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本《古今風流》是《中華文化傳承圖譜·典故卷三》,選自於《吳友如畫寶》,內容涉及典故數十個,盡管有些人物和事件是虛構的,還有一些因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不免受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但還是表現了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不失為一本好書。本書以《吳友如畫寶·古今人物圖》為母本。該書因采用石版印刷技術,基本保存了吳友如繪畫的風采。原書畫芯寬21.5厘米、高17.5厘米,本書因與原書開本不符,做了適當的剪裁,再經掃描和修圖處理,並配以注文,力求在再現原作風采的同時,便於讀者了解歷史知識。
目錄
古今人物圖上
狂客眠井
汝陽移封
左相餃杯
宗之臨風
蘇晉逃禪
太白醉仙
草聖揮毫
焦遂雄辯
東坡賦鼠
牛角掛書
卞庄刺虎
兔魄流輝
畫龍點楮
高祖斬蛇
伯樂相馬
龍女牧羊
由基射猿
處宗雞談
黃耳寄書
海上牧家
羲之籠鵝
子猷種竹
淵明采菊
青蓮醉酒
鄴侯藏書
懷素書蕉
玉川品茶
東坡試硯
元章題石
茂叔愛蓮
和靖詠梅
雲林洗桐
龍山落帽
漁郎問津
宮牆偷曲
灞橋詩思
楓落菊開
心清聞香
坐看雲起
孤城臨江
燭短杯長
寂寞深宮
北望長安
秋水野航
家童掃徑
放犢飲溪
空谷佳人
將軍射雕
江村得閑
掃雪開徑
古今人物圖下
疏泉過林
巴山夜雨
淡掃蛾眉
蜀道送友
江亭安居
為尋名畫
因訪閑人
人面桃花
遲客疏林
僧敲月下
仰見明月
橐駝種樹
流觴蘭亭
山人放鶴
馮生彈鋏
圯上受書
五柳為號
石鍾夜鳴
秋聲凄切
陋室德馨
金玉其外
竹樓閑逸
梅花花神
杏花花神
桃花花神
薔薇花神
石榴花神
荷花花神
鳳仙花神
桂花花神
菊花花神
芙蓉花神
茶花花神
臘梅花神
碧野獨步
長沙初雪
畫橋別友
輕車簡從
喜慶新年
紅線凌空
蒙面摸瞎
騎戰有術
童子戲球
紅鱗翠尾
老鷹捉雞
一統三軍
一擲千金
上下翻飛
顛倒乾坤
狂客眠井
汝陽移封
左相餃杯
宗之臨風
蘇晉逃禪
太白醉仙
草聖揮毫
焦遂雄辯
東坡賦鼠
牛角掛書
卞庄刺虎
兔魄流輝
畫龍點楮
高祖斬蛇
伯樂相馬
龍女牧羊
由基射猿
處宗雞談
黃耳寄書
海上牧家
羲之籠鵝
子猷種竹
淵明采菊
青蓮醉酒
鄴侯藏書
懷素書蕉
玉川品茶
東坡試硯
元章題石
茂叔愛蓮
和靖詠梅
雲林洗桐
龍山落帽
漁郎問津
宮牆偷曲
灞橋詩思
楓落菊開
心清聞香
坐看雲起
孤城臨江
燭短杯長
寂寞深宮
北望長安
秋水野航
家童掃徑
放犢飲溪
空谷佳人
將軍射雕
江村得閑
掃雪開徑
古今人物圖下
疏泉過林
巴山夜雨
淡掃蛾眉
蜀道送友
江亭安居
為尋名畫
因訪閑人
人面桃花
遲客疏林
僧敲月下
仰見明月
橐駝種樹
流觴蘭亭
山人放鶴
馮生彈鋏
圯上受書
五柳為號
石鍾夜鳴
秋聲凄切
陋室德馨
金玉其外
竹樓閑逸
梅花花神
杏花花神
桃花花神
薔薇花神
石榴花神
荷花花神
鳳仙花神
桂花花神
菊花花神
芙蓉花神
茶花花神
臘梅花神
碧野獨步
長沙初雪
畫橋別友
輕車簡從
喜慶新年
紅線凌空
蒙面摸瞎
騎戰有術
童子戲球
紅鱗翠尾
老鷹捉雞
一統三軍
一擲千金
上下翻飛
顛倒乾坤
序
這本《古今風流》是《中華文化傳承圖譜·典故卷三》,選自於《吳友如畫寶》,內容涉及典故數十個,盡管有些人物和事件是虛構的,還有一些因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不免受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但還是表現了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不失為一本好書。本書以《吳友如畫寶·古今人物圖》為母本。該書因采用石版印刷技術,基本保存了吳友如繪畫的風采。原書畫芯寬21.5厘米、高17.5厘米,本書因與原書開本不符,做了適當的剪裁,再經掃描和修圖處理,並配以注文,力求在再現原作風采的同時,便於讀者了解歷史知識。
