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對這些問題都將展開論述。本書主要從澳大利亞的視角來考察這些問題,但同時也承認氣候變化問題的各個方面完全是國際性的。本書采用的方法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運用。

本書對這些問題都將展開論述。本書主要從澳大利亞的視角來考察這些問題,但同時也承認氣候變化問題的各個方面完全是國際性的。本書采用的方法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運用。
 

目錄

中文版序一
中文版序二
英文版序
致謝
任務書
緒論
要點
1 決策框架
1.1 減緩氣候變化的成本
1.2 風險和不確定性
1.3 減緩氣候變化的四種收益
1.4 如何有效降低適應氣候變化的成本
1.5 減緩氣候變化的成本—收益測量
1.6 成本—收益圖示
1.7 相對於現在的未來的價值
2 認識氣候科學
2.1 地球上的大氣層
2.2 認識氣候變化
2.3 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的關系
2.4 全球減排任務
3 白金時代的排放
3.1 溫室氣體排放源和排放國
3.2 由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最新趨勢
3.3 現有的排放量預測
3.4 本報告對不減排情景的預測:方法論和假設
3.5 本報告的預測結果以及與現有預測的比較
3.6 高能源價格的影響
3.7 資源限制
4 全球氣候變化預測
4.1 氣候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4.2 認識氣候變化預測
4.3 三種排放情景下的氣候變化預測
4.4 氣候變化風險評價
5 澳大利亞氣候變化預測
5.1 氣候變化的始作俑者是人類活動
5.2 澳大利亞的氣候變化狀況
5.3 澳大利亞氣候變化預測
6 氣候變化對澳大利亞的影響
6.1 認識澳大利亞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
6.2 全球不減緩氣候變化情景中的澳大利亞
6.3 氣候變化對澳大利亞的直接影響
6.4 氣候變化對澳大利亞的間接影響
7 全球背景下澳大利亞的排放
7.1 澳大利亞排放概況和國際比較
7.2 澳大利亞工業排放狀況
8 國際應對評價
8.1 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展開的國際框架
8.2 減緩氣候變化的國家承諾和政策
8.3 《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的發展評價
8.4 鑒於當前減排努力路徑的預測
8.5 加速前進
9 全球協議即將到來
9.1 商定全球目標
9.2 國家承諾應采取什麽形式?
9.3 以漸進的步驟形成國家承諾
9.4 各國之間分配排放許可權的原則
9.5 模擬人均排放權分配方法
9.6 可能達成550ppm或450ppm的協議嗎
10 深化全球合作
10.1 減緩氣候變化的國際公共基金
10.2 適應氣候變化的國際公共基金
10.3 促進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的合作研究
10.4 國際排放權交易
10.5 外向型排放密集產業以價格為基礎的部門協議
10.6 氣候變化和貿易政策
10.7 國際航空和海運
10.8 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
10.9 實施機制
11 氣候變化估價及預防
11.1 全球三種情景
11.2 比較氣候變化以及減緩氣候變化的成本
11.3 建立氣候變化減緩模型
11.4 減緩氣候變化決策
11.5 氣候變化減緩多少
12 目標和路徑
12.1 確定有條件和無條件的減排目標
12.2 全球合作的收益
12.3 分階段解決殘酷的氣候問題
12.4 向更大幅度減排加速前進
12.5 從550ppm目標向450ppm目標前進
12.6 澳大利亞能對全球減排發揮重要作用嗎
12.7 中期目標
12.8 澳大利亞排放權交易計划的含義
13 澳大利亞的政策框架
13.1 面對不確定性:氣候變化的政策挑戰
13.2 避免最大的市場失靈
13.3 澳大利亞排放權交易計划面臨的障礙
14 澳大利亞適應排放權交易計划
14.1 指導設計有效計划的框架
14.2 基本設計特征
14.3 排放許可權市場發行
14.4 降低實現目標的成本
14.5 應對外向型排放密集產業面對的扭曲
14.6 過渡期:到2012年底澳大利亞排放權交易計划
14.7 管理:制度安排
14.8 處理排放權交易計划和其他政策的關系
14.9 澳大利亞排放權交易計划的設計特點
15 澳大利亞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措施
15.1 信息和認知
15.2 市場的作用和以市場為基礎的政策
15.3 挑戰升級:五個例子
16 澳大利亞減排成本的分擔
16.1 減排政策的短期影響
16.2 政府干預框架
16.3 減排的長期影響和結構變化
17 現有技術的信息障礙
17.1 信息和代理障礙的影響
17.2 信息障礙
17.3 委托—代理問題
17.4 最低性能標准
18 創新的挑戰
18.1 什麽是創新
18.2 確保早期研究達到最佳水平
18.3 對早期原創者的補償
18.4 克服技術鎖定的障礙
19 管網基礎設施
19.1 電力輸送
19.2 電力配送
19.3 天然氣輸送基礎設施
19.4 二氧化碳運輸
19.5 客貨運輸
19.6 供水基礎設施
19.7 城市居住區規划
20 能源轉型
20.1 當前的能源部門
20.2 轉型動力
20.3 轉型
20.4 能源部門的模擬結果
20.5 主要經濟影響
20.6 轉型風險
21 交通運輸轉型
21.1 交通運輸部門的職能以及當前的結構
21.2 轉型的原因
21.3 經濟模型的結果:未來可能的情景
21.4 轉型路徑:交通運輸發展前景
21.5 促進轉型
22 農村土地利用轉型
22.1 向低排放轉型的動力
22.2 經濟模型的結果:一種可能的未來
22.3 一種可供選擇的未來
22.4 低排放未來的障礙和限制
23 向低排放經濟轉型
23.1 全球減排中經濟調整的動力
23.2 經濟轉型與550ppm二氧化碳當量
23.3 550ppm 和450ppm 的差異
23.4 低排放能源經濟中的澳大利亞
23.5 失敗的風險
23.6 技術假設中有利的方面
23.7 靈活的國際和國內市場的重要性
23.8 教育和培訓的重要性
23.9 全球減排和持續繁榮
23.10 成功轉型世界中的澳大利亞
24 重大決策
圖表索引
縮略詞表
術語表
 

