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犁的創作生涯長達六十多年,以“文革”為界,分為風格不同的前後期。前期作品明淨柔美,以淡筆勾勒出如畫的鄉土民風,被稱之為“詩體小說”,代表作是《荷花澱》、《蘆花蕩》、《鐵木前傳》等,模仿者很多;後期作品趨于平淡簡潔,明顯繼承了中國古典的精髓,于平淡之中深蘊著文化和人生的思考,代表作如《芸齋小說》、《報紙的故事》、《書的夢》以及大量的讀書筆記等。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首先是他經歷了1956年到1966年的大病(神經衰弱)和十年“文革”的大起大落,他自稱為︰“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廢于遭逢”;其次是在這二十年間,他讀了大量古代典籍,深受影響。
年輕時,孫犁主要讀新書;從大病以後,新書就讀得少了。他買舊書,讀舊書,並且認為,讀中國古書是利于養生的。“文革”後期,孫犁在家無事,利用所得廢紙,一本一本整理、包裝被“抄走”後又發還的舊書,一邊整理,一邊閱讀,以消磨時日,排遣積郁。在整理、閱讀的基礎上,自1980年起,他開始寫《耕堂讀書記》。這些文章不乏真知灼見,觀點一針見血,時有借古說今,且兼具文字之美,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獨樹一幟。
孫犁晚年作品特別講求章法,講究起、承、轉、合,以敘述的方式描寫,以敘述的方式議論、以敘述的方式抒情,加之沉浮閱歷,表現出很高的修養。本書精選作者晚年作品,大致分為往事回憶、“文革”人事、有關書的文章和讀書筆記,從而將作者晚年作品的特點和魅力展現給讀者。
書中選編的35篇文章,均為孫犁先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所作,有往事憶舊,有讀書體悟,文字樸素單純,恬淡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