吳友如(1840~約1893)江蘇元和(今吳縣)人。初名嘉猷,字友如。從小在蘇州閶門內西街雲藍閣裱畫店當學徒。此店除了裝裱以外,還兼賣畫,吳友如於是有機會接觸大量的畫作。吳友如在這樣的藝術氛圍中,憑借著悟性開始動筆臨摹,後經畫師張志瀛指點,繪畫功夫尤其是仕女人物畫技法大有長進,被人贊譽有仇英之風。1860年6月,太平軍李秀成攻打蘇州,吳友如隨祖父躲到上海避難,以賣畫為生。1884年,受聘於《點石齋畫報》,聲名日隆。1885年,曾國荃曾發函請吳友如到南京作《金陵功臣戰績圖》。自此,「索畫者紛集,幾於日不暇給,故設飛影閣畫報,借以呈正,以酬知已」。《飛影閣畫報》創辦於1890年。1893年5月,《飛影閣畫報》出到一百期時,吳友如將其轉讓給了畫友周慕橋。後又創辦半月刊《飛影閣畫冊》,出到第十期,吳友如突然因病去世。1908年,文瑞樓匯集吳友如作品,印成《吳友如畫寶》,流傳至今。
大家普遍認同的吳友如生平,與吳友如先生的自述有很大的出入。吳言:「余幼承先人余蔭,玩偈無成。弱冠後遭『赭寇』之亂,避難來滬,始習丹青。每觀名家真跡,輒為目熱心存,至廢寢食,探索久之,似有會悟。於是出而問世,借以資生。」說自己沒來上海之前從來沒有畫過畫。避難到上海以後,才開始學習繪畫,廢寢忘食,似有所悟,於是畫畫成為自己的謀生手段。吳友如不是科班,未經名師,學的時間又不太長,就有那麽大的成就,產生了那麽大的影響,會使很多人不解。總得有個環境吧,裱畫店合適;總得有個師傅吧,張志瀛合適,不然怎麽他們成了同事呢?再把他說成是《點石齋畫報》的主筆,也有把他說成是主編的。以上諸說,俱無實據可考,只是畫得好而已。套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吳友如對他所熟悉的形象實在畫得很好。
吳友如在近代畫家中非常特殊,是一位依靠石版印刷技術出名的新聞圖畫大師。由於當時照相技術不普及,畫報真的是要靠繪畫的手段來完成,時勢成就了精於白描的吳友如。其作《古今百關圖》和《古今人物圖》成為眾多入門者的范本,令很多大師級的畫者從中受益,因而至今為人們所看重。有人認為吳友如過於匠氣,從筆法到構圖基本是拿來主義,有些則明顯脫胎於臨摹,自己創作的東西太少,不夠一個大師。吳友如靠臨摹入門,成為畫匠後,靠賣畫為生,到受聘於《申報》的畫刊——《點石齋畫報》時,還只是一名普通畫工。因為受到讀者的歡迎而迅速躥紅,成為署名畫師。有了名望以後,自創了《飛影閣畫報》,仍委托《申報》發行。又創刊《飛影閣畫冊》,還是委托《申報》發行。吳友如在世時紅了不到十年,即便在蘇州真的被贊譽有仇英之風,也只是贊譽,並不紅。在上海二十多年,頭十幾年不紅,僅以賣畫為生。當時有一批新聞畫師,不是靠創作,而是靠筆法熟、套子活,畫新聞要的就是快。1884年,大部分人不認識字,於是畫報很受歡迎。誰畫得容易看懂、好看,誰就是好畫家。只要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說吳友如匠氣、不藝術、少創作,又有什麽關系呢?姑且說吳友如是新聞繪畫大師好了。因受畫刊畫幅的限制,吳友如要在小幅橫構圖的畫面中,表現大場面、多人物時,就必須削弱透視強度,用不太規范的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結合,既達到一定的景深,又要削弱因焦點透視造成的前後物象大小懸殊的強烈對比。吳友如的這種處理空間的新方法,對傳統畫空間處理來說,無疑是一次革命,也為我們今天在規范的開本的限定中,進行病態術創作,開辟了新的途徑。
