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家傳教育、傳統教育、美式教育和親身體驗于一體。解放父母、簡便易行而惠及後代。現在各類家庭教育多強調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父母必須為此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有的書籍談到的教育方法很細致。而當代父母大多數都工作緊張、重任在肩,讓他們在孩子身上花過多的精力是不現實的,而且父母過于細致地管理教育孩子本身就存在極大的弊端。這也是本書不同于其他教育類書籍的另一鮮明特點。
郝晉,1962年生于山西榆次。1988年于四川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隨後就職于太原工業(理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系,從事電磁理論與天線、工程數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92年選為山西省(科委)百名青年學科帶頭人;1996年選為山西省(教委)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隨後被確認。 1999年10月到2003年8月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電氣工程系(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從事電磁理論與天線方面的合作研究。2006年12月獲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博士學位。2007年4月至今任Badger Meter Inc.高級工程師、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兼職教授、IEEE高級會員。
目錄
第一章 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門
1. 小孩眼淚何足道?老來嘆息不輕松
2. 無為而果、不教之教
3. 教育孩子從“立信”開始
4. 父母立場要協調,家版“三國”不好玩
5. 誠實守信,為人做事之本
6. 吃苦耐勞、培養勤奮
7. 培養認真學習、嚴謹做事的態度
8. 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培養自信
9. 懶惰、拖沓是不智——小算術隱藏大道理
10. 興趣是成功之母
11. 榮譽是成功之冠冕,也是成功之動力
12. 持之以恆,培養毅力
13. 上進之心不可無,嫉妒之心不可有
14. 學習、生活規律性的培養
15. 計劃、安排與組織能力的培養
16. 識禮、謙讓與愛心的培養
17. 讀書愛好的培養
18. 獨立、獨特的思考方式
19. 表揚與懲戒
20. “拒絕”,“要求”兩大難,化其無有一句話
21. 當面教子與背後預防式教子
22. 經受挫折與心胸度量
23. 換位思考好處多
24. 開卷有益談悟性
25. 簡樸與慷慨
26. 尚謙卑,忌驕傲
27. 知足、樂觀、勤奮
28. 規矩與氣質
29. 有所為有所不為——勤奮也能導致碌碌無為
30. 關注孩子的朋友們
31. 從“自己”這面鏡子中發現孩子的特點
32. 培養自立、不越俎代庖;家長不是小中學老師
33. 父母須學會逐漸“放手”
34. 自信、自立、自強、自尊
35. 激情——生命之火
第二章 潔良小傳
1. 童年
2. 在小學
3. 12歲時來到美國
4. 在Shorewood Intermediate School(初中)
5. 在Shorewood High School(高中)
6. 申報美國大學
7. 被哈佛大學及芝加哥大學等校錄取
8. 在哈佛學習
第三章 潔良申報哈佛時的三篇短文
1. IAma Nerd
2. Perfectionist
3. SoftIsStrong
4. 短文簡評
5. 作者經歷
後記
1. 小孩眼淚何足道?老來嘆息不輕松
2. 無為而果、不教之教
3. 教育孩子從“立信”開始
4. 父母立場要協調,家版“三國”不好玩
5. 誠實守信,為人做事之本
6. 吃苦耐勞、培養勤奮
7. 培養認真學習、嚴謹做事的態度
8. 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培養自信
9. 懶惰、拖沓是不智——小算術隱藏大道理
10. 興趣是成功之母
11. 榮譽是成功之冠冕,也是成功之動力
12. 持之以恆,培養毅力
13. 上進之心不可無,嫉妒之心不可有
14. 學習、生活規律性的培養
15. 計劃、安排與組織能力的培養
16. 識禮、謙讓與愛心的培養
17. 讀書愛好的培養
18. 獨立、獨特的思考方式
19. 表揚與懲戒
20. “拒絕”,“要求”兩大難,化其無有一句話
21. 當面教子與背後預防式教子
22. 經受挫折與心胸度量
23. 換位思考好處多
24. 開卷有益談悟性
25. 簡樸與慷慨
