揭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轉型
二、多元視角︰關注國家與社會的關系
三、方法論︰歷史學與人類學的結合
附錄三 從民俗研究歷史——我對歷史人類學的理解
一、什麼是民俗
二、為什麼要從民俗研究歷史
三、如何從民俗研究歷史
附錄四 作者論著目錄
後記
再版後記
學術史的回顧
本書基本思路及分析構架
第二章 家庭結構及其周期性變化
家庭結構的成長極限
家庭結構的演變周期
清代台灣家庭結構的若干特點
第三章 宗族組織的基本類型
繼承式宗族組織
依附式宗族組織
合同式宗族組織
第四章 宗族組織的發展進程
閩西北山區宗族組織的發展
閩東南沿海宗族組織的發展
清代台灣宗族組織的發展
第五章 家族組織與傳統社會的變遷
宗法倫理的庶民化
基層社會的自治化
財產關系的共有化
第六章 結語
附錄一 莆田平原的宗族與宗教——歷代碑銘解析
一、前言
二、早期佛教與世家大族
三、宋明理學與宗族祠堂
四、里社制度與神廟系統
五、結語
附錄二 文化、歷史與國家——歷史學與人類學的對話
一、宗族研究︰揭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轉型
二、多元視角︰關注國家與社會的關系
三、方法論︰歷史學與人類學的結合
附錄三 從民俗研究歷史——我對歷史人類學的理解
一、什麼是民俗
二、為什麼要從民俗研究歷史
三、如何從民俗研究歷史
附錄四 作者論著目錄
後記
再版後記
序
家族組織是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基礎。在數千年的歷史變遷中,家庭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並通過與地緣關系、利益關系的結合,演化出種種再生形態,形成一個從家庭到宗族不斷分化整合的系統,滲透于民間基層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對傳統中國的社會變遷、經濟變遷、文化變遷有深刻的影響。研究家族組織的內部結構、社會功能、發展模式和演變趨勢,探討它與社會變遷的關系,不僅是人類學、社會學的課題,也是歷史學的重要任務。
本書是中國家族史斷代分區研究的一個新嘗試。作者鄭君振滿,是近年來崛起的一位優秀青年學者。早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他在傅衣凌教授的指導下,圍繞閩北鄉族地主經濟問題,就開始了明清福建家族史的研究。攻讀博士學位之後,他在繼承、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挖掘第一手原始資料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境界大拓,學力日進,所著博士論文多有創意,深得好評。本書即是其博士論文修訂而成,相信它的出版,必將引起史學界和人類學界的注目和重視。
作者選擇明清時期的福建區域作為研究對象,在下述方面具有典型的意義︰首先,明清時期的家族組織處于中國從傳統向近代轉變期中,既繼承了宋代以來的傳統,又適應時代的激變,不斷改變其形式和內容,直接影響著近現代中國家族組織的發展方向,是中國家族史關鍵的一環。其次,現存有關中國家族歷史的私家記錄——族譜,大部分形成于這一時期,具有重建歷史所必備的資料條件,又因它是近現代家族組織的直接源頭,許多公私文獻失載的事象,可以通過實地田野調查,發掘殘存的行為習慣,予以解釋或補充,便于進行歷史學與人類學、社會學的結合研究。再次,福建的家族組織是東晉以降陸續南遷的中原漢族移民帶來的,由于長期處于邊區,保留了較多中古中原家庭的遺俗遺制,同時又適應山、海的新環境獨立發展,形成區域性的特色。明清時期,福建的家族組織比其他地區相對發達,又通過移民扎根于台灣社會和東南亞華人社會中,是窺探明清家族史演變過程的一個比較理想的窗口。因此,該項研究成果,不僅僅是區域性的,也是全國性的,對于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演變和對近現代的影響,都有自己特殊的貢獻。
本書最顯著的特色,是站在歷史學的立場上,力圖以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吸收和借鑒人類學、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尋找適合中國家族史研究的分析構架。這就使它既不同于描述性的中國社會史論著,又有別于人類學的家庭研究,在傳統方法與現代方法相結合、文獻資料與調查資料相結合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把家族研究置于社會史的範圍之內,把社會史深人到家族研究之中,從而提出了一些獨到見解,具有鮮明的理論色彩和創新精神。當然,家族的發展演變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運動過程,不可能限于幾種固定的模式,明清福建家族史的豐富內涵也遠非本書所能概括的,作者大膽提出的某些論斷還有待進一步檢驗、修正和發展,但這並不妨害本書的學術價值。我衷心希望作者再接再厲,為中國社會史研究作出更大的奉獻。
本書是中國家族史斷代分區研究的一個新嘗試。作者鄭君振滿,是近年來崛起的一位優秀青年學者。早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他在傅衣凌教授的指導下,圍繞閩北鄉族地主經濟問題,就開始了明清福建家族史的研究。攻讀博士學位之後,他在繼承、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挖掘第一手原始資料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境界大拓,學力日進,所著博士論文多有創意,深得好評。本書即是其博士論文修訂而成,相信它的出版,必將引起史學界和人類學界的注目和重視。
作者選擇明清時期的福建區域作為研究對象,在下述方面具有典型的意義︰首先,明清時期的家族組織處于中國從傳統向近代轉變期中,既繼承了宋代以來的傳統,又適應時代的激變,不斷改變其形式和內容,直接影響著近現代中國家族組織的發展方向,是中國家族史關鍵的一環。其次,現存有關中國家族歷史的私家記錄——族譜,大部分形成于這一時期,具有重建歷史所必備的資料條件,又因它是近現代家族組織的直接源頭,許多公私文獻失載的事象,可以通過實地田野調查,發掘殘存的行為習慣,予以解釋或補充,便于進行歷史學與人類學、社會學的結合研究。再次,福建的家族組織是東晉以降陸續南遷的中原漢族移民帶來的,由于長期處于邊區,保留了較多中古中原家庭的遺俗遺制,同時又適應山、海的新環境獨立發展,形成區域性的特色。明清時期,福建的家族組織比其他地區相對發達,又通過移民扎根于台灣社會和東南亞華人社會中,是窺探明清家族史演變過程的一個比較理想的窗口。因此,該項研究成果,不僅僅是區域性的,也是全國性的,對于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演變和對近現代的影響,都有自己特殊的貢獻。
本書最顯著的特色,是站在歷史學的立場上,力圖以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吸收和借鑒人類學、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尋找適合中國家族史研究的分析構架。這就使它既不同于描述性的中國社會史論著,又有別于人類學的家庭研究,在傳統方法與現代方法相結合、文獻資料與調查資料相結合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把家族研究置于社會史的範圍之內,把社會史深人到家族研究之中,從而提出了一些獨到見解,具有鮮明的理論色彩和創新精神。當然,家族的發展演變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運動過程,不可能限于幾種固定的模式,明清福建家族史的豐富內涵也遠非本書所能概括的,作者大膽提出的某些論斷還有待進一步檢驗、修正和發展,但這並不妨害本書的學術價值。我衷心希望作者再接再厲,為中國社會史研究作出更大的奉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