1860年,照相制版用於出版印刷業,能更精確地復制原作,新式石印機器照印各式書畫。《申報》的英國老板梅傑,又增加了《點石齋畫報》作為《申報》的副刊,主要繪印時事新聞,因而填補了中國時事沒有畫報的空白。由於《點石齋畫報》既提供茶余飯後可供展卷玩賞的資料,又擁有大量不認字的受眾,即所謂「天下容有不能讀日報之人,天下無有不喜閱畫報之人」,所以迅速脫銷。當時自由畫者在上海有三百人之多,《點石齋畫報》不缺畫手。另外,還因具有海外關系,常畫一些西洋新鮮事物。所以《點石齋畫報》非常成功。可以說,吳友如在《點石齋畫報》的眾多畫師里,應該算是好手。但是,他自己的《飛影閣畫報》則不容易獲得大的成功。搞新聞畫,吳友如既不具備《點石齋畫報》那樣以《申報》為依托的優厚條件,也不具備《點石齋畫報》那樣眾多的畫手,因此只能畫故事畫,在圖解性的文藝領域占一席之地。即便如此。也維持了100期。吳友如進而針對繪畫愛好者和欣賞者,轉向純的創刊辭中說:「蒙閱報諸君意函,以謂畫新聞,如應試詩文,雖極端揣摩,終嫌時尚,似難流傳。如繪冊頁,如名家著作,別開生面,獨運精思,可資啟迪。何不改弦易轍,棄短用長,以副同人之企望耶!」吳友如把出版畫冊說成是棄短用長,並且畫冊僅出了十期,是吳友如創業的最後一搏。
在吳友如留下來的500幅作品中,《古今人物圖》和《古今百美圖》毫無疑問是畫得最好的200幅。本書在《古今人物圖》中精選出了67幅典故圖以及12花神圖和童戲圖,保留了原作的順序和格局。其中有三幅原圖失題,私底題義進行了配文,也不知妥不妥。
「古今人物圖」自古就有,畫能臣武將,圖神話故事,歷朝歷代從沒有間斷過。從史集、雜記、民間故事中,選情節扣人心庇的合成典故,作成各種文藝形式,繪成年畫,達到育人彰德的目的。像吳友如這樣畫成普及讀本,又配上文字的也不在少數。吳友如生活在封建社會的末期,封建社會形態已經動搖了,但封建正統思想仍然殘留。現代人利用這些圖案時,要有自己的認識。有位哲人說了這樣的明言: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更替。從盤古開天的傳說開始,五千多年來,在這片土地上演出了多少滄桑變化的社會活劇。杜牧《阿房宮賦》言:「秦人不暇自衰,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大一統的秦帝國只維持了15年就滅亡了,秦人無暇自我惋惜,秦以後的人為之惋惜;而後人在為秦惋惜的同時,如果不以秦為鑒的話,也會使他以後的人重新為他惋惜。歷史有令人矚目的太平盛世,也有危在旦穌的衰微末期。從古至今,無論何時,總會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古今人物,作為中華民族的脊梁,承擔起歷史的責任。然而未必有人為其造像,很多繪畫者有尚閑、尚隱、尚酒、尚茶等等的癖好,所以為隱逸者、飲者留像者並不在少數。吳友如也不例外。我們編著此書的宗旨是在傳統文化中挖掘積極向上的人文題材。但是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儀和忠、孝、節、悌以及宿命論思想、英雄史觀相互滲透,難以剝離。也確有「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的現象。兩千年來的獨尊儒術也限制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藝術表現。中國是歷史的中國。魯迅先生轉引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話「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後說:「我們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本次把最值得放大出版的《古今人物圖》和《古今百美圖》兩冊,收入《中華文化傳承圖譜》的系列叢書。《古今人物圖》雖然叫人物圖,實際上更符合《中華文化傳承圖譜》中的典故卷系列,所以編為《典故卷三》。
在整理這本《古今風流》時,由於自己的水平有限,難免有疏漏產生,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農歷己丑年十一月