26. 尚謙卑,忌驕傲
27. 知足、樂觀、勤奮
28. 規矩與氣質
29. 有所為有所不為——勤奮也能導致碌碌無為
30. 關注孩子的朋友們
31. 從“自己”這面鏡子中發現孩子的特點
32. 培養自立、不越俎代庖;家長不是小中學老師
33. 父母須學會逐漸“放手”
34. 自信、自立、自強、自尊
35. 激情——生命之火
第二章 潔良小傳
1. 童年
2. 在小學
3. 12歲時來到美國
4. 在Shorewood Intermediate School(初中)
5. 在Shorewood High School(高中)
6. 申報美國大學
7. 被哈佛大學及芝加哥大學等校錄取
8. 在哈佛學習
第三章 潔良申報哈佛時的三篇短文
1. IAma Nerd
2. Perfectionist
3. SoftIsStrong
4. 短文簡評
5. 作者經歷
後記
序
我考上哈佛大學一事激發了父親將多年的家庭教育和學生工作經驗總結成書。作為《讓孩子自己去打拼》一書的主人公之一,我在本書成稿之際受到父親的邀約為之作序。在感到榮幸的同時,也使我以他們智慧教育的體驗者的身份對其教育理念和我的成長過程做了回顧和更深的體味。
每當回顧童年,我就會想到︰爸爸媽媽為管教我一定費了不少心思。一個像我這樣的孩子一定不好管教。我童年時很挑食,對所有食物都挑來揀去。挑食的我找不到一樣讓我心滿意足的食物;瞌睡的時候我從不去睡覺而是發脾氣;我很少能有安靜的時候,而且會在人多的場合加倍搗蛋。5歲時,我無視父母的嚴厲警告,曾偷偷地單獨上街去“探險”,並且去了兩次;我曾“巧妙”而有選擇地逃避老師布置的假期生字作業。總之,我不是一個天性听話、溫順的孩子。對于父母為教育我這樣一個調皮的孩子所付出的,我從中受益也獻上感謝。
我覺得,父母教給我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保持樂觀。當我們習慣了“擁有”或期待“擁有”時, 必定會在“失去”或“無法得到”的那一刻感到沮喪。從我第一次上幼兒園那天起,父母就準備讓我去面對未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失望”。當其他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們買玩具和零食時,我的父母卻拒絕了我。漸漸地,“得不到”和“沒有”不會對我的生活有太大的影響。我逐漸學會了不去挑剔, 無論是對于食物還是環境,或是朋友。父母教我學會享受已有,而不是總企望未有,從而賜予了我他們那永遠樂觀的心態。
父母還教導我如何獨立生活,他們知道總有一天我必須自己面對世界。從我記事起,他們就開始為那一天做準備,免得我因為無法適應而痛苦或失落。他付1有意讓我獨立處理自己的問題。如果我和同學、朋友之間出現“糾紛”,我知道他們肯定不會出面為我解決,無論對錯。我無法躲在他們身後,必須自己去面對。這也培養了我的責任心。他們一向要求我自己準備書包或其他所需的用品。我的失誤會導致我必須自己承擔後果。同樣,我清楚日常的學習、考大學和將來的工作是自己的事情,假如失敗,只能檢討自己,不能推卸責任。父母的“獨立”理念跟多數其他哈佛同學家長的理念相符,多數美國高校都注重學生獨立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父母的獨立教育並沒有疏遠我們的關系。相反,我們更加親密。我從小就有父母加給我的一系列“責任”,但像許多年輕人一樣,經驗的缺乏又使我不得不尋求父母的指導。久而久之,尋求並信任父母的建議便很自然。我不依賴他們,但是當我作重大決定時我必和他們商議。我不會事無巨細地和父母談論我的事情,但我會和他們分享我的設想、我的擔憂,因為他們最了解我,最知道我的弱點,我從中受益匪淺。不少年輕人,比如我的一些朋友和他們的父母相處時都存在一些問題,溝通也不順暢。像我這樣天生倔強的孩子,與父母的沖突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的父母找到了“自由”與“管教”之間的微妙平衡。從我很小的時候起,父母就僅給我目標與方向而不是指令或條條框框。我可以隨心所欲地探索、自由自在地作決定。他們教導我識別和避免生活中存在的危險,卻沒有抹殺我5歲時獨自離家的那份好奇和勇氣。他們絕不會容忍我的欺騙行為,但是他們從未打擊我尋找自己認為有效的新方法。他們的“放手”哲學,反讓我們的關系更加親密。
我的爸爸媽媽是那種無私的父母。他們認為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孩子有自己的意願和生活。他們視孩子的幸福勝于其他。很多人也許曾經甚至至今都認為他們“不盡責”、“心太狠”,只是因為我總是那個舞蹈班里唯一沒有大人時刻陪在左右的孩子,或者因為我是那個無論白l風下雨都走路去上課的孩子,或者因為他們從沒听過如何讓孩子考上好大學之類的講座。但是我非常理解父母對我深藏于心的關懷和永恆的支持,我理解他們為了教育我所做的一切, 因此我對父母有無限的感激。我非常幸運能夠有這樣愛我的父母,我同樣也深愛他(她)們。
