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本教授主持全注全譯中醫經典系列著作之一
從事醫藥研究40余年的著名教授,詳細注譯中醫經典著作
了解中醫基本理論的必讀書
《神農本草經》是中醫藥理論體系形成的四大標志之一,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奠定了中藥學基礎。為我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中藥理論體系便由此發生、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
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為中藥理論精髓。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產地、性質、采集時間、入藥部位和主治病癥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藥物怎樣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制劑,都做了概述。全書強調辨證施藥、重視服藥時間與療效的關系、踐行“藥有陰陽”理論的價值、認為“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有寒熱溫涼四氣”、藥有“七情和合”、“有毒無毒,斟酌其宜”等觀點,具有深遠的價值。《神農本草經》文辭並不深奧,義理亦不艱澀。故而在譯注此書時以“注釋為主,校勘為從”為原則,力求將書中所涉及的中醫藥知識盡可能多的呈現給讀者。注釋以通俗易懂為務,譯文則以“信、達、雅”為準繩。本書是了解中醫基礎理論的一部上好入門讀物。
張登本,男,1944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內經》研究專家,陝西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學術帶頭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從事中醫基礎理論和《黃帝內經》的教學和科研工作30多年,主編教材、論著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代表作有︰國家規劃教材《中醫學基礎》、《內經詞典》、《內經的思考》等。
目錄
《神農本草經》研究述評
神農本草經卷一
序錄
神農本草經卷二
上品
1.丹砂
2.雲母
3.玉泉
4.石鐘乳
5.礬石
6.消石
7.樸消
8.滑石
9.空青
10.曾青
11.禹余糧
12.太一余糧
13.白石英
14.紫石英
15.五色石脂
16.菖蒲
17.菊花
18.人參
19.天門冬
20.甘草
21.干地黃
22.術
23.菟絲子
24.牛膝
25.茺蔚子
26.女萎
27.防葵
28.麥門冬
29.獨活
30.車前子
31.木香
32.薯蕷
33.薏苡仁
34.澤瀉
35.遠志
36.龍膽
37.細辛
38.石斛
39.巴戟天
40.白英
41.白蒿
42.赤箭
43.(�奄)(�閭)子
44.菥(��曰六)子
45.蓍實
46.赤芝
47.黑芝
48.青芝
49.白芝
50.黃芝
51.紫芝
52.卷柏
53.藍實
54.蘼蕪
55.黃連
56.絡石
57.蒺藜子
58.黃(�氏)
59.肉蓯蓉
60.防風
61.蒲黃
62.香蒲
63.續斷
64.漏蘆
65.天名精
66.決明子
67.丹參
68.飛廉
69.五味子
70.旋花
71.蘭草
72.蛇床子
73.地膚子
74.景天
75.因陳蒿
76.杜若
77.沙參
78.徐長卿
79.石龍芻
80.雲實
81.王不留行
……
120.桑螵蛸
神農本草經卷三
神農本草經卷四
參考文獻
附︰中藥筆畫索引
神農本草經卷一
序錄
神農本草經卷二
上品
1.丹砂
2.雲母
3.玉泉
4.石鐘乳
5.礬石
6.消石
7.樸消
8.滑石
9.空青
10.曾青
11.禹余糧
12.太一余糧
13.白石英
14.紫石英
15.五色石脂
16.菖蒲
17.菊花
18.人參
19.天門冬
20.甘草
21.干地黃
22.術
23.菟絲子
24.牛膝
25.茺蔚子
26.女萎
27.防葵
28.麥門冬
29.獨活
30.車前子
31.木香
32.薯蕷
33.薏苡仁
34.澤瀉
35.遠志
36.龍膽
37.細辛
38.石斛
39.巴戟天
