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代風華:言慧珠

絕代風華:言慧珠
定價:180
NT $ 157
  • 作者:費三金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089531
  • ISBN13:9787208089532
  • 裝訂:287頁 /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台上古典,台下摩登;台上規范,台下張揚」,這就是言慧珠——一個梨園界絕無僅有的個體生命,一個留下了太多謎團的女人。本書作者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礎上,通過追述言慧珠多彩、曲折的人生軌跡,解開籠罩在言慧珠身上的一個個謎團,還原出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言慧珠,並通過生花妙筆反映了她代表的一類人的命運以及她所處時代的景況,以極富使命感的深度思考使讀者在對人物、時代的拷問中得到啟迪,是一部資料性、學術性、思想性、文學性俱佳的作品。


費三金,1946年生,浙江慈溪人。1966年畢業於上海市戲曲學校,工京劇小生,曾和李麗芳、張學津、李長春、王夢雲等京劇名家長期合作,多次和京劇表演藝術家趙燕俠同台演出。喜愛文學創作,合著有長篇小說《在密密的書林里》、《幕,在硝煙中拉開》。曾任大型畫冊《昆劇泰斗俞振飛》編委兼撰文,編寫有電視片《百年振飛》及畫冊《藝苑明珠言慧珠》等,另有改編整理京劇劇本若干種。
 

目錄

叢書總序一劉厚生
叢書總序二王家熙
引子
第一篇 言家有女初長成
一、沒落貴族的抉擇
二、天上掉下來的尤物
三、歐風美雨的熏染
四、全北平的名媛就數她「野」
五、偷「梅」止渴
第二篇 出水風荷分外紅
一、披掛整齊鳳翅飛
二、「言家班」換了個老板
三、兩個美女對擂
四、梅邊嚼蕊
五、北宗矩度南取靈動
六、平劇皇后
第三篇 癲狂柳絮隨風舞
一、狼圖騰
二、和白雲的「閃婚」、「閃離」
三、迷上了徐訐
四、銀幕上的風情
第四篇 聽唱新翻楊柳枝
一、誰喚起窗外曉鶯啼
二、繁弦急管唱東風
三、「我愛花木蘭」
四、紅裝素裹七十天
第五篇 東邊日出西邊雨
一、共誰同唱送春詞
二、「我要演戲」
三、筆者和薛浩偉的對話
第六篇 道是無晴卻有晴
一、把欄桿拍遍
二、出訪歐洲
三、有心情那夢兒還不遠
四、牆頭馬上因緣好
五、載譽香江
六、百年「不」合
第七篇 山雨欲來風滿樓
一、夢斷「言家班」
二、越割越長的「資產階級尾巴」
三、山窮水盡
第八篇 嘩啦啦似大廈傾
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二、俞振飛的敘述
三、言清卿的敘述
四、僅存的一封遺書
尾聲
后記
 

京劇是中國流行最廣的全國性大劇種。百余年來,著名演員人才輩出,從程長庚到尚長榮,一代又一代,如同明亮光輝的星球閃爍在祖國上空。他們創造了、豐富了京劇藝術,為民族文化建設作出了不同風格不同程度的貢獻。但是在舊社會,他們卻是經常被侮辱和被損害、被歧視的「戲子」、「賤民」。除了少數人曾被人寫過觀點態度常常成問題的簡略小傳外,幾乎沒有什麽正規的、像樣的傳記或自傳作品出版,應該說這是舊社會的恥辱。

