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羅爾斯頓是著名的環境倫理學家,人們對他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環境倫理思想,特別是集中于“自然價值論”上。其實,羅爾斯頓的環境倫理思想具有濃厚的美學情結,忽略羅爾斯頓環境倫理思想中的美學韻味必然會帶來其研究上的偏頗與不足。另外,羅爾斯頓的環境思想不儀扎根于“自然價值論”,而且扎根于“荒野”(他曾提出過“哲學走向荒野”、“美學走向荒野”)。荒野是生命之源、價值之源。為此,《美學走向荒野:論羅爾斯頓環境美學思想》作者另闢蹊徑,從“荒野”入手切入到羅爾斯頓的環境思想,通過荒野與自然、荒野與文化、荒野與自由關系的分析對荒野的意蘊進行解讀。
目錄
序
導論
第一章 “荒野”詮釋
第一節 “荒野”的語言學分析
第二節 羅爾斯頓對“荒野”的把握
第二章 人與荒野關系的歷史演進
第一節 崇拜與模仿
第二節 俯視與改造
第三節 言說與聆听
第四節 《穿越岩石景觀》︰聆听自然的一個例證
第三章 荒野價值的發現
第一節 荒野價值的發現歷程
第二節 羅爾斯頓對荒野價值的挖掘
第三節 羅爾斯頓對傳統自然價值觀的反撥
第四節 羅爾斯頓發現荒野價值的方式
第四章 荒野審美價值的生成
第一節 美的價值追問
第二節 創化與流變︰羅爾斯頓論荒野審美價值的生成
第三節 美與善的匯通
第五章 荒野審美模式的重新厘定
第一節 中西自然審美史一瞥
第二節 自然欣賞的幾種模式
第三節 對傳統自然欣賞模式的反思
第四節 羅爾斯頓的荒野欣賞模式
第五節 荒野的深度審美︰從美到責任
第六章 走向荒野的美學
第一節 歷史的反思與美學的重構
第二節 美學走向荒野的緣由
第三節 美學走向荒野
結語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參考文獻
後記
導論
第一章 “荒野”詮釋
第一節 “荒野”的語言學分析
第二節 羅爾斯頓對“荒野”的把握
第二章 人與荒野關系的歷史演進
第一節 崇拜與模仿
第二節 俯視與改造
第三節 言說與聆听
第四節 《穿越岩石景觀》︰聆听自然的一個例證
第三章 荒野價值的發現
第一節 荒野價值的發現歷程
第二節 羅爾斯頓對荒野價值的挖掘
第三節 羅爾斯頓對傳統自然價值觀的反撥
第四節 羅爾斯頓發現荒野價值的方式
第四章 荒野審美價值的生成
第一節 美的價值追問
第二節 創化與流變︰羅爾斯頓論荒野審美價值的生成
第三節 美與善的匯通
第五章 荒野審美模式的重新厘定
第一節 中西自然審美史一瞥
第二節 自然欣賞的幾種模式
第三節 對傳統自然欣賞模式的反思
第四節 羅爾斯頓的荒野欣賞模式
第五節 荒野的深度審美︰從美到責任
第六章 走向荒野的美學
第一節 歷史的反思與美學的重構
第二節 美學走向荒野的緣由
第三節 美學走向荒野
結語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荒野——我們的母親
“環境”這個概念雖然不是新的概念,但是,有關環境的學科卻是新興的學科。原因很簡單,自工業社會以來,在片面追求高效益的指導思想下,借助于高科技的手段,人類對地球進行肆無忌憚的掠取,地球連同環繞在它周圍的大氣層遭到嚴重的破壞,而地球也反過來嚴重地報復人類。這種人與地球的反復較量現在仍在進行著。其結果,可想而知,那只能使地球成為一片荒漠,連同人在內的生命體從地球上消失。
當然,人類中的明智者已經高度認清這種可怕的結局,19世紀中葉就有一種名之為生態學的新的科學理論誕生,而到20世紀,這種理論更是突飛猛進地發展,一是突破生物學的範圍,與人類學相結合,成為人類生態學。1922年,美國地理學家哈倫‧巴洛斯首次提出“人類生態學”的概念。二是與哲學的結合,或者說,生態學向哲學的提升。1984年,德國哲學家薩克塞的《生態哲學》出版。這意味著一種新型的哲學形態產生。雖然這些學說提出比較的早,但現在仍然是空谷足音,直到20世紀末葉,與生態人類學、生態哲學相關或者就是其中一個部分的各種學說才突然蓬起,在西方學術界蔚為大觀。這中間就有環境倫理學、環境美學、環境藝術學等。當然這些學科,未必具有嚴格的學科體系,只是因為取了新的視角而被視為一種新的學科,這種情況正說明,有關環境的科學正處于方興未艾的態勢。
筆者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加入環境科學大潮之中的。1993年在成都召開的一次美育會議上,筆者提交了一篇名之為《培植一種環境美學》的論文,會上反響並不強烈。2002年筆者成功地申請了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環境美學基本問題研究》,並應邀出席在芬蘭舉辦的第四屆環境美學國際會議,于是,也就在這年,在國內率先招收環境美學專業方向的博士生。趙紅梅就是我這一屆招的博士生之一。
