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概說》將側重描述文學現象的出現、變遷的過程,並討論帶有文學“思潮”性質的重要問題,追尋這種種現象產生的背景。“背景”的因素,在本書中將不僅指政治方面,也初步考慮到影響文學創作、流通、閱讀的經濟、社會文化、社會心理的條件。如上所述,這40年的文學歷史,是毛澤東的文學規範從絕對支配到削弱的過程。因此,以“文化大革命”的結束為界,評述的重點也會有一些調整。在上編,除文學思潮、文學創作的形態外,主要是了解外部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在下編,主要是考察控制削弱之後,在更復雜的社會背景中作家心理素質和文化性格的狀態,以及這種性格、心理狀態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當中國當代作家開始獲得比較“自由”的寫作環境,來表達他們自身、他們對世界的體驗時,他們的思想性格、心理情感的潛在特征,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他們這方面的弱點,也得到彰顯。這種情況,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文學的既讓人欣喜又叫人憂慮的現狀和前景。
洪子誠,廣東揭陽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並留校任教,從事中國當代文學、中國新詩的教學、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當代中國文學概觀》(與入合著)、《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問題》、《作家姿態與自我意識》、《中國當代新詩史》(與人合著)、《中國當代文學概說》、 《1956︰百花時代》、《中國當代文學史》、
《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 《文學與歷史敘述》等。
目錄
自序
前言︰分期與方法
上編 50—70年代
第一章 毛澤東的文學主張和文學政策
第二章 規範與控制
第三章 作家的狀況
第四章 矛盾與沖突
第五章 創作狀況與總體風格
第六章 “非主流”文學
下編 80年代
第七章 80年代的文學環境
第八章 80年代文學的特征
第九章 歷史創傷的證言
第十章 新詩潮
第十一章 文學“尋根”與精神重建
第十二章 女作家和“女性文學”
第十三章 80年代後期的文學概況
前言︰分期與方法
上編 50—70年代
第一章 毛澤東的文學主張和文學政策
第二章 規範與控制
第三章 作家的狀況
第四章 矛盾與沖突
第五章 創作狀況與總體風格
第六章 “非主流”文學
下編 80年代
第七章 80年代的文學環境
第八章 80年代文學的特征
第九章 歷史創傷的證言
第十章 新詩潮
第十一章 文學“尋根”與精神重建
第十二章 女作家和“女性文學”
第十三章 80年代後期的文學概況
序
《中國當代文學概說》由香港青文書屋初版于1997年6月。1999年,應主編“現代中國文學研究書系”的陳思和、王曉明先生之邀,我將《概說》作了少量修訂,並與另外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編為《當代文學概說》,作為“書系”的一種,由廣西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7月出版。
廣西教育版的《當代文學概說》一書的序言(寫于1999年12月),曾有一個段落講到它的寫作、出版的經過,現在摘錄在下面︰
《中國當代文學概說》由一份講稿整理而成。1991年到1993年間,我應聘到日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任教,課程之一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專題課。听講者有本科生,也有比較文學、地域文化的研究生。他們中的有些人讀過一些中國當代作家作品,但普遍對5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文學的面貌缺乏整體印象。當時的設想,是對這些于這一領域知之不多的听者,簡略而又較完整地介紹這一時期中國大陸文學狀況。因此,我比較注意選擇能顯示文學時期特征的那些問題。另外,限于時間和听者的中文程度,對于涉及的題目,一般只作簡要的提示,而較少論析性地展開。因為講課是在90年代初,故處理的材料大體上也截至于80年代末。講課時,並沒有將講稿整理成書的打算。但是,課程快結束的時候,教養學部的一位先生告訴我,日本還沒有這樣性質的評述中國當代文學的書,希望我能夠整理出來,由他們翻譯成日文現版,以為教學上的參考,並說已聯系好出版社。于是,在離開東京之前的幾個月里,我利用課余時間,整理、修改講稿,查找、核對材料,抄寫謄清,將稿子留下。回到北京之後又重讀一遍,有許多不滿意之處,又再一次修改,並交去新的修改稿。