40.白英
41.白蒿
42.赤箭
43.(�奄)(�閭)子
44.菥(��曰六)子
45.蓍實
46.赤芝
47.黑芝
48.青芝
49.白芝
50.黃芝
51.紫芝
52.卷柏
53.藍實
54.蘼蕪
55.黃連
56.絡石
57.蒺藜子
58.黃(�氏)
59.肉蓯蓉
60.防風
61.蒲黃
62.香蒲
63.續斷
64.漏蘆
65.天名精
66.決明子
67.丹參
68.飛廉
69.五味子
70.旋花
71.蘭草
72.蛇床子
73.地膚子
74.景天
75.因陳蒿
76.杜若
77.沙參
78.徐長卿
79.石龍芻
80.雲實
81.王不留行
……
120.桑螵蛸
神農本草經卷三
神農本草經卷四
參考文獻
附︰中藥筆畫索引
序
中醫經典名著全注全譯系列叢書主要選擇了能體現中醫學理論構架的理、法、方、藥和臨床應用範體的七本典籍。這七本主要典籍是《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針灸甲乙經》和《溫病條辨》。通過對這七本醫學經典名著的全注全譯,使這些奠定中醫學基礎的名著以通俗易懂面目展現在熱愛中醫中藥的廣大民眾面前而被認同。凡被民眾認同的學科知識才能具有生存的土壤和無限的生命力,也才會有發展的空間和市場。如果把發生于古代的經典醫著永遠塵封在神秘面紗之下,永遠是“陽春白雪”只讓少數人讀懂,那麼這樣的經典也只能束之高閣,為了使其從真正意義上發揚光大,永遠傳揚,這便是我們勤勉譯注這些經典名著的緣由和動因。
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科學普及是任何一門科學的存在和發展所必需的任務,三者缺一不可。學科的科學研究是學科發展的靈魂。是提升學科品質的必要方法;是豐富學科的科學內涵,強化學科的生命力的核心;是學科的存在與發展的基本工作和根本任務;也是解決學科學術層面的理論問題以及技術層面應用問題的必須的手段。學科的科學研究需要有相應的人才來實現,所以學科的人才培養是學科發展鏈接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鏈環,是解決學科存在、學科發展進程中技術力量的貯備。無論是學科的學術理論或技術應用,都需要相應的高素質、高水準的人才予以實施。可見,人才的培養對于學科的存在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以上兩個方面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唯獨學科的科學普及工作不被人們所重視。學科的科學普及之所以不被人們重視,究其原因恐怕是學科的科學研究既可以爭取到政府或研究主管部門的科研經費,研究成果一經發表或者通過鑒定可以得到獎勵,晉升職稱也就有了資本,一言一蔽之曰“有名有利,名利雙收”。學科的人才培養雖不如科學研究那樣有功利的誘惑而顯清貧,但為人之師,受人尊敬,是古今文化人自得其樂的事,在大學校園里當一名清貧教授也常讓人神往。唯有學科的科學普及常常被人誤解。學科的科學普及之所以不被重視,一是從事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專家、教授認為,他們是從事高深的學科研究和傳道、愛業、解惑的大事,而學科的科學普及是由那些學科知識膚淺的“科普工作者要干的事”,因此他們常常對此不屑一顧。這些專家、教授之所以對學科的科學普及工作有如此看法,這是緣于他們對科學普及工作的性質及其重要性認識不足所致。任何一門學科都需要科學普及,擔負該學科的科學研究和該學科人才培養的人員必竟是少數,正是這些為數不多的專家和教授有權力和義務將他們所從事該學科的高深知識,用通俗的語言和文字予以表達,然後將這些用通俗語言、文字表達的科學知識在民眾之中推而廣之,使廣大民眾對其有所認識,有所了解,從而達到認同和肯定。任何一門科學知識,只要有了廣大民眾的認同和肯定,只有深深地根植于廣大民眾的心目之中,才會有無窮的生命力,也才會在民眾的休養生息過程中代代相傳,延綿不絕。反之,不被廣大民眾認同和肯定的科學知識,是缺乏生命力的,也很難得到推廣和發展。中醫中藥學科為什麼會在經濟相當發達的港、澳、台及珠江三角洲地區蓬勃發展,蒸蒸日上,而在地域遼闊、人品眾多的北方卻漸趨萎縮,個中原因之一恐怕是中醫中藥知識的科學普及工作不到位,中醫中藥知識未能深入民眾之心的緣故。可見,只重視中醫中藥的科學研究而不關注中醫中藥的科學普及,必然帶來“曲高合寡”之虞。
