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華語電影研究原點,擇取泛亞語境為闡釋背景,廣泛述及都市影像、新生代電影敘事、電影產業文化、亞洲電影研究等課題,以獨特新穎的視點還原思考現場,以真諦犀利的思辯解析時代文化,兼具新生代電影學人的批評銳氣和人文學者的深度關懷。
作者簡介:聶偉,復旦大學博士,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教授,上海市曙光學者,紐約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泛亞電影、華語電影研究與當代影視文化批評,近年來亦參與滬上多項影視欄目的創意策划。
目錄
一、都市電影與文化研究
城市之光:上海電影與電影上海
世界性、細節現實主義與「貓性」人格
——淺析《萬家燈火》的幾個節點
戰爭意識形態籠罩下的城市感性敘述
——關於《霓虹燈下的哨兵》
文化隱喻、符號矩陣與電影詩
——《巴山夜雨》的三重閱讀
泛亞視域中的家國模式與離散敘事
——謝晉電影《最後的貴族》的典范意義
想象的「本邦」與「看不見」的都市
——試論新世紀以來上海電影敘事的空間轉向
如何「西部」,怎樣「電影」
——鍾惦(非木)「西部片」思想的當代闡釋
影視「現實主義」美學的當下重審
二、新生代電影論略
從「戲台」到「站台」:讀取中國第五代、第六代電影敘事與美學差異的視點之一
SMHA:新生代影像傳播的文化模式分析
文化「解禁」與新生代電影的多策面向
新生代電影與當代都市的文化表達——委燁論
當代都市電影與民間欲望漂流——王小帥論
人心的盲井有多深——關於《盲井》
是真精神自傳世——《可可西里》的影像風格與精神理想
兒童視域的成人世界——《看上去很美》的創新價值
三、電影產業市場展望
從華語、泛亞到歐美:中國電影海餐市場拓展的「三級跳」
中國動漫產業現狀憂思
從「國際的」到「亞洲的」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價值期待
「後新生代」助推新電影節
啟動泛亞電影共同體
——第1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側記
好萊塢盲點之外的全球影像掃描
——紐約電影節回顧與展望
當西方遇見東方:奧斯卡的途中轉身
四、泛亞視域與韓國影像
五、影像文本點讀
六、影劇批評現場
代跋 「中間」分子的「途中漫步」
城市之光:上海電影與電影上海
世界性、細節現實主義與「貓性」人格
——淺析《萬家燈火》的幾個節點
戰爭意識形態籠罩下的城市感性敘述
——關於《霓虹燈下的哨兵》
文化隱喻、符號矩陣與電影詩
——《巴山夜雨》的三重閱讀
泛亞視域中的家國模式與離散敘事
——謝晉電影《最後的貴族》的典范意義
想象的「本邦」與「看不見」的都市
——試論新世紀以來上海電影敘事的空間轉向
如何「西部」,怎樣「電影」
——鍾惦(非木)「西部片」思想的當代闡釋
影視「現實主義」美學的當下重審
二、新生代電影論略
從「戲台」到「站台」:讀取中國第五代、第六代電影敘事與美學差異的視點之一
SMHA:新生代影像傳播的文化模式分析
文化「解禁」與新生代電影的多策面向
新生代電影與當代都市的文化表達——委燁論
當代都市電影與民間欲望漂流——王小帥論
人心的盲井有多深——關於《盲井》
是真精神自傳世——《可可西里》的影像風格與精神理想
兒童視域的成人世界——《看上去很美》的創新價值
三、電影產業市場展望
從華語、泛亞到歐美:中國電影海餐市場拓展的「三級跳」
中國動漫產業現狀憂思
從「國際的」到「亞洲的」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價值期待
「後新生代」助推新電影節
啟動泛亞電影共同體
——第1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側記
好萊塢盲點之外的全球影像掃描
——紐約電影節回顧與展望
當西方遇見東方:奧斯卡的途中轉身
四、泛亞視域與韓國影像
五、影像文本點讀
六、影劇批評現場
代跋 「中間」分子的「途中漫步」
序
長期以來,在國際電影學界的印象中,發展中國家的民族電影(包括中國大陸電影、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一直如同好萊塢與歐洲那些所謂「真正」電影的影子,處於邊緣和被遮蔽的地位。除了本地區的專家學者會將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學術研究領域外,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學者對此並不會投以太多關注。
上述局面在20世紀七八十竿代發生了改觀,隨著國際政治和社會的發展,西方學界對第三世界電影的發展日益關注,研究成果產生了一個集束式的「爆炸」。其中,中國作為國際大國地位的不斷提高,也引趄了世界對中國電影和文化的廣泛關注。按照一些國際學者的說法,它已經「在當前國際電影批評和研究中占據了中心舞台」。