新中國成立後,這種缺失很快引起文化界的重視。20世紀50年代中,梅蘭芳口述,許姬傳、許源來、朱家溍記錄淼摹段杼ㄉ釧氖 輟罰 透牆刑煒謔觶 溫 ㄒ褰 鍬頰淼摹斗勰 呵鎩妨講看笞饗群蟪靄媯 鵒巳 木 玻 艿槳 M食 撕脫芯恐泄┘緄耐夤д 諛詰墓惴涸捫鎩F 螅 倚創 縞テ穡 繞涫欠鬯欏八娜稅鎩敝 螅 醫 母錕 判率逼冢 嗣撬枷虢夥擰 勱緲? ?┘紜 ゾ繅災煉嘀值胤較分菰斃吹拇 腔蚩謔鱟源 凰凳欠縞鷦朴浚 部梢運凳潛櫚乜 N頤揮芯嚀逋臣剖鄭 圖潘埃 狄延邪僦稚舷碌輩皇槍叩墓蘭啤N 韁種菰斃創 閹忱沓燒魯晌 非仿壑韉囊桓 諧曬姆種А

現在上海戲曲學校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准備有計划地系統地出版一套《菊壇名家叢書》,我以為是一個有價值的設想。京劇名家眾多,應寫可寫但還沒有被寫傳記的還大有人在;即使為已有傳記的傳主重新再寫,也是常見甚至必要之事。作者寫作角度不同,資料研析不同,作者同傳主關系不同,特別是現在寫跟多年前寫環境不同,都會影響傳記內容。本叢書的第一批傳記中有言慧珠傳、童芷苓傳、李玉茹傳、孟小冬傳、趙燕俠傳、小王桂卿傳六種,其中初次寫傳和再次寫傳的都有。

叢書的價值,一般說來應體現於所收各書的寫作成就上。讀者們當然希望一套叢書所收每一本書都能達到既真實准確又有文采的高水平,但同時還要能展示出一套叢書的共性。因此,從根本上說,叢書的總的意圖取向,大的框架范圍,整體風格的要求是十分必要和應當明確的。《菊壇名家叢書》在這一點上顯示了鮮明的特點。那就是,收入叢書的傳主都是同上海這個城市有密切的關系,也要求寫傳者多從這個角度落筆。這些傳主,或是北方出身成名,後以上海為家的,或是上海出身成名後去北方又常來上海的,或者上海土生土長,又常去外地巡演的,等等。第一批六位傳主都在此框架之內,其後二批三批當也不會例外。我以為這個意圖——或用現今流行詞:創意,很有意思,值得探討一番。

1949年上海解放時,帝國主義分子曾詛咒說,上海是一個大染缸,共產黨紅的進來,必將黑的出去。事實早已證明這是胡說。但說上海是染缸,倒也有幾分意思,只是不是黑的,而是一種復雜而紅亮的「上海特色」。百多年來,上海在經濟文化社會多方面的發展,曾受到國內各地和世界多國或多或少的影響,形成上海海納百川的開闊吸納性;同時,上海的特殊發展所凝聚或提煉成的上海特色也形成了具有巨大放射作用的對外影響力。這種情況在京劇界無論是藝術還是藝人,都折射得非常明顯。在藝術方面,上海接納了北京名家送來的以欣賞個人演唱為主的傳統折子戲,並且尊為正統;同時上海也創造了故事情節比較完整的單本戲和連台本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北方。梅蘭芳青年時到上海演出,受到盛大歡迎,而他在看了一些「新劇」(歐陽予倩等從日本「新派」戲仿學引人的早期話劇)後,受到啟示,回北京就試演京劇時裝戲,更是顯例。在藝人方面,如李桂春(川、達子)從北方到上海演連台本戲成名,卻又將兒子李少春在上海練了幼功後送回北方演折子戲。周信芳生於南方,青年成名後常去北方演出,老戲新戲全能,南人而揚名北方。蓋叫天少年從北方到上海落戶終身,以北人而成為南派武生大家。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前後,由北方移居上海的藝人和上海本地培養的人都日益增多,他們之間同班共事同台獻藝越發密切。為其中有代表性的名家寫傳,真實地寫出他們在京劇表演藝術上如何交流,如何互學互補相互融合(甚至不必忌諱也有某些互傷之時),共同從多方面多層次提高京劇藝術,是極為必要的。我以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京劇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特別是從上海的角度說,藝術的交流、名家的密集和市場的發達為新中國成立後京劇的發展提高提供了重要的准備。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