我們陝西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團隊數十年來,在注重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經典著作的研究,重視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經典著作在人才培養中教學工作的同時,從來未忽視中醫中藥學科的科學普及工作,這是緣于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參加由國家科學委員會在京舉辦的全國科學普及寫作學習班所受教育、所受燻陶有關。通過為期20天的“科學普及”有關知識的學習,最大的收獲是懂得了科學普及工作在提高民族科學素養中的重要作用,明白了科學普及工作是任何一個學科領域的每一位科學工作者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和責任,這也就是上一世紀八十年代為何會由全國包括諸多兩院院士在內的大腕專家撰寫《十萬個為什麼》系列科普叢書的理由。我們陝西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團隊,幾十年來先後編著出版的《中醫常用名詞術語解釋》(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白話黃帝內經通解》(世界國書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1998年)等,這都是在我們重視中醫中藥科學發展進程中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科學普及三者並舉的產物。近年來,我們與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合作,在編著出版的《黃帝內經話養生》科普著作廣受讀者歡迎的同時,又根據國人廣泛關注中醫中藥經典名著的市場需求,于是我們這個集醫療、教學、科研及科學普及于一體的優秀團隊,分頭編寫了由多部中醫經典論組成的系列“全注全釋”叢書,運用通俗易懂、簡捷流暢的文筆,剝去古典醫籍在廣大民眾眼里的神秘面紗,讓更多的關心中醫中藥、熱愛中醫中藥、需要了解中醫中藥的民眾輕松愉快地閱讀這些經典名著,使中醫中藥經典名著伴隨著中醫藥學科前進的步伐,在廣大民眾之中世代傳揚和發展。
我們編撰的這套中醫中藥經典名著共有“全注全譯《黃帝內經》”“全注全譯《難經》”“全注全譯《神農本草經》”“全注全譯《傷寒論》”“全注全譯《金匱要略》”“全注全譯《針灸甲乙經》”“全注全譯《溫病條辨》”七本。之所以選擇這七本典籍進行“全注全譯”,主要是基于其能涵蓋中醫藥學的理、法、方、藥和主要的臨床知識。
“理”是指中醫藥學科的理論根基,是《內經》和《難經》相互羽翼,共同奠定了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礎,無論從中醫藥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還是其認識人類生命規律的思維方法,自此便由然而確立。要使中醫藥學科得以普及,讓廣大民眾能夠明白中醫中藥之理,《內經》《難經》便是我們首先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其進行“全注全譯”的。這也是此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法,法則,方法之謂也。“法”中雖然應當包括《內經》時代的醫學思維方法,診察疾病方法,但此處主要是指治病之法。但東漢張機撰著《傷寒雜病論》之後,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治病之法便由此確定。通過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圍繞256首方劑及其所治病證的實例,達到對原文“信”“達”“雅”的“全注全譯”,讓世人明白中醫學是用什麼方法治病及治病的思路是什麼。
方,即方劑,是根據病情的需要將藥物按照一定的規則,將幾種不同藥物組合在一起的劑型。《內經》將這種把多種藥物組合在一起的法則稱之為“君臣佐使”(《素問•至真要大論》)。此前雖然有《五十二病方》,但該文獻中的治病之藥物很難符合《內經》制定的組方原則而稱其為“方”,是東漢張機第一次踐行了《內經》的組方原則,並以256首經典名方昭示後人,垂範歷代如何組方。這些方劑至今仍作為研究方劑的典祖和範例。
