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書法篆刻藝術

圖說中國書法篆刻藝術
定價:480
NT $ 418
  • 作者:曹建/主/編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14057506
  • ISBN13:9787214057501
  • 裝訂:平裝 / 25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圖說中國書法篆刻藝術》是中國書法篆刻藝術鑒賞類圖書。《圖說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具有讀圖日寸代文字淺易、圖片豐富的特點,以直觀的圖片與簡要的語言相對照,文圖互證,突出“圖說”風格。文字解。說部分主要突出以下內容︰書法工具的獨特性;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的獨特性;書法作品風格的獨特性及其聯系;歷朝各體書家的共性與個性;篆刻的刀法之美、印石之美、邊款之美與風格之美。

《圖說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圖片,有的為編寫人員實地拍攝,有的則選自精美畫冊,由編者結合多年著述、教學經驗精挑細選,真實可靠,質量清晰,富有代表性。《圖說中國書法篆刻藝術》重視書法篆刻作品的第一視覺印象,幫助讀者直觀、快捷地理解書法篆刻藝術,是一本圖文並茂、不可多得的書法讀物。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文房四寶
第一節 紙
一 早期記事材料
二 西漢紙‧紙素分家
三 最早的有字紙‧簡牘‧縑帛
四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紙
五 宣紙‧生宣‧熟宣‧半生熟宣
六 宋以後的紙
七 歷代名紙
第二節 筆
第三節 墨
第四節 硯
第五節 文房雜具
一 與紙有關的文房用具
二 與筆有關的文具
三 與墨有關的文具
四 與硯有關的文房用具
五 其他文房用具

第二章 篆書
第一節 先秦遺珍
一 甲骨篇
二 金文篇
三 石鼓篇
第二節 斯冰風流
第三節 別具特色的權量詔版文字

第三章 楷書
第一節 小楷風骨
一 鐘派小楷
二 王派小楷
第二節 北碑與碑學
第三節 唐楷

第四章 隸書
第一節 漢代隸書
一 西漢隸書
二 東漢隸書碑刻
第二節 唐代、元代的隸書
第三節 清代隸書
一 清初隸書
二 乾嘉時期的隸書
三 揚州八怪隸書
四 道光以後的隸書

第五章 草書
第一節 草草
一 草草的濫觴
二 漢代章草的發展歷程
三 草草的流變
第二節 今草
一 敦煌張芝創今草
二 相聞“草稿”開新風
三 “二王”的崛起
四“二王”筆法傳千古
第三節 狂草
一 狂草淵源乃二王
二 各家變法狂草興
三 酒酣落筆書神逸

第六章 行書
第一節 二王與帖學
一 說不盡的王羲之
二 王羲之與《蘭亭序》
三 王羲之書法藝術
四 王獻之的創新
五 王氏一門的行書
第二節 唐與五代行書
一 熱血書家——顏真卿
二 唐代其他行書書家
三 大美無言——楊凝式
第三節 北宋四家
一 “無意于佳乃佳”——蘇軾
二 自成一家始逼真——黃庭堅
三 放筆一戲空——米芾
四 恪守古法——蔡襄
第四節 趙董書風
一 力求復古——趙孟煩
二 淡筆尚書——董其昌
三 吳門書派
第五節 清代行書
一 晚明清初浪漫書風的延續
二 康乾書風及晚清行書

第七章 篆刻藝術
第一節 印石之美
第二節 刀法之美
第三節 邊款之美
第四節 風格之美
後記
 

是中華藝術源遠流行,其內涵博大精深。從華夏早期先民“百獸率舞”那里孕育了“龍飛鳳舞”的“禮樂文明”,並由此構成了後期中華藝術追求“詩、樂、舞”的“樂舞精神”性動機。這種精神不僅成為中華文明的生成基因,更在其後歷史發展途程中化為血肉靈脈,從而成為當下解讀中華藝術的美學鎖鑰。

“樂舞精神”具有某種辯證性內涵,即︰它不信體現于早期文明的樂舞上,更是在此基礎上演化而來並以“樂”為本體,以“詩” (泛指文學) 和“舞蹈”為雙翼的“樂”文化體系,這一體系從文化學上建構了中華禮樂文明。于是,從遠古走來的中華文化傳統,形成了氣勢博大的浩然洪流,在以後的華夏大地上,雖幾經王朝的更迭與興衰,這股由早期文明相續而來的以傳統藝術為中心的審美文化傳統卻始終沒有中斷。舉凡其他多種藝術類型的發端、勃興在帶來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的同時,不但沒有消解其原初的人文意義,而且內凝和強化了由“龍飛鳳舞”孳乳而來的人文精神。換言之,自先秦以降的中華藝術都魂系著一種永遠都不掙不脫的血肉靈脈,其間不同程度上就和著“樂、舞”的胎動,在詩文里、在書畫中、在建設園林上……

眾所周知,“禮樂文明”不僅是醞釀中華文明的溫床和創生的根基,同時也是與其共生的主體精神命脈。從形式上說,“禮樂文明”具體表現為制度文化,以及“詩歌”、“音樂”、“舞蹈” 等不同藝術類型;從本質上言,經過若干世紀的歲月覓化,它早已化為一種無形的精神意緒,作為一種本體精神貫通于各種藝術之中,且化為一種符號,自覺不自覺地凸顯出“樂”的核心地位,在華夏兒女的心目中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味,從而以“琴‧棋‧書‧畫”的審美化操作方為樂生的中華民族涂上一層濃濃的底色。

“琴‧棋‧書‧畫”是中國傳統士人們一種不經意的自然生活狀態,同時也是一種將生活方式藝術化、藝術行為志景化的真實寫照。其時的人們,舉凡彈琴、吟詩、下棋、作畫等等,在現代人眼里,似乎是那麼的富有詩意,不帝就是一種藝術行為;可在他們,更多的是出于一種自然,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絕非某種附庸風雅而已。這其中就有某種早已寓于其中的“樂教”功能在。頗有意味的是,這種“以文教化”、具有農厚理性色彩的觀念並非以高頭講章的形式出現。板著面孔訓人,固然也有一定作用,但古人卻以一種更為符合人性的方式來實現。他們往往在游戲中注入精神淨化的因素,以防止“畸趣”(kitsch)現象的發生。如果說,當下我們所高揚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及所謂的“人文關懷”舶自西方,那麼,通過“游于藝”即可發現,其實中華先民們早已施行了數千年。蜚聲世界的“禮儀之邦”直接建基于傳統的“禮樂文明”當非虛言,或許就是一種典型的“寓教于樂”方式。這既非形而上的游戲,亦非純粹的實踐理性,而正是現代意義上的審美文化操作策略。對比,我們當反躬自省。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