很高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將《郜若素氣候變化報告》一書譯成中文出版發行,從而使這項成果能夠與中國——這一偉大的國家中更多的讀者見面。

無論你如何看待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問題,這一挑戰對中國而言都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家已經關注到氣候變化對中國造成的危險。全球變暖干擾了哺育幾千年中華文明的大河的流量,全國許多地區的農業生產可能受到影響,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那些在改革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充滿活力的工業城市將會受到威脅。中國和澳大利亞都非常關心減緩氣候變化獲得成功,以防止氣候變化嚴重損害我們自身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澳大利亞和中國也都非常關心如何力圖避免氣候變化給我們在南亞和東南亞的很多近鄰造成損害。如果人類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遭到失敗,這些國家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其中很多國家地處低窪地帶,並依賴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穩定的水流,這使他們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們希望我們的鄰國取得好的發展,並非常關心他們取得的成就。

19世紀和20世紀,中國對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積累影響不大,而正是在此期間,氣候變化達到了具有危險性的臨界值。然而,中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全球減緩氣候變化的努力中應發揮關鍵作用。在履行減緩氣候變化這項工作的責任中,中國政府顯然已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國也很好地促進了低排放工藝和產品的創新。如果國際社會能夠以合理的成本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那麼這些創新也是必要的。中國可能是世界各國減緩氣候變化所需要的許多產品的主要供應商。

本書對這些問題都將展開論述。本書主要從澳大利亞的視角來考察這些問題,但同時也承認氣候變化問題的各個方面完全是國際性的。本書采用的方法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運用。我期待得到中國讀者的討論和批評,期待來自中國的其他意見和本書所闡述的觀點發生互動,以豐富世界各地關於氣候變化的討論。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張亞春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宋立剛主持翻譯審校了本報告。參與本項工作的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團隊成員分別為李繼峰、趙坤、劉宇和實習生張成龍、胡文平(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施訓鵬做了大量審改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張征承擔了李報告的翻譯工作。在翻譯過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蔡(日方)、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王利民、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徐步、北京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黃益平、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王小魯、清華大學布魯金斯研究中心肖耿等提供大量幫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謝壽光及其領導的團隊(尤其是周麗、惲薇和李延玲等)在本報告中文版編輯出版過程中付出辛苦的勞動,使之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全球會議召開之前如期與中國讀者見面。感謝你們嘔心瀝血的工作!

郜若素
Ross Garnaut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