吳友如(1840~約1893)江蘇元和(今吳縣)人。初名嘉猷,字友如。從小在蘇州閶門內西街雲藍閣裱畫店當學徒。此店除了裝裱以外,還兼賣畫,吳友如於是有機會接觸大量的畫作。吳友如在這樣的藝術氛圍中,憑借著悟性開始動筆臨摹,後經畫師張志瀛指點,繪畫功夫尤其是仕女人物畫技法大有長進,被人贊譽有仇英之風。1860年6月,太平軍李秀成攻打蘇州,吳友如隨祖父躲到上海避難,以賣畫為生。1884年,受聘於《點石齋畫報》,聲名日隆。1885年,曾國荃曾發函請吳友如到南京作《金陵功臣戰績圖》。自此,「索畫者紛集,幾於日不暇給,故設飛影閣畫報,借以呈正,以酬知已」。《飛影閣畫報》創辦於1890年。1893年5月,《飛影閣畫報》出到一百期時,吳友如將其轉讓給了畫友周慕橋。後又創辦半月刊《飛影閣畫冊》,出到第十期,吳友如突然因病去世。1908年,文瑞樓匯集吳友如作品,印成《吳友如畫寶》,流傳至今。
大家普遍認同的吳友如生平,與吳友如先生的自述有很大的出入。吳言:「余幼承先人余蔭,玩偈無成。弱冠後遭『赭寇』之亂,避難來滬,始習丹青。每觀名家真跡,輒為目熱心存,至廢寢食,探索久之,似有會悟。於是出而問世,借以資生。」說自己沒來上海之前從來沒有畫過畫。避難到上海以後,才開始學習繪畫,廢寢忘食,似有所悟,於是畫畫成為自己的謀生手段。吳友如不是科班,未經名師,學的時間又不太長,就有那麽大的成就,產生了那麽大的影響,會使很多人不解。總得有個環境吧,裱畫店合適;總得有個師傅吧,張志瀛合適,不然怎麽他們成了同事呢?再把他說成是《點石齋畫報》的主筆,也有把他說成是主編的。以上諸說,俱無實據可考,只是畫得好而已。套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吳友如對他所熟悉的形象實在畫得很好。
吳友如在近代畫家中非常特殊,是一位依靠石版印刷技術出名的新聞圖畫大師。由於當時照相技術不普及,畫報真的是要靠繪畫的手段來完成,時勢成就了精於白描的吳友如。其作《古今百關圖》和《古今人物圖》成為眾多入門者的范本,令很多大師級的畫者從中受益,因而至今為人們所看重。有人認為吳友如過於匠氣,從筆法到構圖基本是拿來主義,有些則明顯脫胎於臨摹,自己創作的東西太少,不夠一個大師。吳友如靠臨摹入門,成為畫匠後,靠賣畫為生,到受聘於《申報》的畫刊——《點石齋畫報》時,還只是一名普通畫工。因為受到讀者的歡迎而迅速躥紅,成為署名畫師。有了名望以後,自創了《飛影閣畫報》,仍委托《申報》發行。又創刊《飛影閣畫冊》,還是委托《申報》發行。吳友如在世時紅了不到十年,即便在蘇州真的被贊譽有仇英之風,也只是贊譽,並不紅。在上海二十多年,頭十幾年不紅,僅以賣畫為生。當時有一批新聞畫師,不是靠創作,而是靠筆法熟、套子活,畫新聞要的就是快。1884年,大部分人不認識字,於是畫報很受歡迎。誰畫得容易看懂、好看,誰就是好畫家。只要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說吳友如匠氣、不藝術、少創作,又有什麽關系呢?姑且說吳友如是新聞繪畫大師好了。因受畫刊畫幅的限制,吳友如要在小幅橫構圖的畫面中,表現大場面、多人物時,就必須削弱透視強度,用不太規范的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結合,既達到一定的景深,又要削弱因焦點透視造成的前後物象大小懸殊的強烈對比。吳友如的這種處理空間的新方法,對傳統畫空間處理來說,無疑是一次革命,也為我們今天在規范的開本的限定中,進行病態術創作,開辟了新的途徑。