首屆環境美學博士生的教學是從翻譯西方環境美學著作開始的,幾個博士生每人都譯上本書,這就有了《環境美學譯叢》的出版Θ,然後每人各自選譯一個問題進行研究。趙紅梅譯的書是《穿越岩石景觀——貝爾納‧拉絮斯的景觀言說方式》,是著名法國學者米歇爾‧柯南的一本著作。我曾經想過,是否讓趙紅梅就研究拉絮斯或柯南?但紅梅不懂法文,紅梅這段時間看到了劉耳、葉平等人翻譯的美國學者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的一些關于環境倫理學的論文,產生了濃厚興趣。紅梅碩士學位做的是文藝倫理學方面的論文,而筆者早年也曾做過審美倫理學的研究,師生的興趣合一了,于是,我就欣然同意他選擇羅爾斯頓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
羅爾斯頓在大學學的是物理專業,愛好的卻是生物學,最後成就的是環境倫理學。他是國際學術刊物《環境倫理學》的創辦人之一。1995年,羅爾斯頓將他寫的論文匯編成《哲學走向荒野》一書,在美國出版,由此,又寫了系統性專著《環境倫理學︰自然界的價值及人類對自然界的義務》。這樣一個人物,怎麼能不讓我們動心?
……
“環境”這個概念雖然不是新的概念,但是,有關環境的學科卻是新興的學科。原因很簡單,自工業社會以來,在片面追求高效益的指導思想下,借助于高科技的手段,人類對地球進行肆無忌憚的掠取,地球連同環繞在它周圍的大氣層遭到嚴重的破壞,而地球也反過來嚴重地報復人類。這種人與地球的反復較量現在仍在進行著。其結果,可想而知,那只能使地球成為一片荒漠,連同人在內的生命體從地球上消失。
當然,人類中的明智者已經高度認清這種可怕的結局,19世紀中葉就有一種名之為生態學的新的科學理論誕生,而到20世紀,這種理論更是突飛猛進地發展,一是突破生物學的範圍,與人類學相結合,成為人類生態學。1922年,美國地理學家哈倫‧巴洛斯首次提出“人類生態學”的概念。二是與哲學的結合,或者說,生態學向哲學的提升。1984年,德國哲學家薩克塞的《生態哲學》出版。這意味著一種新型的哲學形態產生。雖然這些學說提出比較的早,但現在仍然是空谷足音,直到20世紀末葉,與生態人類學、生態哲學相關或者就是其中一個部分的各種學說才突然蓬起,在西方學術界蔚為大觀。這中間就有環境倫理學、環境美學、環境藝術學等。當然這些學科,未必具有嚴格的學科體系,只是因為取了新的視角而被視為一種新的學科,這種情況正說明,有關環境的科學正處于方興未艾的態勢。
筆者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加入環境科學大潮之中的。1993年在成都召開的一次美育會議上,筆者提交了一篇名之為《培植一種環境美學》的論文,會上反響並不強烈。2002年筆者成功地申請了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環境美學基本問題研究》,並應邀出席在芬蘭舉辦的第四屆環境美學國際會議,于是,也就在這年,在國內率先招收環境美學專業方向的博士生。趙紅梅就是我這一屆招的博士生之一。
首屆環境美學博士生的教學是從翻譯西方環境美學著作開始的,幾個博士生每人都譯上本書,這就有了《環境美學譯叢》的出版Θ,然後每人各自選譯一個問題進行研究。趙紅梅譯的書是《穿越岩石景觀——貝爾納‧拉絮斯的景觀言說方式》,是著名法國學者米歇爾‧柯南的一本著作。我曾經想過,是否讓趙紅梅就研究拉絮斯或柯南?但紅梅不懂法文,紅梅這段時間看到了劉耳、葉平等人翻譯的美國學者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的一些關于環境倫理學的論文,產生了濃厚興趣。紅梅碩士學位做的是文藝倫理學方面的論文,而筆者早年也曾做過審美倫理學的研究,師生的興趣合一了,于是,我就欣然同意他選擇羅爾斯頓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
羅爾斯頓在大學學的是物理專業,愛好的卻是生物學,最後成就的是環境倫理學。他是國際學術刊物《環境倫理學》的創辦人之一。1995年,羅爾斯頓將他寫的論文匯編成《哲學走向荒野》一書,在美國出版,由此,又寫了系統性專著《環境倫理學︰自然界的價值及人類對自然界的義務》。這樣一個人物,怎麼能不讓我們動心?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