然而,書稿從此就“石沉”于那邊的大海,始終得不到什麼音訊。後來,與一位朋友談到這件事,她說可以拿到香港試試。終于在1997年夏天,由香港青文書屋印出。出乎意料的是,這本小書得到一些人的好評。我想,那大抵是在“當代文學史”已有二三十部的時候,覺得它還能讀得下去的緣故吧。這部書的印數不多,不久也就售罄。這次算是它的“再版”。在收入書時,另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為了我任職的學校教學上的需要,我編寫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已于1999年9月出版,其中有些部分與《中國當代文學概說》有重合之處。教材的篇幅比《中國當代文學概說》增加近三倍,按說應較為“豐厚”而有分量了。然而我覺得還是這本不足15萬字的小書稍有可取之處。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有些事情其實並不需要說很多的話;有時,說得越多就越糊涂,還會把點滴的“意思”稀釋得不見蹤影。
上面說到的幫我聯系香港青文的“一位朋友”是當年在北大中文系讀博士,現在任職于香港嶺南大學的陳順馨。青文書屋在香港並不是什麼有名的出版社,它在灣仔莊士敦道一個樓房的三樓,我曾經沿著狹窄的樓梯到過這家“書屋”,看到並不寬敞的空間里擺滿新舊的中文、英文的著作。它主要出售文化、社科學術著作,自己也出版一些書刊。經營者羅志華是個讀書人,于學術文化的傳播、出版感情深厚,將自己的精力都投在這上面。最近,听說今年初他不幸猝死,被壓在倒塌書架的書堆之中。
《概說》這次收人“學術作品集”,依據的是廣西教育2000年7月的本子,但仍有個別字句的修訂。
廣西教育版的《當代文學概說》一書的序言(寫于1999年12月),曾有一個段落講到它的寫作、出版的經過,現在摘錄在下面︰
《中國當代文學概說》由一份講稿整理而成。1991年到1993年間,我應聘到日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任教,課程之一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專題課。听講者有本科生,也有比較文學、地域文化的研究生。他們中的有些人讀過一些中國當代作家作品,但普遍對5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文學的面貌缺乏整體印象。當時的設想,是對這些于這一領域知之不多的听者,簡略而又較完整地介紹這一時期中國大陸文學狀況。因此,我比較注意選擇能顯示文學時期特征的那些問題。另外,限于時間和听者的中文程度,對于涉及的題目,一般只作簡要的提示,而較少論析性地展開。因為講課是在90年代初,故處理的材料大體上也截至于80年代末。講課時,並沒有將講稿整理成書的打算。但是,課程快結束的時候,教養學部的一位先生告訴我,日本還沒有這樣性質的評述中國當代文學的書,希望我能夠整理出來,由他們翻譯成日文現版,以為教學上的參考,並說已聯系好出版社。于是,在離開東京之前的幾個月里,我利用課余時間,整理、修改講稿,查找、核對材料,抄寫謄清,將稿子留下。回到北京之後又重讀一遍,有許多不滿意之處,又再一次修改,並交去新的修改稿。然而,書稿從此就“石沉”于那邊的大海,始終得不到什麼音訊。後來,與一位朋友談到這件事,她說可以拿到香港試試。終于在1997年夏天,由香港青文書屋印出。出乎意料的是,這本小書得到一些人的好評。我想,那大抵是在“當代文學史”已有二三十部的時候,覺得它還能讀得下去的緣故吧。這部書的印數不多,不久也就售罄。這次算是它的“再版”。在收入書時,另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為了我任職的學校教學上的需要,我編寫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已于1999年9月出版,其中有些部分與《中國當代文學概說》有重合之處。教材的篇幅比《中國當代文學概說》增加近三倍,按說應較為“豐厚”而有分量了。然而我覺得還是這本不足15萬字的小書稍有可取之處。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有些事情其實並不需要說很多的話;有時,說得越多就越糊涂,還會把點滴的“意思”稀釋得不見蹤影。
上面說到的幫我聯系香港青文的“一位朋友”是當年在北大中文系讀博士,現在任職于香港嶺南大學的陳順馨。青文書屋在香港並不是什麼有名的出版社,它在灣仔莊士敦道一個樓房的三樓,我曾經沿著狹窄的樓梯到過這家“書屋”,看到並不寬敞的空間里擺滿新舊的中文、英文的著作。它主要出售文化、社科學術著作,自己也出版一些書刊。經營者羅志華是個讀書人,于學術文化的傳播、出版感情深厚,將自己的精力都投在這上面。最近,听說今年初他不幸猝死,被壓在倒塌書架的書堆之中。
《概說》這次收人“學術作品集”,依據的是廣西教育2000年7月的本子,但仍有個別字句的修訂。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