1860年,照相制版用於出版印刷業,能更精確地復制原作,新式石印機器照印各式書畫。《申報》的英國老板梅傑,又增加了《點石齋畫報》作為《申報》的副刊,主要繪印時事新聞,因而填補了中國時事沒有畫報的空白。由於《點石齋畫報》既提供茶余飯後可供展卷玩賞的資料,又擁有大量不認字的受眾,即所謂「天下容有不能讀日報之人,天下無有不喜閱畫報之人」,所以迅速脫銷。當時自由畫者在上海有三百人之多,《點石齋畫報》不缺畫手。另外,還因具有海外關系,常畫一些西洋新鮮事物。所以《點石齋畫報》非常成功。可以說,吳友如在《點石齋畫報》的眾多畫師里,應該算是好手。但是,他自己的《飛影閣畫報》則不容易獲得大的成功。搞新聞畫,吳友如既不具備《點石齋畫報》那樣以《申報》為依托的優厚條件,也不具備《點石齋畫報》那樣眾多的畫手,因此只能畫故事畫,在圖解性的文藝領域占一席之地。即便如此。也維持了100期。吳友如進而針對繪畫愛好者和欣賞者,轉向純的創刊辭中說:「蒙閱報諸君意函,以謂畫新聞,如應試詩文,雖極端揣摩,終嫌時尚,似難流傳。如繪冊頁,如名家著作,別開生面,獨運精思,可資啟迪。何不改弦易轍,棄短用長,以副同人之企望耶!」吳友如把出版畫冊說成是棄短用長,並且畫冊僅出了十期,是吳友如創業的最後一搏。
在吳友如留下來的500幅作品中,《古今人物圖》和《古今百美圖》毫無疑問是畫得最好的200幅。本書在《古今人物圖》中精選出了67幅典故圖以及12花神圖和童戲圖,保留了原作的順序和格局。其中有三幅原圖失題,私底題義進行了配文,也不知妥不妥。
「古今人物圖」自古就有,畫能臣武將,圖神話故事,歷朝歷代從沒有間斷過。從史集、雜記、民間故事中,選情節扣人心庇的合成典故,作成各種文藝形式,繪成年畫,達到育人彰德的目的。像吳友如這樣畫成普及讀本,又配上文字的也不在少數。吳友如生活在封建社會的末期,封建社會形態已經動搖了,但封建正統思想仍然殘留。現代人利用這些圖案時,要有自己的認識。有位哲人說了這樣的明言: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更替。從盤古開天的傳說開始,五千多年來,在這片土地上演出了多少滄桑變化的社會活劇。杜牧《阿房宮賦》言:「秦人不暇自衰,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大一統的秦帝國只維持了15年就滅亡了,秦人無暇自我惋惜,秦以後的人為之惋惜;而後人在為秦惋惜的同時,如果不以秦為鑒的話,也會使他以後的人重新為他惋惜。歷史有令人矚目的太平盛世,也有危在旦穌的衰微末期。從古至今,無論何時,總會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古今人物,作為中華民族的脊梁,承擔起歷史的責任。然而未必有人為其造像,很多繪畫者有尚閑、尚隱、尚酒、尚茶等等的癖好,所以為隱逸者、飲者留像者並不在少數。吳友如也不例外。我們編著此書的宗旨是在傳統文化中挖掘積極向上的人文題材。但是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儀和忠、孝、節、悌以及宿命論思想、英雄史觀相互滲透,難以剝離。也確有「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的現象。兩千年來的獨尊儒術也限制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藝術表現。中國是歷史的中國。魯迅先生轉引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話「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後說:「我們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本次把最值得放大出版的《古今人物圖》和《古今百美圖》兩冊,收入《中華文化傳承圖譜》的系列叢書。《古今人物圖》雖然叫人物圖,實際上更符合《中華文化傳承圖譜》中的典故卷系列,所以編為《典故卷三》。
在整理這本《古今風流》時,由於自己的水平有限,難免有疏漏產生,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農歷己丑年十一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