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哲學視野中的“機器人”

技術哲學視野中的“機器人”
定價:96
NT $ 84
  • 作者:計海慶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454059
  • ISBN13:9787807454052
  • 裝訂:平裝 / 21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將要進行的分析論證,屬于對技術及由技術引發的人的自我認識問題展開的哲學反思。連接這兩方面反思的紐帶——同時也是本書的主題——便是“機器人”。對于機器人,不同的人可以給出不同的理解︰它可以是工程師眼中的自動機器,可以是企業家眼中的生產設備,也可以是科幻小說家筆下的未來戰士。但是,在哲學視野內的機器人卻是一個具有挑戰意味的概念,是一個逼迫哲學家們必須不斷反思傳統概念和知識體系的異端。究竟是“人是機器”,還是“機器可以是人”,或者更進一步引出“機器是什麼”,“人又是什麼”的終極追問。由此,產生出種種的疑問和迷惑的“機器人”,實在不是一個可以隨隨便便打發掉的概念,值得我們用哲學的眼光去一探究竟。


計海慶,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STS)。在《自然辯證法研究》、《社會科學》等雜志發表論文十余篇。
 

目錄

導論
一、神‧人‧機器人
二、選題意義和論述思路
三、相關研究概述
上篇 活動論技術觀與機器人的觀念
第一章 活動論的技術反思與制作的超限作用
一、亞里士多德︰古典的活動論技術觀
二、阿倫特︰現代的活動論技術觀
三、超限作用與機器人的觀念
四、超限作用與技術倫理悖論解析
第二章 “人是機器”——功能化與機械化自我認識的歷程
一、工具理性的超限作用與人的功能化
二、理念化思維的超限作用與人的機械化
上篇小結
下篇 技術社會中的人與機器人關系
第一章 人機關系中的機器人
第二章 關系一︰機器替代工人
一、從工具到機器
二、自動機器與工人
第三章 關系二︰計算機替代大腦
一、人工智能可能嗎
二、“深藍事件”及其意義
第四章 關系三︰想象中的人機共生
一、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
二、人機共生社會中的平等原則
下篇小結
cyborg,人類的進化方向?——代結
參考文獻
後記
 

計海慶博士大學讀的是計算機專業。同時,他喜愛哲學。大學畢業後,他並沒有去從事熱門、賺錢的工作,而是考入了上海社會科學院研讀哲學。接著又考入了復旦大學,攻讀科學技術哲學博士學位。正是基于這樣的知識背景,加上他的謙虛好學,耐得住寂寞,我建議他以人與機器的相互關系為研究方向。

顯然,這是一項重大而又困難的課題。我們都知道,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機器人”的研制方面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進步,進入了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對此,公眾持歡迎而又有點不安的態度。受一些科幻影片的影響,更增添了人們的惶恐心態,似乎“機器人統治”的時代必將到來。

從學術層面看,研究人與機器的相互關系,需要具備相關學科的系統知識,及時跟蹤新的發展,以及技術哲學的新成果等。雖然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學者的相關研究,但由于文獻多、異見紛呈,精蕪駁雜,如何鑒別取舍是一個大問題。而且,相對于西方長期的積累,我國這方面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

我很高興,計海慶博士面對這樣重大而艱難的課題,不僅堅持了下來,而且拿出了自己的初步成果。當我讀到《技術哲學視野中的“機器人”》一書的修改稿時,說實在的,我依然禁不住心中喜悅之情。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對“機器人”進行認真的哲學解讀的著作,將在我國人與機器相互關系研究中佔有一席之地。

作者開宗明義地指出︰“對于機器人,不同的人可以給出不同的理解︰它可以是工程師眼中的自動機器,可以是企業家工廠中的生產設備,也可以是科幻小說家筆下的未來戰士。但是在哲學視野內的機器人卻是一個具有挑戰意味的概念,是一個逼迫著哲學家們必須不斷反思傳統概念和知識體系的異端。”那麼,怎樣用哲學的眼光去審視“機器人”呢?作者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概念和歷史的梳理。作者寫了篇幅較長的導論,認為盡管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但機器人概念的產生和發展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人類造人的願望和機器技術的結合產生了機器人”,並從技術和技術哲學兩個層面簡明扼要地闡述了機器人研究的歷史。這樣的梳理對于少數專家,也許可能有點多余,但對于多數讀者是很有必要的鋪墊,尤其在起步階段。

第二,以“活動論技術觀”為架構,對機器人作哲學分析。這是本書學術性最強的部分。在工具論、實體論和活動論三種技術觀中,作者選擇了活動論,並以此為分析工具。作者對亞里士多德的技術理念做了細致的考察,強調技術的核心內涵即制作。接著,又依據阿倫特,對勞動、制作和行動這三個密切相關的概念加以區分,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技術是人類的制作活動。”在此基礎上,引入“超限作用”的概念,提出機器人實際上是人的功能化和機械化的“自我認識”。

第三,進入社會領域,討論人與機器人的關系。作者概括地指出︰“一方面樂觀,另一方面則是懼怕,這一張力最終導致的是人們在機器人問題的態度上游移不定、進退維谷。”也許,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對著名的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的分析。阿西莫夫強調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據稱機器人工業最發達的日本正根據三定律來制定相關法律。但三定律奉行的是不平等原則,把人與機器人定位為“主人和奴隸的關系”。那麼,奉行平等原則會不會導致人成為機器人的奴隸呢,人與機器人能否真的“和諧共存”呢?作者認為,cyborg,即“控制論意義上的有機體”可能是人類的進化方向。

透過上述三方面的工作,不難看到計海慶博士的努力和貢獻。當然,這不是“完成式”,而是“進行式”。我很希望有一些認認真真地討論和批評,因為這是學術進步的一個重要形式和動力。總的來說,我們的學術爭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我正在撰寫本文的時候,8月13日傳來英國雷丁大學研制成功第一個由老鼠的腦組織控制的機器人“戈登”的消息。據稱,“戈登”的“大腦”擁有5到10萬個老鼠的活神經細胞。這一開創性的成果啟示我們,機器人的研究正在超出人們的想象而發展著。會不會出現由人的活神經細胞控制的機器人呢?人與機器人相互關系的研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在科學技術哲學領域,一批新人成長起來了。我衷心地祝福他(她)們,熱切祈盼他(她)們堅持再堅持,專心再專心,努力再努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