藥,顧名思義,即治病的藥物。《神農本草經》是現代中藥學的典祖,載藥365種,有玉石、草木、禽獸、果、菜、谷米、有名無用七類。首次從理論上總結出了藥物的四性五味、主治功效、七情合和,其中雖然未明言藥物的升降浮沉,但在其記述藥物主治功效中蘊涵有這一命題。毫無懸念地說,是《神農本草經》開創了中藥學科的發端和源頭。雖然《神農本草經》義理並不深奧,但緣于古人以寫實的方法記錄了應用藥物所治病證及其功效,因而文字謇澀,不注不譯,今人難以讀懂,廣大民眾更會因其神秘而感到困惑,這便是我們全注全譯本書的宗旨和出發點。
方和藥物是用來治病的,理論和治法是指導人們如何將藥物組成有效方劑而對臨證所見各種病證施加干預,所以張機的《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清代吳瑭的《溫病條辨》是踐行《內》《難》理論,運用《神農本草經》及其開創的中藥學傳載的諸種藥物于臨床治療活動。《傷寒論》和《溫病條辨》所論以外感諸病的辨證施治為務,《金匱要略》是則以內科諸疾和婦科病證為主。這三者是從臨床實踐的角度闡揚和發揮著《內》《難》及《神農本草經》所開創的中醫中藥學之宏偉業績。這三種典籍,專業性強,義理深奧,中醫中藥專業人士習讀尚且吃力,如果不注不譯不使其通俗易懂,那將使其永遠蒙上讓廣大民眾難識其廬山真面目的神秘面紗,這就是我們要全注全譯這三種典籍的動因。
西晉針灸學專家皇甫謐在整理和研究了《內經》相關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他自己在針灸學方面的研究成就,鑄就了針灸學科的奠基之作——《針灸甲乙經》。皇甫謐開創的針灸事業不但在中國這塊熱土上發揚光大,現在已經走向世界,在遍布全球各個角落中都有其蹤跡,針灸以及由此延伸的推拿按摩這種古老而神奇的治療和保健、康復方法,已經逐漸為全球廣大民眾認可和接受。只有讓廣大民眾通過閱讀通俗易懂的“全注全譯《針灸甲乙經》”範本,就可對古老、神奇、有效的針灸治病方法予以認同和接受。這也是我們全力譯注該書的主旨。
我們的“中醫經典名著全注全譯”團隊雖然都是有數十年從事中醫中藥的教學、科研、醫療和科學普及工作經驗的專家、教授,各分冊的主編都是有十多年甚至二三十年指導碩士生或博士生學習的有名導師;雖然他(她)們都曾主編、參編過多部國家級教材,都有自己的獨著出版。但是,由于編著通俗易懂的中醫經典名著全注全譯本是一件非常嚴肅而又審慎的工作,要使全套七本中醫經典名著的注譯符合“信”“達”“雅”的最高境界絕非易事,因此我們團隊從選題、立題、注譯到完稿,歷時兩年有余,迫于該項工程意義重大的壓力,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是一絲不苟,勤勤勉勉,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盡管如此,未盡人意之處肯定有之,敬祈廣大讀者不吝賜教,以待再版時完善。
陝西中醫學院 張登本
2009年11月27日謹識于古都咸陽
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科學普及是任何一門科學的存在和發展所必需的任務,三者缺一不可。學科的科學研究是學科發展的靈魂。是提升學科品質的必要方法;是豐富學科的科學內涵,強化學科的生命力的核心;是學科的存在與發展的基本工作和根本任務;也是解決學科學術層面的理論問題以及技術層面應用問題的必須的手段。學科的科學研究需要有相應的人才來實現,所以學科的人才培養是學科發展鏈接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鏈環,是解決學科存在、學科發展進程中技術力量的貯備。無論是學科的學術理論或技術應用,都需要相應的高素質、高水準的人才予以實施。可見,人才的培養對于學科的存在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以上兩個方面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唯獨學科的科學普及工作不被人們所重視。學科的科學普及之所以不被人們重視,究其原因恐怕是學科的科學研究既可以爭取到政府或研究主管部門的科研經費,研究成果一經發表或者通過鑒定可以得到獎勵,晉升職稱也就有了資本,一言一蔽之曰“有名有利,名利雙收”。學科的人才培養雖不如科學研究那樣有功利的誘惑而顯清貧,但為人之師,受人尊敬,是古今文化人自得其樂的事,在大學校園里當一名清貧教授也常讓人神往。唯有學科的科學普及常常被人誤解。