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學的傳統

新文學的傳統
定價:180
NT $ 157
  • 作者:夏志清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2258057
  • ISBN13:9787802258051
  • 裝訂:278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內容簡介

《新文學的傳統》發展了《中國現代小說史》的觀點,著重探討了五四以來受過西方新思想洗禮的現代作家、評論家對中國文學「新傳統」的構建,評點「新傳統」建設者和繼承者的功過得失。

作者的論述可謂高屋建瓴,卓見迭出,有別於中國大陸幾十年來所出版的各種同類著述,比照閱讀,可一探新文學的真相。

《新文學的傳統》在夏志清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夏志清 原籍江蘇吳縣,1921年生於上海浦東。1951年獲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先後執教密歇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匹茲堡大學等校。1969年起任哥倫比亞大學中文教授,1991年榮休後任該校中文名譽教授。夏志清是西方漢學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權威。英文專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1961年)、《中國古典小說》(1968年)和《夏志清論中國文學》(2004年)。中文論文集有《愛情·社會·小說》(1970年)、《文學的前途》(1974年)、《人的文學》(1977年)、《夏志清文學評論集》(1987年)、《夏志清序跋》(2004年)等。
 

目錄

自序
第一輯 新的傳統
現代中國文學史四種合評
《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序
第二輯 五四人物
五四雜感
《胡適雜憶》序
胡適博士學位考證
小論陳衡哲
附錄:一日(陳衡哲)
親情與愛情——漫談許地山、顧一樵的作品
第三輯 當代小說
台灣小說里的兩個世界
陳若曦的小說
陳若曦的第一篇小說
正襟危坐讀小說
二報小說獎作品選評
第四輯 師友文章
克萊娥蒙難
黃維的第一本書——《中國詩學縱橫論》序
陳荔荔、馬瑞志、余國藩——介紹三種中國名著的譯者
何懷碩的襟懷——《域外郵稿》序
重會錢鍾書紀實
 

本書收集了近作十八篇;三篇寫於1976年(同年另有四篇已集《人的文學》),1977年寫的五篇,1978年寫的六篇,今年寫的三篇。這四年中還寫了回憶過去、雜談電影的散文好多篇,與本書所集文章性質不同,—時尚不便結集。今年中文寫得少,因為主要忙於編校工作。年初校閱《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台、港版兩種不同的清樣,足足用掉了兩個半月的時間。劉紹銘主持該書的編譯工作,已盡了最大的努力,我自己放進去三整月的時間(去年6月上旬先校了三四章),實在可說是「責無旁貸」。台版《中國現代小說史》已於9月初問世,本書預期10月也可出版———季有兩本新書發行,自己也不免感到高興。

本書取名「新文學的傳統」,因為所集四輯文字中,倒有三輯(也即是全書七分之六的篇幅)關注到這個題目。近二十年來,我一向兼治中國古今文學,可是「新舊文學讀得愈多,我自己也愈向『文學革命』以來的這個中國現代文學傳統認同」。當年初讀「文學革命」時期胡適、周作人等人的文學理論,總覺得他們太偏激,簡直有些故意詆毀中國文學的傳統。我在《中國現代小說史》里曾嘲笑陳獨秀那篇《文學革命論》,現在想想他當年提倡「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的確為新文學家指點了一條必走的路徑,而他所要打倒的「貴族文學」、「古典文學」、「山林文學」的確一直沒有給新文學家多少創作的靈感。「文學革命」以來,文學史家耕耘最勤而收獲最大的那塊園地也即是我國固有的「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胡適簡稱之為「白話文學」)。因此我可以說「新文學的傳統」,不單指現代文學,也包括了屬於同一傳統的古代文學。大體說來,它是有別於士大夫文學那個傳統的傳統。中國文學浩如煙海,讀不勝讀,時至今日,我認為只有讀起來「對勁」而仍具感人力量的作家、作品才值得我們重視。一個新傳統的建立,反映了社會上種種變革,當然絕非是一朝一夕之事:明清時代就有好多位文學家憑他們自己的創作、批評和文學理論在培植一個新傳統;受過西方新思潮洗禮的現代作家、文學研究者當然更自覺自發地在創造「新文學」,在建樹中國文化、文學的「新傳統」。在第一輯兩篇文章——《現代中國文學史四種合評》、《(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序》——里,我反復討論這個「新傳統」所代表的「寫實主義」、「人道主義」之精神。下面這段話(錄自《小說史褻自序),想來大半專治中國古典文學的學者們也不會表示異議:假如「我們認為中國的文學傳統應該一直是入世的,關注人生現實的,富有儒家仁愛精神的,則我們可以說這個傳統進入二十世紀後才真正發揚光大,走上了一條康庄大道」。

去夏唐德剛囑我為他的新著《胡適雜憶》寫序,我趁此機會重讀胡適的著述,對他留學美國時期的生活,特別感興趣,連帶也寫了《胡適博士學位考證》、《小論陳衡哲》這兩篇。《親情與愛情——漫談許地山、顧—樵的作品》這篇是最近寫的。好多年來我—直想把許地山《讀〈芝蘭與茉莉〉因而想及我的祖母》這篇文章介紹給青年讀者,但要引起他們的興趣,就非得把顧一樵那篇《芝蘭與茉莉》的小說連帶討論一番不可。第二輯收了一篇《五四雜感》,另外四篇討論胡、陳、許、顧諸人,他們都是「五四人物」。第三輯里的五篇都討論台灣「當代小說」。《台灣小說里的兩個世界》原是劉紹銘主編《台灣短篇小說選:1960 - 1970)英文本的《導言》,該文簡要地討論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十一位小說家的作品,主要藉以顯示「新文學傳統」在台灣所表現的新活力。這十一位中,陳若曦在七十年代寫的小說特別受人重視。我那篇《陳若曦的小說》討論了她早期的小說以及隧尹縣長》里的六篇。《正襟危坐讀小說》、《二報小說獎作品選評》二文是我充任《聯合報》、《中國時報》小說獎評判員那兩年(1977,1978)所寫的報告。我平日少有機會不煩其詳地分析一篇短篇小說,寫那兩篇報告時,因為要表示公正,對我喜歡的同不喜歡的得獎作品都做了較長的評析。

第二三輯里的十篇文章從胡適、陳衡哲寫到蔣曉雲、李捷金等最年輕的這代小說家,每一篇都或多或少討論到「新文學」這個傳統,也透露了我對「新文化」前途的特別關懷。第四輯所集的五篇則與「新文學的傳統」這個主題關系不大。該輯取名「丿幣友文章」,因為五篇討論的對象都是我自己的師友同他們的著譯。我所認識的中西學人之間,當推巴順(Jacques Barzun)、錢鍾書二人學問最為淵博,自當尊稱之為「師",雖然從未聽過他們的課,也絕少有機會向他們當面請教。在《重會錢鍾書紀實》里,我至少講起了他即將出版的巨著《管錐編》,但在《克萊娥蒙難》文里,我只介紹了巴順的一本小型著作,根本無從討論他學問、思想的全面。馬瑞志(Richard Mather)踏實為學,為醮世說新語》詳作注箋,並加以翻譯,實在是西方漢學家間最值得我們敬佩的一位。陳荔荔、余國藩、何懷碩、黃維揉,年齡在三四十之間,都各有卓越的成就,稱得上是我的「畏友」。我為懷碩、維揉的近作寫序,寫篇報道介紹荔荔、國藩的譯作,自己不認為說了什麽浮誇捧場的話。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