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詮釋學

儒家詮釋學
定價:180
NT $ 157
  • 作者:賴賢宗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162944
  • ISBN13:9787301162941
  • 裝訂:平裝 / 22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采取本體詮釋學的進路,使儒家的心性論在當代社會之中能夠更具有開放性,建構儒學傳統在當代握手光大的理論基礎,不僅使儒學在社會文化中具有跨界溝通意義的當代開展,同時也春服了全球化聲浪中的西方社會的文化危機和價值上的虛無主義。


賴賢宗,現任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及中文系系主任、台北大學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創辦人。
 

目錄

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與易學體用論
導論
第一節 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的基本意義與易經哲學
第二節 成中英本體詮釋學的基本論題之展開與易經哲學
第三節 當代新儒學哲學的批判反思與成中英易學的本體詮釋學
結論
易學體用論的反思︰論熊十力到成中英的易學詮釋發展與儒佛會通
導論
第一節 熊十力前期思想的思想突破
第二節 年之後的熊十力晚期思想之考察
第三節 跨文化觀點之中的易學本體論
第四節 從熊十力的易學體用論、牟宗三的《圓善論》到成中英易學的本體詮釋學
結論
台灣當代新儒家哲學之研究與本體詮釋
導論
第一節 戰後台灣的儒家哲學的研究的思想位置與主要貢獻
第二節 論牟宗三的圓教思想的當代重構與其對于傳統哲學的詮釋
第三節 走向東西哲學之會通的當代台灣新儒家哲學︰牟宗三的一心開二門的二層存有論的重檢
第四節 本體詮釋︰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的前瞻與反思
結論
唐君毅論儒家的精神性之本體詮釋
導論
第一節 本體詮釋與唐君毅論“精神”
第二節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論儒家的精神性
第三節 《道德自我的建立》與《西方近代理想主義之哲學精神》論儒家的精神性
第四節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的三向九境與本體詮釋
結論
熊十力論性覺性寂及其體用哲學在儒佛會通上的含義
導論
第一節 由性覺與性寂之爭議,論熊十力《新唯識論》在儒佛會通一課題上之含義
第二節 性覺與性寂之爭議之重檢︰論體用論作為當代新儒家與佛教的共通理據及體用論在儒佛會通上的含義
結論
李二曲的體用全學之人文化成與平章儒佛
導論
第一節 李二曲學思歷程
第二節 李二曲的“體用全學”與融會陽明學與朱子學及其人文化成的新義
第三節 李二曲的體用全學與其平章儒佛之含義
結論
論劉蕺山“心之性情”反對朱子“心統性情”的理論根據
導論
第一節 劉蕺山以“心之性情”反對朱子“心統性情”的理論背景之分析︰蕺山慎獨說的發明與誠意說的精熟
第二節 論劉蕺山以“心之性情”反對朱子“心統性情”的理論根據
結論
朱子論易體與心統性情的交涉及劉蕺山的批評之本體詮釋
導論 朱子的“心統性情說”與“易(體)-道(理)-神(用)”交涉的理論向度與易經哲學的本體詮釋學
第一節 儒家心學之重檢
第二節 朱子論“心統性情”與“易體”的交涉
第三節 從朱子的心統性情到蕺山的心之性情的一個本體詮釋學的考察
結論
附錄 成中英哲學思想發展與意義
 

1989年秋,賴賢宗教授作為一個年輕的學子選修了我的本體詮釋與分析哲學的研究生課程。在此後的20年取,從台灣到德同,從德國再回到台灣,我看到了一個年輕哲學心靈的蓬勃成長與欣榮發展,也見證了此一成κ與發展的成果。賢宗是一位敏思多才、勤于研究並具有創意的新一代哲學學者。他在他的哲學研究中逐漸認識到並掌握r我的本體詮釋學的本體論與詮釋學力法,因而為眾多的哲學傳統找到了一個統合連貫的思考基礎,正如他所說,期勉自己進行鉤深致遠、統之有宗、會之有元的醫學思、考,並立意要成為一位哲學家。我認為他已相當的成功。

雖然他的諸多論文是在不同時期對不同利目所做的哲學研究成果,我卻感覺到他在本體詮釋學的基礎上己有把倫理學、宗教學與藝術美學結合在一起的意思,透露出一個活潑生動思維生命的本體以及其向多面展開的潛能。也使人們意識到宗教的信仰、倫理的善意、美學的意境都有其內涵的真實,一方面自成一體,另一方面卻又彼此涵攝,相互旁通。這里我想指出,雖然賢宗把Heidegger、Beck等哲學家的哲學視為“本體詮釋學”(Onto Hernleneutic.s),此一理解正顯出本體詮釋學的包含與融攝精神。因為只有在此基礎上力可能把東西及中西的本體哲學與價值哲學融會在一起,同時又對Heidegger等進行了一項本體融合(不只是視野融合)的再詮釋。

我所說的本體詮釋學是基于我對西方哲學形上學及知識論與中國哲學屮的易學、儒學與中國道佛學(含禪學)的綜合體會與思考而來。我提出“本體”一詞,是要顯示“本體”不同于“存有”而又包含了“存有”。而我的所謂“詮釋”則是話語對本體的展現,卻又不排除非話語對本體的展現。對本體詮釋即在根源上、體系上進行一個包含多元、條理多元的整合與彰明。

基于淵源,我必須說賢宗在諸多學子中最具有本體詮釋學的前理解,並對之進行了具有創意的前把握,因而在各個哲學傳統中找到其本與體、體與用。他在德國的求學期間更進一步地鑽深r他的本體意識(雖然他多用“存有”一詞)。他的創意尤其體現在他對佛學與佛教文化、道家哲學與道家宗教的深人探討之中。他從存有、知識與實踐二方面對佛學中的如來藏與唯識思想作了本體詮釋,並導向當代的心靈治療等實踐問題。可說對中國佛學作了一個新的整合。賢宗的“道家詮釋學”的最大特點是會通了丹道修煉與養生思想,便道家的理論有了一個哲學意義的實踐。他自己也修炳;月道,有實際的體驗,對他的道家的闡述不尢影響,具體的說明了知行會通的重要性。

除了對佛道的詮釋外,賢宗也致力于儒家的詮釋,這方面他很重視明末清初的儒學與當代新儒家哲學。他對我的“本體詮釋學”與“易學本體用論”有鮮明的解說,並由此凸顯了厘清淨議、會通觀點、開啟新視角的本體詮釋學的觀點。基于對佛道儒的本體詮釋,賢宗最新的創意應可說體現在他的“意境美學”之中。到此可以見到賢宗把他融會了的本體詮釋的本體與方法用在當代中國美學文學諸學者的理論之上,而統合成為他所說的中國的“意境美學”。刈此我極為贊賞。這是一項跨匹紀、跨哲學、跨文化的重要思想碩果。

值此賢宗有關本體詮釋及其應用的四本書出版之際,特寫此序以志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