學科的科學普及之所以不被重視,一是從事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專家、教授認為,他們是從事高深的學科研究和傳道、愛業、解惑的大事,而學科的科學普及是由那些學科知識膚淺的“科普工作者要干的事”,因此他們常常對此不屑一顧。這些專家、教授之所以對學科的科學普及工作有如此看法,這是緣于他們對科學普及工作的性質及其重要性認識不足所致。任何一門學科都需要科學普及,擔負該學科的科學研究和該學科人才培養的人員必竟是少數,正是這些為數不多的專家和教授有權力和義務將他們所從事該學科的高深知識,用通俗的語言和文字予以表達,然後將這些用通俗語言、文字表達的科學知識在民眾之中推而廣之,使廣大民眾對其有所認識,有所了解,從而達到認同和肯定。任何一門科學知識,只要有了廣大民眾的認同和肯定,只有深深地根植于廣大民眾的心目之中,才會有無窮的生命力,也才會在民眾的休養生息過程中代代相傳,延綿不絕。反之,不被廣大民眾認同和肯定的科學知識,是缺乏生命力的,也很難得到推廣和發展。中醫中藥學科為什麼會在經濟相當發達的港、澳、台及珠江三角洲地區蓬勃發展,蒸蒸日上,而在地域遼闊、人品眾多的北方卻漸趨萎縮,個中原因之一恐怕是中醫中藥知識的科學普及工作不到位,中醫中藥知識未能深入民眾之心的緣故。可見,只重視中醫中藥的科學研究而不關注中醫中藥的科學普及,必然帶來“曲高合寡”之虞。
我們陝西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團隊數十年來,在注重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經典著作的研究,重視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經典著作在人才培養中教學工作的同時,從來未忽視中醫中藥學科的科學普及工作,這是緣于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參加由國家科學委員會在京舉辦的全國科學普及寫作學習班所受教育、所受燻陶有關。通過為期20天的“科學普及”有關知識的學習,最大的收獲是懂得了科學普及工作在提高民族科學素養中的重要作用,明白了科學普及工作是任何一個學科領域的每一位科學工作者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和責任,這也就是上一世紀八十年代為何會由全國包括諸多兩院院士在內的大腕專家撰寫《十萬個為什麼》系列科普叢書的理由。我們陝西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團隊,幾十年來先後編著出版的《中醫常用名詞術語解釋》(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白話黃帝內經通解》(世界國書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1998年)等,這都是在我們重視中醫中藥科學發展進程中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科學普及三者並舉的產物。近年來,我們與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合作,在編著出版的《黃帝內經話養生》科普著作廣受讀者歡迎的同時,又根據國人廣泛關注中醫中藥經典名著的市場需求,于是我們這個集醫療、教學、科研及科學普及于一體的優秀團隊,分頭編寫了由多部中醫經典論組成的系列“全注全釋”叢書,運用通俗易懂、簡捷流暢的文筆,剝去古典醫籍在廣大民眾眼里的神秘面紗,讓更多的關心中醫中藥、熱愛中醫中藥、需要了解中醫中藥的民眾輕松愉快地閱讀這些經典名著,使中醫中藥經典名著伴隨著中醫藥學科前進的步伐,在廣大民眾之中世代傳揚和發展。
我們編撰的這套中醫中藥經典名著共有“全注全譯《黃帝內經》”“全注全譯《難經》”“全注全譯《神農本草經》”“全注全譯《傷寒論》”“全注全譯《金匱要略》”“全注全譯《針灸甲乙經》”“全注全譯《溫病條辨》”七本。之所以選擇這七本典籍進行“全注全譯”,主要是基于其能涵蓋中醫藥學的理、法、方、藥和主要的臨床知識。