今天,圍繞華語電影的歷史、美學、批評與跨文化研究,業已構成一個頗具國際學術重要性的學術場域。同時,華語電影跨越地域限制、注重文化語言共同性的研究視角,也呼應了大陸、香港和台灣在政治土走向統一和體制上保持多元化這一特定歷史進程,通過對電影這一重要文化媒體的研究,透視和影響兩岸三地的豉冶、經濟、社會和文化心理的性質、狀態及共相互關系,從而使「華語電影研究」不再是一種書齋里的「死學問」,而成為當代文化跋治的「活實踐」。可以說,華語電影研究的興起直接介入了未來中華夫化建設的歷史迸程,這也是這一學科在末來得以掎續發展的深刻社會歷史動力。
上海大學電影學科創建於2O世紀9O年代,十余年篳路藍縷,該團隊憑借地處上海這一中國電影的發祥地、當代中國電影制作重鎮和中國唯一A類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所在地等區位優勢,引迸了一批有海外留學背景並注重本土基礎的學術骨干,迓年來迅速崛起,在華語電影歷史與產業、跨文化研究、導演群落研究和上海電影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一些成果,奠定了在國內外均獲廣泛認可的學術地位。目前,上海大學電影學是上海地區唯一的電影學博士學位授予點,是仝國5個電影學博士學位授予點中唯一在北京地區以外的博士點,是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點學科(2O07年至今)和上海市第三期重點學科(2008年至今)建設單位。
《海上電影學人文叢》包括本學科數位中青年學者新迓的理論研究成呆,從多個角庋呈現出上海大學電影學科團隊的學術方向、研究理路與觀念創新。未來我們將繼續致力於整合學術資源,聚焦學科目標,以「華語電影的理論、歷史和發展研究」為學科建設的重點,以「上海國際電影學術論壇」(Shanhai Forum for Film Studies)為平台,加大學術交流與合作發展,建成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華語電影學術研究基地。
是為總序。
陳犀樂
上述局面在20世紀七八十竿代發生了改觀,隨著國際政治和社會的發展,西方學界對第三世界電影的發展日益關注,研究成果產生了一個集束式的「爆炸」。其中,中國作為國際大國地位的不斷提高,也引趄了世界對中國電影和文化的廣泛關注。按照一些國際學者的說法,它已經「在當前國際電影批評和研究中占據了中心舞台」。
今天,圍繞華語電影的歷史、美學、批評與跨文化研究,業已構成一個頗具國際學術重要性的學術場域。同時,華語電影跨越地域限制、注重文化語言共同性的研究視角,也呼應了大陸、香港和台灣在政治土走向統一和體制上保持多元化這一特定歷史進程,通過對電影這一重要文化媒體的研究,透視和影響兩岸三地的豉冶、經濟、社會和文化心理的性質、狀態及共相互關系,從而使「華語電影研究」不再是一種書齋里的「死學問」,而成為當代文化跋治的「活實踐」。可以說,華語電影研究的興起直接介入了未來中華夫化建設的歷史迸程,這也是這一學科在末來得以掎續發展的深刻社會歷史動力。
上海大學電影學科創建於2O世紀9O年代,十余年篳路藍縷,該團隊憑借地處上海這一中國電影的發祥地、當代中國電影制作重鎮和中國唯一A類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所在地等區位優勢,引迸了一批有海外留學背景並注重本土基礎的學術骨干,迓年來迅速崛起,在華語電影歷史與產業、跨文化研究、導演群落研究和上海電影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一些成果,奠定了在國內外均獲廣泛認可的學術地位。目前,上海大學電影學是上海地區唯一的電影學博士學位授予點,是仝國5個電影學博士學位授予點中唯一在北京地區以外的博士點,是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點學科(2O07年至今)和上海市第三期重點學科(2008年至今)建設單位。
《海上電影學人文叢》包括本學科數位中青年學者新迓的理論研究成呆,從多個角庋呈現出上海大學電影學科團隊的學術方向、研究理路與觀念創新。未來我們將繼續致力於整合學術資源,聚焦學科目標,以「華語電影的理論、歷史和發展研究」為學科建設的重點,以「上海國際電影學術論壇」(Shanhai Forum for Film Studies)為平台,加大學術交流與合作發展,建成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華語電影學術研究基地。
是為總序。
陳犀樂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