也許,還有很多因為對本書及父親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所引發的思考。我相信,每位家長朋友和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去分析智慧型家庭教育所應有的模式。作為一名家長眼中的孩子,我更建議孩子和家長一起閱讀本書,共同分享其中的教育理念與方式。我想,能夠引發更多家長對智慧型家庭教育的思考和關注,激勵更多孩子自己去打拼,也許是本書的最大價值。
郝潔良
2009提12月8日于哈佛
每當回顧童年,我就會想到︰爸爸媽媽為管教我一定費了不少心思。一個像我這樣的孩子一定不好管教。我童年時很挑食,對所有食物都挑來揀去。挑食的我找不到一樣讓我心滿意足的食物;瞌睡的時候我從不去睡覺而是發脾氣;我很少能有安靜的時候,而且會在人多的場合加倍搗蛋。5歲時,我無視父母的嚴厲警告,曾偷偷地單獨上街去“探險”,並且去了兩次;我曾“巧妙”而有選擇地逃避老師布置的假期生字作業。總之,我不是一個天性听話、溫順的孩子。對于父母為教育我這樣一個調皮的孩子所付出的,我從中受益也獻上感謝。
我覺得,父母教給我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保持樂觀。當我們習慣了“擁有”或期待“擁有”時, 必定會在“失去”或“無法得到”的那一刻感到沮喪。從我第一次上幼兒園那天起,父母就準備讓我去面對未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失望”。當其他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們買玩具和零食時,我的父母卻拒絕了我。漸漸地,“得不到”和“沒有”不會對我的生活有太大的影響。我逐漸學會了不去挑剔, 無論是對于食物還是環境,或是朋友。父母教我學會享受已有,而不是總企望未有,從而賜予了我他們那永遠樂觀的心態。
父母還教導我如何獨立生活,他們知道總有一天我必須自己面對世界。從我記事起,他們就開始為那一天做準備,免得我因為無法適應而痛苦或失落。他付1有意讓我獨立處理自己的問題。如果我和同學、朋友之間出現“糾紛”,我知道他們肯定不會出面為我解決,無論對錯。我無法躲在他們身後,必須自己去面對。這也培養了我的責任心。他們一向要求我自己準備書包或其他所需的用品。我的失誤會導致我必須自己承擔後果。同樣,我清楚日常的學習、考大學和將來的工作是自己的事情,假如失敗,只能檢討自己,不能推卸責任。父母的“獨立”理念跟多數其他哈佛同學家長的理念相符,多數美國高校都注重學生獨立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父母的獨立教育並沒有疏遠我們的關系。相反,我們更加親密。我從小就有父母加給我的一系列“責任”,但像許多年輕人一樣,經驗的缺乏又使我不得不尋求父母的指導。久而久之,尋求並信任父母的建議便很自然。我不依賴他們,但是當我作重大決定時我必和他們商議。我不會事無巨細地和父母談論我的事情,但我會和他們分享我的設想、我的擔憂,因為他們最了解我,最知道我的弱點,我從中受益匪淺。不少年輕人,比如我的一些朋友和他們的父母相處時都存在一些問題,溝通也不順暢。像我這樣天生倔強的孩子,與父母的沖突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的父母找到了“自由”與“管教”之間的微妙平衡。從我很小的時候起,父母就僅給我目標與方向而不是指令或條條框框。我可以隨心所欲地探索、自由自在地作決定。他們教導我識別和避免生活中存在的危險,卻沒有抹殺我5歲時獨自離家的那份好奇和勇氣。他們絕不會容忍我的欺騙行為,但是他們從未打擊我尋找自己認為有效的新方法。他們的“放手”哲學,反讓我們的關系更加親密。
我的爸爸媽媽是那種無私的父母。他們認為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孩子有自己的意願和生活。他們視孩子的幸福勝于其他。很多人也許曾經甚至至今都認為他們“不盡責”、“心太狠”,只是因為我總是那個舞蹈班里唯一沒有大人時刻陪在左右的孩子,或者因為我是那個無論白l風下雨都走路去上課的孩子,或者因為他們從沒听過如何讓孩子考上好大學之類的講座。但是我非常理解父母對我深藏于心的關懷和永恆的支持,我理解他們為了教育我所做的一切, 因此我對父母有無限的感激。我非常幸運能夠有這樣愛我的父母,我同樣也深愛他(她)們。
也許,還有很多因為對本書及父親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所引發的思考。我相信,每位家長朋友和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去分析智慧型家庭教育所應有的模式。作為一名家長眼中的孩子,我更建議孩子和家長一起閱讀本書,共同分享其中的教育理念與方式。我想,能夠引發更多家長對智慧型家庭教育的思考和關注,激勵更多孩子自己去打拼,也許是本書的最大價值。
郝潔良
2009提12月8日于哈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5折$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