“理”是指中醫藥學科的理論根基,是《內經》和《難經》相互羽翼,共同奠定了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礎,無論從中醫藥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還是其認識人類生命規律的思維方法,自此便由然而確立。要使中醫藥學科得以普及,讓廣大民眾能夠明白中醫中藥之理,《內經》《難經》便是我們首先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其進行“全注全譯”的。這也是此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法,法則,方法之謂也。“法”中雖然應當包括《內經》時代的醫學思維方法,診察疾病方法,但此處主要是指治病之法。但東漢張機撰著《傷寒雜病論》之後,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治病之法便由此確定。通過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圍繞256首方劑及其所治病證的實例,達到對原文“信”“達”“雅”的“全注全譯”,讓世人明白中醫學是用什麼方法治病及治病的思路是什麼。
方,即方劑,是根據病情的需要將藥物按照一定的規則,將幾種不同藥物組合在一起的劑型。《內經》將這種把多種藥物組合在一起的法則稱之為“君臣佐使”(《素問•至真要大論》)。此前雖然有《五十二病方》,但該文獻中的治病之藥物很難符合《內經》制定的組方原則而稱其為“方”,是東漢張機第一次踐行了《內經》的組方原則,並以256首經典名方昭示後人,垂範歷代如何組方。這些方劑至今仍作為研究方劑的典祖和範例。
藥,顧名思義,即治病的藥物。《神農本草經》是現代中藥學的典祖,載藥365種,有玉石、草木、禽獸、果、菜、谷米、有名無用七類。首次從理論上總結出了藥物的四性五味、主治功效、七情合和,其中雖然未明言藥物的升降浮沉,但在其記述藥物主治功效中蘊涵有這一命題。毫無懸念地說,是《神農本草經》開創了中藥學科的發端和源頭。雖然《神農本草經》義理並不深奧,但緣于古人以寫實的方法記錄了應用藥物所治病證及其功效,因而文字謇澀,不注不譯,今人難以讀懂,廣大民眾更會因其神秘而感到困惑,這便是我們全注全譯本書的宗旨和出發點。
方和藥物是用來治病的,理論和治法是指導人們如何將藥物組成有效方劑而對臨證所見各種病證施加干預,所以張機的《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清代吳瑭的《溫病條辨》是踐行《內》《難》理論,運用《神農本草經》及其開創的中藥學傳載的諸種藥物于臨床治療活動。《傷寒論》和《溫病條辨》所論以外感諸病的辨證施治為務,《金匱要略》是則以內科諸疾和婦科病證為主。這三者是從臨床實踐的角度闡揚和發揮著《內》《難》及《神農本草經》所開創的中醫中藥學之宏偉業績。這三種典籍,專業性強,義理深奧,中醫中藥專業人士習讀尚且吃力,如果不注不譯不使其通俗易懂,那將使其永遠蒙上讓廣大民眾難識其廬山真面目的神秘面紗,這就是我們要全注全譯這三種典籍的動因。
西晉針灸學專家皇甫謐在整理和研究了《內經》相關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他自己在針灸學方面的研究成就,鑄就了針灸學科的奠基之作——《針灸甲乙經》。皇甫謐開創的針灸事業不但在中國這塊熱土上發揚光大,現在已經走向世界,在遍布全球各個角落中都有其蹤跡,針灸以及由此延伸的推拿按摩這種古老而神奇的治療和保健、康復方法,已經逐漸為全球廣大民眾認可和接受。只有讓廣大民眾通過閱讀通俗易懂的“全注全譯《針灸甲乙經》”範本,就可對古老、神奇、有效的針灸治病方法予以認同和接受。這也是我們全力譯注該書的主旨。
我們的“中醫經典名著全注全譯”團隊雖然都是有數十年從事中醫中藥的教學、科研、醫療和科學普及工作經驗的專家、教授,各分冊的主編都是有十多年甚至二三十年指導碩士生或博士生學習的有名導師;雖然他(她)們都曾主編、參編過多部國家級教材,都有自己的獨著出版。但是,由于編著通俗易懂的中醫經典名著全注全譯本是一件非常嚴肅而又審慎的工作,要使全套七本中醫經典名著的注譯符合“信”“達”“雅”的最高境界絕非易事,因此我們團隊從選題、立題、注譯到完稿,歷時兩年有余,迫于該項工程意義重大的壓力,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是一絲不苟,勤勤勉勉,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盡管如此,未盡人意之處肯定有之,敬祈廣大讀者不吝賜教,以待再版時完善。
陝西中醫學院 張登本
2009年11月27日謹識于古都咸陽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